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精选 > 杂文
谢有顺: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录音整理稿)

时间:2012-04-18 22:24:25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熟读金庸的小说,关于对金庸小说的毁和誉,你们或许也知道一二。金庸的小说好看、吸引人,其娱乐和消遣的效果,达到了俗文学的颠峰,这点毫无疑

  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熟读金庸的小说,关于对金庸小说的毁和誉,你们或许也知道一二。金庸的小说好看、吸引人,其娱乐和消遣的效果,达到了俗文学的颠峰,这点毫无疑问。但如何认识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金庸小说应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在读者中和学术界都有很多的争议。辨析这些争议,澄清关于金庸小说的一些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我不是金庸研究专家,但算上是一个专业读者,所以,今天我的演讲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如何评价金庸小说?第二,如何看待金庸小说中的雅俗问题?第三,金庸小说与文学乌托邦精神之间的关系。

 

  如何评价金庸小说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一个事实:二十世纪上半叶,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恐怕是张恨水——当然,鲁迅的影响也大,但他的读者数终归无法和张恨水相比;二十世纪下半叶呢,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则非金庸莫属了。金庸的读者数和作品印数,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以后要有人超越他,估计也很难。有意思的事情恰恰在这里: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作家,一个几乎所有读者都熟知其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的作家,其地位一直在文学界争议不断。尤其是关于金庸小说能否写进文学史,能不能进入文学大师排行榜等话题,更是炒得沸沸扬扬。但这些争议无损于金庸小说的影响,甚至还一次又一次地把金庸变成了媒体的热点人物,而读者的追捧和学术界的漠然所构成的差异,也反过来说明,金庸小说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金庸近一二十年来在内地的文学地位得以确立,和几个关键性的符号密切相关:一是他的全集在内地公开出版;二是他的小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并被北京大学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三是他进入了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排行榜,他的小说章节也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大概是一九九四年,代表中国最高学术品质的出版社之一的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金庸作品集,其实也就是他的武侠小说全集。在此之前,据金庸自己讲,他在大陆出版的小说几乎都是盗版,既没有他的授权,也没有给他开过稿费。几乎是在同时,代表中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批教授极力推崇金庸,并在北大开设了关于金庸小说的研究课程,还聘请金庸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这表明,正统的学术界开始承认金庸的存在,并对他的小说给予了一个较高的评价。较有名的是严家炎教授,他认为金庸小说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综合,兼容这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又洗练,传神而又优美,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钱理群教授认为,金庸是可以与鲁迅双峰并立的作家,鲁迅是雅文学的开端,也是巅峰,而俗文学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到金庸就成了集大成者。陈平原教授则认为,金庸把儒道释、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化了,他的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而北大另一位研究金庸的专家孔庆东教授也曾提到,他从来没有在电梯间里看见有人在读《呐喊》或者《变形记》,但他却经常见到有人在北京的电梯里面读金庸小说。这些学者,都肯定了金庸小说的大众影响力,同时也对金庸小说作出了恰当的文学评价。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金庸小说,并斥之为是有毒的读物,或者是粗陋的通俗小说。这种截然不同的对一个人的文学评价,我们暂时不去管它,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些事实,因为有时事实最能说明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读金庸小说入迷到连饭都不想吃,妈妈催她洗澡,她也要把小说带进浴室,边看边洗;我有一个同事,偶然买了一套金庸作品集之后,直接就请假在家看,连班都不上了;我还遇见一个公园清洁工,在向我介绍他儿子的名字时,由于一时说不清楚“靖”字是怎么写的,她马上就说“就是郭靖那个靖”——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试想,生活中能有几个人痴迷小说到如此地步?又有哪个作家笔下的小说人物能让一个清洁工人也能耳熟能详?金庸的读者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文化程度低到粗识字的,文化程度高到已是名学者的,也包括像邓小平、江泽民这样的领导人,都是金庸小说的喜好者。一个作家的小说能普及到如此地步,且能深入地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层面,这是不容易的。按我的观察,二十世纪以来,也就鲁迅和金庸两个人的小说,能如此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曾有学者指出,判断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没有大众影响力,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所创造的人物、语言有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有道理的。你想一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面,一个小说人物一说起,大家就知道是谁,有什么性格特点,不必多加注释的,其实很少。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像林黛玉,意思就是指她多愁善感,而不需特别注释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说一个人像李逵,就表明这个人有点粗鲁,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而说一个人像祥林嫂,或者像孔乙己,大家也都知道这是鲁迅小说里面的人物,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这些人物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当作一个符号说起、应用。据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许多东南亚国家连载时,报社是用电报——五六十年代用电报是很昂贵的——的形式从香港拍回给自己国家的华文报纸连载的,甚至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议会竞选,议员争辩时直接就说你这个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禅,这话背后的意思也是不言自明的,因为那时大家都看过正在连载的《笑傲江湖》。不少人平时也说,你这人像韦小宝,或者某某人和某某人“华山论剑”,说这话时,既不需要解释韦小宝、岳不群是谁,也不用解释“华山论剑”是什么意思,这表明金庸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和语言,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