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精选 > 杂文
建言献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间:2012-11-12 11:17:14  来源:  作者:清水县陇东乡学区 朱和平  浏览量:;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开展的“我为清水教育发展‘建一言,献一策’”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县十四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两基”得以巩固和提高的具体体现。此举意义深远,深得人心,我完全赞同。
根据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县(重点是我乡学区)教育快速发展,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开展的“我为清水教育发展‘建一言,献一策’”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县十四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两基”得以巩固和提高的具体体现。此举意义深远,深得人心,我完全赞同。
根据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县(重点是我乡学区)教育快速发展,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对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在各乡镇政府设立乡镇政府教育督导室。
设主任1名(由分管教育的副乡长兼任)、副主任1名(副科,由乡镇学区教育督导员担任)、干事1名(股级,由原则性强、年龄在30-45岁的骨干教师担任),宏观负责督查落实本乡镇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审订本乡镇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志的编纂等工作。
2、取消各乡镇县直初中建制,建立学区管校制。
每个乡镇设置三个副科级教育单位,即乡镇学区、乡镇初级中学(原乡镇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原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学区设专职校长(副科)1名,副校长2名(副科,兼任乡镇初级中学校长和乡镇中心校校长),具体负责实施管理本乡镇教育教学工作,制订本乡镇教育管理制度等各项工作。
3、加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力量。
对每个乡镇教育督查每学期至少1次,教育质量后进乡镇至少2次。
4、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新的教育管理实施意见。
5、县教育体育局制定出台切实可行、合乎时宜的《中小学教职工管理办法》。
二、对校长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1、校长的选聘。
1)、条件:
①思想积极向上(党员);
②有相应的基层任职经历(尤其是教学方面);
③善于钻研业务(多才善钻);
④文化功底深厚的本科学历(高学历);
⑤工作7年以上(有经验);
⑥年龄45周岁以下(年轻)。
2)、步骤:
①基层选拔;
②领导谈话;
③笔试;
④演讲;
⑤考核;
⑥聘任。
2、如何发挥校长职责。
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的办学理念和全面推行“三制”改革的今天,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校长越来越发挥出他的领导作用。我认为,学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发挥两个作用:即校长的主导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校长的重要职责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 “校长负责制”表明:校长是学校行政最高负责人,对学校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学校工作人员的任免权、奖惩权,对学校工作发挥着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一句话,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怎么样的校长就有怎么样的学校。
独木难成林,孤掌难鸣。一所学校,单依靠校长的主导作用是一定办不好的,要依靠校长的主导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有机地配合,校长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而构成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基本特质为四个方面,即学为人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行为规范的思想道德素养,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养,春风化雨的个性心理素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这四个方面的素养,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在工作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校长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要找准影响和确定领导是否得力的因素。这种要素就是校长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校长的主导作用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体作用来体现的,而教师的主体作用是由学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实施,各项工作规划与各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形式的运用,教研教改活动的安排,课内外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学校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教师为主体力量。只有发挥了全体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校长的主导作用才有了可靠保证。校长要成为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要成为教师的贴心人、指导者、依靠者。看一个校长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关键是看这位校长是否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了没有。校长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呢?
1)    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教师
校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全心依靠全体教师,要时时提出办好学校的奋斗目标,在全体教师中树立起:“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办学理念,关心广大教师在政治上的进步。校长与教师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2)    在思想上严格要求教师    
主要是积极提倡和热情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思想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教书育人的人生观,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道德观。在学校管理上,要有严密的管理制度,要求教师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行必速、有行必果,有禁必止,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全校工作一盘棋。
3)    在工作上放手使用教师   
对每个教师都要用其所长,妥善安排。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努力创造出有利于教师施展才干的环境。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实验,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探求最新教学方法,使广大教师有才能用,有才会用,有才必用。  
4)    在教育教学业务上培养、提高教师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投入脑力劳动过程以后,需要不断地再生产脑力的能力,这就要求给予每个教师以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要不断地给教师“充电”,提供新的能源。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渠道是多样的,可脱产进修,可利用假期突击培训,也可以在本校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互相听课,组织中层干部集中听课指导。同时,有主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当其冲。  
5)    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教师  
要完善校长和教师的人际关系,校长和教师的关系要融洽和谐。校长要努力为教师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条件,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升学就业、医疗保健卫生等,要尽力解决好教师的后顾之忧问题。另外,还要十分注意满足教师的心理要求,如:评优评先,表扬奖励等,进行感情投资,是校长开展好工作的内动力。春天的辛勤播种,势必会迎来秋天的丰硕收成。校长的春风化雨一定会赢得广大教师的信任和爱戴。
校长要极大地关心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把校长自身的主导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紧密地融然一体,对教师的进步和成绩,要“如数家珍”,对教师的缺点和问题要“如疾在身”,特别是对待年轻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这样校长才能取得教师的信任和爱戴,才能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开展学校工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了。
3、如何加强对校长队伍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如何建设一支教育思想端正、业务精湛、锐意进取、能胜任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队伍呢?
1)    正确认识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地位
校长的角色地位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校长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管理一所学校,具有国家干部的性质,应该具备行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但是校长从事的学校领导工作是政治和业务相互关联的。既要正确把握办学方向,规划办学目标,领导教育、教学改革,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还要懂得知识分子政策及特点,善于引导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因此校长应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学校建设发展的经营公关能力。总之,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应是长宽高均合乎国家人才要求的典范。长,就是学有专长,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专家和教育者;宽,就是心胸宽广,严于律己,象天平公正无私先用公道衡量自己衡量别人;高,就是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要高,勤廉为学校和学生象圆规找准自己角色的立足点和将肩负的任务圆满完成。只有不断致力于培养和造就这样的校长人才队伍,提高执政能力才不是空话。
2)    正确估价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现状
这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这支队伍起了相当的变化:目前在岗的中小学校长基本上熟悉教育、教学业务,有些还是这方面的优秀教师;省、市、县三级举办了多层多类校长培训班,校长队伍的教育理论、管理水平已有了相应提高,所有学校管理工作明显改进;各校均开展了教育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新理念的正确运用;校长队伍整体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正由事务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化,在办特色学校的认识上有了新突破。但调查反映前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学校管理流于一般。大多数学校有较明确的常规管理要求,学校工作也能正常运转,但往往停留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局限于工作秩序上,且对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也显乏力,谈不上目标高远,孜孜以求,还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良校风与校规。二是教育理论功底较薄弱,教育思想不够活跃。现在中小学对常规的任务能勤勤恳恳地完成,而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开创性工作则不够。这是教育改革既要深化又难以深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校长队伍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到办一流学校,出一流质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今后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规划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作,把它单独立项,专题研究,严肃应对,高格以求并列入教育事业创新计划,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建立更完善的机制。
3)    制订队伍建设目标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没有目标,目标定得是否科学,都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成败。校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如此。
校长成长的几个阶段,规划校长队伍建设目标必须关注校长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适应阶段。刚走上校长岗位,对校长工作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情况,适应环境,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进而要逐步了解全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治校治学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2)逐步成熟阶段。校长初步适应学校管理工作之后,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经验逐步成熟起来,成为称职的校长。一个成熟的校长应该是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学校管理者,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行家,懂得知识分子政策的好领导。这个阶段所需时间的长短,要视校长本人的不同素质而定,有的约2-3年,有的可能更长一些。
(3)个性化发展阶段。个性化的校长必须有自己正确而独特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办学思想,办学路子,都呈现明显的个性特色,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有较好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素养,有教育科研能力,在同类学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并能带出自己的接班人,这类校长称得上是“优秀校长”。一般地说一个校长从适应阶段到个性化发展阶段,成为优秀校长,约需5年左右的时间。
4)    形成和完善三个机制
⑴选拔机制
选拔标准要紧扣党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拔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对象为政治坚定,有开拓精神,改革意识较强,并有局部管理经验的学校中层干部(包括有突出成绩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应尽可能广开选拔渠道,建立校长后备队伍的“梯级队”。一是在岗校长要慧眼识珠,“举贤择能”进行推荐(校长能否选准苗子,培养接班人,宜作为考察校长工作实绩的内容之一);二是通过社会招聘,广揽人才;也不妨在教师中公开招考,经筛选后进行培训,作为校长后备力量,根据实际需要择优上岗。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可设校长助理一职,带岗培养挂职锻炼,使其尽快适应校长工作。无论采取何种选拔形式,被选拔对象必须由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并形成一种科学机制,有了这种机制,不仅能十里挑一,而且能百里挑一,使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⑵培养机制
有计划的培训,是提高校长素质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校长尽快具备所需的思想、业务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他人成功的经验,开拓视野,活跃教育思想,加快自己的成长。培训工作务求实效,理论学习要少而“精”,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要“深”。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教育行政工作对校长进行行政规范常识指导帮助。要指导、帮助校长订好学校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工作总结,使他们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良好作风。对校长要多一些教育思想的启发;要多介绍一些中外教育的新情况、新观点、新思路;多进行分类指导,分层研讨,少开一些事务性“一揽子”会议。
⑶监控机制
有效的监控机制能促使管理者正确运用权力,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寻的行政宗旨,在以人为本理念中,提高管理效益;加强学习、严肃党政纪律、警钟长鸣,能使管理者少犯错误,加速自己的成长。对校长的监控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和学校内部三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调控。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了,要帮助校长用好手中的权,教育行政部门就要不断完善对校长工作的考评制度、末位淘汰制度。要充实督导机构,提高督导队伍的素质,建立督导机构的权威性。督导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学校工作的成绩,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与校长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校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保证作用。目前要认真总结好这方面的经验,逐步完善学校内部的监控机制。试行社会监控,运用社会力量对学校工作进行调查、评估,并帮助学校改进工作。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工作进行监控的辅助手段。
三、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合理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
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学生少且教学点多(有的教学点学生数还不到十人),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建设寄宿制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但由于条件限制,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尽快争取制定合理的农村教师编制配备办法:
1、适当放宽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区分城市和农村,平原和山区,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分别定出编制标准。对农村教学点实行单独核编。
2、从教师的工作量去确定教师编制,而不宜仅仅从师生比去核准教师数量,应从教育的发展去考虑政府的职能,而不宜以减轻财政负担为目的,推卸政府责任。
3、在核定学校的教师编制时,除确保足够的专任教师外,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保安人员,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
4、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管理,建议每年要对学校的教师编制数进行核定,以适应学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体现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严格根据学生实有人数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及本县财政状况核定本县教职工编制,以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需要。由于编制带来的财政支出由县里承担,县编制、财政部门也必然会认真核算,从严把关。
6、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按照“减少数量、增加容量、提高质量”和“办学条件调好、教师队伍调优、教学质量调高”的原则集中办学,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师资源,推动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均衡发展。
(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1、严格执行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对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学校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吸引社会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而优化教师队伍。
2、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科学设置岗位,充分发挥薪酬激励效能。完善绩效考核和人员评价的机制。重点是将岗位聘任、工资待遇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体现薪酬的激励功能,引导教师通过努力完成本职工作获得较高的待遇。让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重、业务水平高的骨干教师,优先聘任到较高等级岗位,并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打破学校中单纯论资排辈或者带有“官本位”味道的分配倾向。
3、建立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校内配套机制
建议赋予校长一定的自主权利,实施学校教师工资总额包干制及校内结构工资制。同时要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校内调解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教师聘任制,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聘任教师、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结构,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办学目标。
4、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聘任比例。
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的结构比例,有利于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强化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职称评聘的杠杆激励作用更有效地得到发挥,从而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1、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轮岗制度。根据调研中的实际情况,在轮岗原则、轮岗的组织形式、轮岗的有关规定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1)轮岗的基本原则:
①采取行政动员,分期分批,有序循环的原则,分批轮换,统一分配,分别调整的原则。
②实行轮岗人员定期评价制,跟踪考核制、民主评议制,材料记入个人业绩档案,作为评定职称和人事改革的重要佐证依据。轮岗人员在符合条件,晋升上一级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③城镇中小学在职教师,原则上都要安排到本县的城镇外的薄弱学校轮岗,轮岗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④教师轮岗期间,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仍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享受适当的轮岗补助。
⑤对不服从组织安排轮岗的教师,要加强教育并视情节作单位内部待聘处理。
 (2)、轮岗支教组织形式:
①根据实际情况,轮岗支教主要采取对口支援,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的形式。县教研室每年选调一批教研员采用兼职的方法到基层学校任教。
②支教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人员到受援学校支教,选派的支教教师应具备较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支教的方式可以采用专职与兼职结合,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也可采取挂职方式,采取何种形式由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
③支教学校除选派教师到对口学校从教外,还应有计划派骨干教师到对口受援学校或边远薄弱的农村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辅导讲课、送教下乡和指导教师备课等,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受援学校则组织有关教师到城里学校接受培训、观摩学习或挂职锻炼,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④组织城区超编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不但解决城区部分学校的教师超编问题,也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
2、完善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机制。
建议城乡对口支援分两条线展开,第一条线是组织县直属机关重点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第二条线是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另外要建立对口支援教师的专项资金,保证学校对口支援、教师轮换工作顺利进行,建议县上加大对此项工作专项资金的投入。
(三)、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组织发起,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在岗研修和学习的开放性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当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它能有效的克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学矛盾、经费短缺、学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等不利因素。
(四)、建立教师待遇保障体系
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
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建议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农村教师工资标准,落实政策性补贴,使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给予农村教师应有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一切有利于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活动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依法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
2、建立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
立足于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让骨干教师在政治上有名,在事业上有为,在待遇上有利。对骨干教师实行六个优先:即评优评先优先、提拔任用优先、评职晋级优先、子女家属安排就业优先和外出考察学习优先。
3、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和上浮工资制度。
为了稳定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议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和上浮两至三档工资,随工资按月发放,在经济上补偿那些工作在艰苦环境的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收入。
4、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建议政府专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边远学校工作且做出成绩的教师,定期用该基金进行表彰。
5、争取国家的支持,建立特殊的国家教师岗位制度。由中央财政直接出钱,保障在这些特殊岗位工作的教师的工资待遇。
6、建议结合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实施,科学制定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用房。同时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待遇,为中小学教师描绘出安居乐业的美好前景!
四、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近几年来,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小学管理规程》和《甘肃省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办法》,切实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县乃至全乡小学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取消小学升学考试以后,部分地方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指导、检查、督促不力;少数学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秩序不正常,随意性很大;一些教师没有危机感,缺乏竞争意识,敬业精神较差,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根据甘肃省政府《关于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提出的“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的要求,结合今年全省“两基”迎国检活动精神,现就加强全县乃至全乡农村中小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请县级组织采纳。
    (一)、 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教育资源,妨碍全县全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育质量,影响“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初中、高中阶段教育,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因此,农村中小学一定要提高认识,克服因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主要目标,认真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健全培训制度,特别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外语、艺术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要深入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制订达标标准,定期考核,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为薄弱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各乡镇要组织辖区内学校教师支援当地农村薄弱学校,通过教师交流挂职、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尤其是充分发挥中小学高、中级教师、“教坛新秀”的示范作用等多种形式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切实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缺编的农村小学要及时补充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在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具有小学教师资格、适合从教的人员中聘任。加大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伐,切实做到以岗定员、平等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选用和管理。要进一步增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要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不能把那些没有教师资格,不懂教育的人员分流到教师队伍和校长岗位上来。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农村中小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例为依据,按照《甘肃省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设。一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村小、中心小学校长离校要向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请假;学校不得随意调课、停课和放假,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停课或放假,要按有关规定报批。二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和师生考勤制度。中小学要确保教师上班时间不少于8小时,中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达到6小时,低年级不少于5个半小时。要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上下课,禁止提前放学。对教师的考勤要实行严格的管理, 做到上班点名、有记录、有检查。三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工作。四要健全听课制度,一般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年级组、学科组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一般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每次听课有记录、有评议。五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的检查、评比、交流制度。各学科组每学期有教研、教改课题,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公开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有读书笔记),写一份教研、教改总结。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农村中小学要建立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全面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教学环节作出规范化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不得随意占用其他课程的课时,不得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新课。课后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减少考试次数,严格控制作业量。课后作业内容要精选,难度要适度,数量要适当。提倡布置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作业,不得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更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要减少抄写性的作业,除课后练习有明确要求和少数确有必要抄写的课文段落外,一般不要布置学生抄写课文。提倡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分散抄写生字词,一次抄写生字原则上不要超过4—5遍,生词不要超过2遍。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量,开拓知识面,多读书,读好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内容主要为各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监测主要考查学生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评分办法,取消百分制。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部分村小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监测,乡镇以下农村小学由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监测,结果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日常监测与集中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日常监测面向所有年级,由各级教研员和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利用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间或专门到学校监测教学质量;集中监测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每学年一次,时间不宜与期末考试同时进行,集中监测只针对非毕业年级,毕业年级的教学质量可将毕业考试情况作为分析依据,提倡学校自主进行毕业考试。二是坚持随机抽取、部分监测的原则。每次只监测部分学校、部分年级、部分学科、部分学生,具体由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实施。三是综合性原则。即教学质量监测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要用试卷测试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也要用问卷调查、听课、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监测。既可以事先部署,也可以采取即兴、即时、即地的评价方法,加强监测力度。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时,应防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严禁按学生考试成绩公布名次。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县教育局局长是辖区内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责任人,要亲自抓好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每学期开展对各乡镇教学管理工作的抽查或考评。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对所负责的辖区内农村小学的管理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具体组织全乡(镇)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监测、考核等。中心学校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全乡性的教研活动,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对所负责的辖区内农村小学的月查制度,检查结果要有记录,有检查人和被检查人的签名。各乡镇每学期的月查记录要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作为县级对乡镇教学管理工作和中心学校校长考核的一项内容。乡(镇)中心学校校长是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工作时间、地点和精力主要放在村小,要不断加强对村小教学业务的指导,发挥中心小学的示范作用,每月至少深入村小检查、指导工作5次以上。农村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直接责任人,要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小学校长聘用和考核要实行教学管理“一票否决制”,凡是所负责的辖区或学校教学管理有严重滑坡的,当年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申报高一级职称,不能参加评优;对所负责的辖区或学校长期教学管理混乱、校长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较差,群众意见较大的,应予解聘。
    各乡镇教育部门要将教学质量监测作为义务教育的常规工作,每年及时布置,并于每年8月底前将上一学年本地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情况统计表、监测报告、经验与建议上报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将在《学校交流》通报各乡镇教学质量监测情况。各乡镇要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奖,对加强农村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教学质量是学校兴衰的生命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稳定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学校的荣辱,真真切切地把握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质量第一意识,“视质量如生命,视学生若亲子”,要在“全面”、“全体”上从严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过程管理,从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上下功夫,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Ⅰ、抓学习、重培训,给提高教师素质一个“支点”。
   (1)抓好业务学习交流工作。
   (2)做好“任务型校本培训”工作。
  Ⅱ、抓管理、重过程,给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支点”。
    (1)强化“六化”目标,提高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遵循教学研究要“深”,备课要“详”,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这十字教学方针,把教学常规工作抓实做细。(“六化”目标,即:集体备课经常化、个人备课具体化、课堂教学艺术化、课外作业多元化,单元测试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
    (2)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四清”制度落实水平。
    抓好课堂关、单元关,执行好“四清”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地实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3)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组教研水平。
教研组建设要注重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教研活动高效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组建设上一个台阶。
Ⅲ、抓课改 、重实践,给有效课堂教学一个“支点”。
(1)认真落实《新课标》,搭建理论学习提高平台。
(2)开展“五段式”教研,搭建反思研讨平台。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搭建有效教学创新平台。
Ⅳ、抓课题、重研究,给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一个“支点”。
(1)“新课题”细研究。
(2)“旧问题”新研究。
(3)“老课题”深研究。 
(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不同分类。
1 .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它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嘉奖、降级、解聘等的依据。这种评价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较多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评教师过分注重被评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出现中评不中用的现象,此外还会出现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等问题。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则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2.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按评价主体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这种分类方法以评价者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外部评价是指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同行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评价;内部评价则是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
  无论是外部评价者还是内部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不过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同行更多地会从学科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要求,学校领导则会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师本人则会从自我教学风格方面进行评述,而学生则可能从教学内容的多寡和教学中的情绪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
3.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量表评价
  按评价资料的收集手段可以将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等。
  现场观察评价是评价者进入课堂,实时实地听教师讲课并及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随堂听课、评课。这种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能够对各种临时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较深的体会。缺点在于会受到评价者注意力分配和记录速度等的限制,而且由于评价者的出现往往会让被评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定变化。
  监视监听评价则是利用单向玻璃或摄像设备等进行的实时课堂评价。评价者不直接进入课堂,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给师生带来压力,使获取的信息更加真实。缺点在于可能会受到观察角度等的影响,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课堂的情况。
  录像评价则是利用录像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活动记录下来,进行课后的评价和分析。其优点在于可以多人反复观看和讨论,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让被评教师参与讨论,从而使得整个评价资料更为全面、客观、准确。而且还可以将不同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对比,或者将同一个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对比,分析教师教学的进步情况。在录像评价中,录像往往只是一种评价资料的收集手段,对录像进行数据的编码、分析和评价会派生出不同的录像评价分析技术。
  量表评价则是采用事先编制好的评价量表,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他们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映象进行回答。这种评价方法的关键是评价量表的编制,它有时也被称为问卷评价法。问卷评价是目前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三)、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实施等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减轻教学负担与学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关注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要关注面广量大的日常课上,要从常态课的质量做起,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开发,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涵盖课堂 ,把握有效教学的制高点
一是课堂应该由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响亮的口号。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进取的心态中,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构建学习。只有把“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才能获得提升,学生的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师生关系才能变得融洽。
二是让问题意识优于认知意识。课堂上,要着眼于让学生以认知为基础,去生发问题,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如:教师在教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课文里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三是重视过程中的体验。在教学中,课堂设置的内容由浅入深,尽可能创设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如组织富于探究性的游戏,小组合作完成;举办学生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让学生议论、讨论、争论,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课上课后积极参加一些创造性活动,如情境表演,小绘画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2. 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找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一是讲究课前准备。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是建立积极健康的课堂纪律的首要条件。当你在铃响之前准时进入教室时,学生还是视而不见时,你还是不要发脾气,而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一旦进入课堂,就要精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8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20%的注意力用于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发火。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词语、表演、板演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二是注重语言形象。教师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漂亮粉笔字,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授课时,普通话要标准、语言要“甜”、速度得当、响度得当、有节奏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就拿速度来讲,不论是什么年龄、性格、籍贯、性别的教师,一旦进了课堂,上了讲台,就不应该用日常的生活语言习惯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同时,不得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等指责学生智力低下的语言;“我没见过你这样差的学生”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懒得跟头猪似的”等有辱学生人格的语言。
3.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稳固有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一是抓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第一,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教学之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要以自己的激情(生动、风趣、幽默、激昂的神态和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第二,精心巧妙地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教师的提问应是有层次的先易后难,步步深入,既要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又要能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研互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弱势学生”,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小心地呵护他们。
二是抓课堂结构的严谨有序。课堂结构改革的目标就是增强时间观念,缩短反馈周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上课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在进行必要的复习辅垫后,立即进入新课,使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振奋精神,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去。课堂结构模式,大致按照启--看--讲--议--练的模式进行。其中启,即启发思维、明确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将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看,主要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或观察;讲,主要是由教师突出重点的精讲;议,是学生或教师提出议题,组织学生讨论;练,是知识与智能的转化阶段,练的形式可以是口答,动手操作,好的练习既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又可起强化知识和当堂巩固的作用。
三是抓教学过程的创新。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这里学生的“三自”“三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的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4.开展“以学定教”的研究,挖掘有效教学的增长点
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把制定或选择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应当十分清晰,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有效教学的升华就是有效学习、有效作业。在作业方面,作业题的质量要高,“精选”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除了作业的量要适当以外,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作业讲评好。要重点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对作业讲评以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教师要随时收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努力“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六、对师德师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们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老师对学生如此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二)、对德育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中,要紧紧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真情体验。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到此远没有完成它的任务,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播,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就不能说是完整的德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就要强调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据此,我们应做以下工作:
1、把学校德育融入家庭、社区,扩大德育实践空间。同时,要注重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品行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大量的工作在于日常管理。
管理工作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全员管理,二是全程管理,三是分层次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管理,学校领导、德育处老师、班主任要管德育,全体教师也要管德育,职员也要管德育,连学生干部、全体学生也要参与相互管理和自我管理。所谓全程管理,就是从早到晚、从小学入学到毕业时时处处都要有人管理。所谓分层次管理,就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2、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应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红领巾广播站、校园文学社,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规范教室布置,优化学习环境。制定《教室布置规范化规定》,对教室布置从内容、栏目到张贴位置等都作了统一规定。
3、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如下方式:
(1)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有效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离退休干部、教师,开展帮困助残、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3)继续推广“弘扬传统美德,积极实施尊师爱生的传统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情感及道德教育层次。
(4)利用暑、寒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融为一体,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进行道德践履,开拓德育空间。
4、创导以“主题班队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的主要形式,以体验德育为主要途径,提高学校的德育总体效益。学生在亲自参与各类活动当中得到体验,让学生成学校德育的主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和编写主题班队会的案例,自己组织实施,在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能,学生精神面貌有较大的改变,校风校貌也得到很大改观。
七、对相关政府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会及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尊师重教,政府应竖起风向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学校建设和教师工资实行了县级统管,乡镇地方政府失去了直接管理的资格,但好多乡镇党委政府(就拿陇东2011年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来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持续关注本乡镇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每年教师节,乡镇政府都拿出一笔资金用于优秀教师、先进学校的表彰和奖励。并且召开由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全乡镇教师节庆祝大会。这一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鼓舞了教师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极大热情。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应每季度定期召开教育议事会,听取学校负责人关于教育发展的近况和学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以及教育分管领导应及时进行会商、决策,为学校排忧解难。其次,乡镇政府还应不定期向学校派出教育分管同志,深入学校和幼儿园为教育负责同志和广大师生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还应亲力亲为,利用教代会等场合同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进行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想法,及时为学校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性建议。
(二)、不畏坎坷,建新校保孩子安全
    乡镇党委政府尊师重教的一贯性,大大提高了学校和教师在广大群众中的社会地位,也深深影响了村级干部。庙湾村两委为学校新建积极跑部门、选校址、掏补偿的义行,更是让老百姓看在眼里,牢记在在校师生的心中。
    庙湾小学房舍较为破旧,属危房改造后的用房,虽然房顶得到了更换,但是地基较洼、遇到大雨容易进水,时刻会危及在校师生的安全;门窗也比较陈旧,冬季难以遮风挡寒,孩子们的保暖成了教师们和老师们最大的牵挂。生源逐年增加,原本狭小的校园也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乡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天水市教育局和清水县财政局同意该校搬建新校址。
    (三)、慷慨解囊,无私捐学留美名
     庙湾小学是经香港周凯旋基金会捐赠的项目,田湾博爱小学是由日本红十字会捐赠的项目,陇东明德小学是由香港知名人士捐赠的项目,陇东中心小学的旱厕是由爱国、爱家乡人士潘石屹先生捐赠的项目等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陇东从政府到基层的全力支持与发展教育为全社会树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尊师重教的典范,而且它的意义对于建设人才资源强乡、人力资源强县、甚至强市强省强国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八、对学校布局调整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陇东乡地处清水县的东南部,地广物薄,人烟稀少,学校分散,数量多,小学(含教学点)19个(其中完全小学9所,教学点10个),教职工(含特岗)只有77人,除中心小学外,其它完小教师一般只有4人,六个年级(不含学前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建议:
(一)、全乡小学建三所寄宿制小学。
1、中片将中心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将庙湾小学、谢沟小学、土寨小学的三至六年级集中到中心小学寄宿,将其改为教学点。
2、西片将坪道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将丰台小学、崔杨教学点、尹道教学点的三至六年级集中到坪道小学寄宿,将其改为教学点。
3、东片将梁庄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将贾集小学、石李小学、朱河小学、旧尧教学点的三至六年级集中到梁庄小学寄宿,将其改为教学点。
(二)、全乡保留两所非寄宿制小学。
即将新建的田湾博爱小学和在建的安儿小学保留下来。因为这两所学校的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三)、全乡撤并4个教学点。
即将张沟教学点撤掉,将师生并入坪道寄宿制小学;将邱寺教学点撤掉,将师生并入田湾博爱小学;将店子教学点撤掉,将师生并入安儿小学;将马连教学点撤掉,将师生并入谢沟教学点。
(四)、布局调整后的学校数及教师安排。
经(一)学校改建、(二)小学保留和(三)撤并学校,陇东学区将建成3所寄宿制小学、2所非寄宿制小学和10个教学点。在教学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小学数量减少了44.5%。这样,教师可以进行整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永恒的现实。陇东学区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夺目!陇东学区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