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人文 > 天水沿革
武山大柳树村的“文脉”

时间:2012-04-07 14:27:05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大柳树,是武山洛门古镇东的一个村庄。因喜好五柳先生,也就喜欢上了这个陇中高原上的小村庄。  大柳树村地处西旱坪汉代遗址之下。北滨渭水,南倚冶扶山,西临大南河

  一个村庄的荣誉和辉煌背后,是一个家族和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大柳树村成为全国典型与大柳树村陈氏的 “耕读传家”精神绝对密不可分。在大柳树村,随处可见“耕读第”、“集祥第”、“和为贵”、“平为福”之类的门楣及楣额。时至今日,大柳树陈氏依然发扬其先祖耕田致富的光荣传统,继承了“以农为本”的兴业思想。在千余人的小村子,陈氏一家就是名门望族了。因其祖辈多出人才而承担了这个村子的兴衰!

  仔细回想起来,一直以来“读书、耕田”两件事都是倍受中国知识分子所推崇的。和我同去大柳树村的武山卫生局干部魏应斌在车上告诉我,大柳树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冬暖棚的大量推广,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产建设,在无形之中推进了周边及渭川地区蔬菜种植业蓬勃发展。这个从远古时代一路蹒跚走来的村庄,不经意间就上高效集约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柳树村的陈氏在农闲之余致力诗书的最好例证就是在“耕”的基础上,大柳树村陈氏后代开始向诗书庠序来习知礼节,一条科举路自然而然就被开辟出来了。紧接着就有进士、举人、贡生诞生了。大柳树村的崛起,绝对是应验了“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句话的。

  陈氏家族中第一位在科举路上取得成果的要数清代进士陈廷鉴了。在中国历史上,从兴科举到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中,武山共有三人考中进士,清代仅一名即为大柳树村的陈廷鉴。历史上由于武山民风捆仆无华不喜表暴,江山阻塞声气睽隔,学人师友寥落、鲜有交游。虽说出了三位进士,但学术方面几无成就、阒寂无声,这该是武山人民的伤痛之处吧!在古代,武山就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者。

  陈氏家族中在科举路上值得一说的要数清末举人陈清选。陈清选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旧中国,官场的极度腐败令他无心仕途,决心致力于教书育人。先生毕生从教授业,桃李遍及三陇。 “江山寂寞英雄少,桃李飘零老泪多” 便是他求才心切的真实写照。陈清选先生寄情于山野清风,托体于流水绿树,感时咏怀,取景兴象。在诗作集《逸鹤鸣秋集》中,字里行间充盈着“耕读”精神或隐逸情节,汩汩流淌着身隐田园,依然情系民生的人生情怀。

  陈氏家族的“耕读传家”精神不仅使本族中人在科举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就是放到今天来说,受益于“耕读传家”精神的陈氏后辈依然精英辈出。虽然依旧秉承着先祖们不慕仕途的传统,但却在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不俗气的成就。

  

 

  除陈廷鉴和陈清选之外,陈氏家族中还曾在清代出过贡生一名,因贡生之辈在科举途上仅为半路之人,况也无有著述之类留世,因此也就只能作罢不在去追寻了。在近代的文人中,执教于四川大学的陈清选之曾孙陈兵以其学识渊博,成就突出而名震巴蜀。以国画丹青扬名艺坛的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则恕也是陈氏家族里传承文脉的后人。而在其后辈中,作家陈永恒先生倾注十五年之心血,一部长达80多万字的《渭水悠悠》填补了天水市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而引起当代文坛关注……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Baidu
新闻 网页 mp3 贴吧 图片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