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业风采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时间:2012-08-16 00:33:52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简介  一、基本情况  我站创建于1942年,是国内建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主要从事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一、基本情况

  我站创建于1942年,是国内建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经上级批准,2000年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2003年,成立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直属天水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天水分中心。职能由单一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扩充至水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领域。

  目前,全局(站)现有在职职工122人,专业技术人员6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级高工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34人。2人获高级技师职称,22人获技师职称。涉及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农学、林学、计算机应用等22个专业。

  现有16个科室,其中:管理科室5个、业务科室9个、施工队1个、后勤服务中心1个。

  具有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甲级资格、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和水利工程设计丙级证书。拥有4个总体布局较为合理、试验设施较为完善的试验、示范基地,4个径流泥沙监测站、30个雨量站和19个坡面径流小区(含2个全坡面小区)。配置有数字雨量计、雷达水位计、电波流速仪等先进观测仪器。能够承担各类水土保持科研、监测、方案编制、规划设计、监理和骨干工程施工等任务。

  二、水土保持科研及取得的业绩成果

  建站70年来,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开展试验项目1000多项,研究课题530多项,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700多篇,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6部、论文集6册;68项科研成果获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含黄委会)奖24项。取得的方法与积累的工作经验、资料与成果成为全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宝贵的财富。多项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生产等国民经济建设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特别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科技支撑、科技示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世纪40—50年代,我站先后开展了梯田沟洫工程、垄作区田、坡面径流小区试验、大柳树沟流域综合治理、牧草引种与培育、刺槐沟壑造林、沙棘人工栽培、柳篱挂淤、山地果园栽培、新技术引进与应用、支流水沙分析方法的改进、基本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等一批开创性的试验研究项目。其中大柳沟综合治理试验是我国最早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通过坡地保土耕作、梯田沟恤、刺槐护坡、土柳谷坊,柳篱挂淤等措施,探索出了农林牧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经验,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治理效果,树立了我国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典范。建立的南山试验场是全国最早的示范区;五十年代培养了闻名全国的武山邓家堡等一批水保先进典型;在天水实验区创建的黄河流域第一个牧草试验原种圃,先后由美国等地采集并引进牧草430种,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培育成抗逆性强,适应好,产草量高的草木樨,葛藤、毛叶苕子等并纳入粮草轮作。在1955年的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会议上,草木樨被誉为西北地区的“宝贝草”。为此,1957年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大会上,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对试验推广草木樨、刺槐等做出杰出贡献的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授予特等奖,并颁发“面向群众、联系实际、科研为生产服务”的锦旗一面,受到朱德副主席和谭振林副总理的高度赞扬。

  60—70年代的吕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受到了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建立了天水石崖水土保持示范点、武山县邓家堡示范点等50多个水土保持典型。

  80—90年代,培养的秦安县王窑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样板。同期,早熟沙打旺、小冠花等草种研究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被全国牧草评审委员会确认为育成品种。近年来,我站在“948”优良植物引进与繁育中,成功引进了10多个品种,并将推广试验延伸至藉河示范区,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98年参与设计并实施的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区——藉河示范区,是目前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生态典范工程,已成为新时期城郊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目前,藉河示范区已成为融生态、经济、科研、监测为一体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标准、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样板工程。

  2000年以来,经过 “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我局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工队伍建设、水土保持科研、水行政管理、精神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水行政管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科研、管理、经济创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开展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下称后三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改写了丘三区不能打坝的历史;正在进行的“水土流失原形观测”、水土保持监测等项目、课题,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

  在科技合作方面,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实现了由内向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发展的转变。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Baidu
新闻 网页 mp3 贴吧 图片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