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水醡自华胥
♦曹昌光
浆水,蔬菜或野菜焯水,加入面或粟谷汤,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饮品。
从我记事时起,浆水难登饮品的大雅之堂,浆水缸里的酸菜可是穷苦人家度日的“半年粮”。祖母家住天水老城北关的砖窑(今中和巷),沿山坡是贫民窟,即使家境还过得去的我家,年年得醡一缸酸菜。后来,生活富裕了,醡酸菜的大缸变成坛子(天水人叫hang二声),不再当填肚子的“半年粮”,却也隔三差五地食用。
记得抗战时,黄河下游逃避战乱和黄河决口的同胞,栖息在北道埠铁路沿线的很多,常提瓦罐向当地居民讨要浆水,衍成了一句口歌:“河南x,提上罐罐要浆水。”口歌不雅,倒是记录了当年辛酸的实情。
改革开放以后,营养好了,不少人血液“三高”,开始注意饮食,城里人讲究吃浆水面(以荞面为佳)。浆水的身价从此飙升,浆水面、浆水拌汤出现在兰州城高级餐馆的菜单上,据说生意不错。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黄宝荣(甘肃省政府工业信息副厅长)在大雅之堂的人民大会堂续说浆水面的故事:去年以来,韩国、日本和浙江与我省洽谈合作,系列产值上了百亿。曾为“半年粮”的浆水,一步登天,成为独具特色的甘肃地方产业,为黄河上下、东亚地区青睐追崇。
我自幼长在天水,养成了喜食浆水的习惯,虽已高龄,常住兰州,三天两头不吃浆水就馋。五十岁起,学研人文始祖伏羲,关注浆水成为我三十余年笔耕的不可或缺。
在编绘《三皇五帝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浆水的起始很古,先于伏羲,距今至少八千年之久。进入市场后的飞黄腾达,只是这几年的故事。
这些感悟,出自对以下典籍文字的解读:“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太平御览》引)
“大迹出雷泽”
雷神,远古先民造出的首批天神,常住凌霄,管着决定人类生死的风雨雷电。春暖花开,到人间巡游,下榻于林壑幽美的湖泽,趁兴为虔诚赶来的年轻女子赐孕。
感孕的操作,向来被认为是女子踩着雷神的大脚印,尤其是踩着大拇指。这种猜测,是对大迹二字的望文生义,已经为不少学者认同。如果从汉字的结构求索,我们会得到全新的认知。
甲骨文大,一个伸臂展腿、气宇轩昂的强人。相比之下,甲骨文人,则显得低声下气、身份卑微。原始社会,人最弱势,气宇轩昂的强人非神莫属,所以这个大字当是雷泽的主公雷神。
迹字,甲骨文里没有,亦是迹的本字。亦的字形,正是一个伸臂展腿的大人,腋窝下各一滴水珠。如果联系释迦牟尼(悉达多)诞生的佛传,净饭王后摩耶梦男孩乘六牙白象从右肋入胎,农历四月初八又从右肋出生,甲骨文亦字腋窝下水珠表征的含义,就与怀孕分娩相关。腋窝下的水珠,我们是否把它看作是精液的隐喻呢?如果这种推测合理,大迹就与大脚印无关。大迹者,雷神的精液也。《太平御览》所引《诗含神雾》西汉末年成书,编撰的儒生早就具有性的知识,又知西来的佛传故事,大迹用词不会过于蒙昧。
大迹出自雷泽,想怀孕的女子就会前往。
求神赐孕,岂能空手,心诚则灵,必载厚礼,小篆履字为我们展示了上古女子雷泽求孕的仪程。
履,尸彳复组字。尸,尸位,古人祭祖将本族幼男置于高位权作先人祭拜。天水旧有“死尸客”俚语,指斥好吃懒做的家中男子“尸位素餐”,典故由此。春节社火中铁芯子上戏装小儿的高抬,当是上古祭祖时尸位的再现。雷神被奉上尸位,尊为先祖,求孕者心目中名正言顺。彳,行字省笔,这里指通往雷泽的道路。复,甲骨文像是顶着葫芦或尊器(时为陶罐)前行的人。履字形象地展示了求孕的女子,头上顶着葫芦或尊器,匆匆前往雷泽的画面。
葫芦或尊器里装着什么厚礼?
礼的厚薄,得看送礼者的实力。生活在采集为生时代的华胥,食瓜果籽实和蛤蚌䖵虫,这些作礼是拿不出手的。汉字高明!能做厚礼献神的,雷泽求孕的华胥独有,那就是醑。
华,本字華,即花,古时又指瓠瓜。瓠瓜先民主食,匏瓜逃洪浮具,因此被奉为图腾,乐作族群的名号。胥,甲骨文字象形可以携带的干肉,甘青高原上的羌人逐猎黄羊方便制作,后来罐装,写作醑字,干肉变为肉糜(臊子)肉羹(汁汤)。字典有释,醑为肉羹或美酒,就与雷泽履迹的华胥有了瓜葛。华胥头顶的葫芦或陶罐,盛着的该是肉羹或美酒。
肉羹,肉块剁细,釜中加热,稠为肉糜(臊子),稀为肉汤。也许那时疠疫频发,肉食容易染病,雷神也怕,于是,送来的厚礼中最受青睐口感最美的倒是酒水。
特产酒水的华胥居地,必定丰产瓜果籽实,尤其瓠瓜。据考,伏羲故里周边距离较远的,是典籍中提到的弇州之西的华胥氏之国(见《列子·黄帝篇》),最近的是陇东合水的华池(见《陇原物华》),较近的是陕西蓝田(《精编廿六史·五帝》)。
弇州西华胥国,今我省酒泉瓜州一带,“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允字,上面的厶字是瓜字的省笔,下面是俯跪的人,瓜首人身,字义以瓜图腾。这里,当然盛产瓠瓜酿造的酒水。
华池有葫芦压城的传说:翠鹿随父宋葫芦由河南迁至陕西洽阳,逃避河神迫害,迁居子午岭的合水,为保平安,化身葫芦压城镇妖。这里也是不缺酿酒的瓠瓜。
本文要特别提到的是陕西蓝田,《精编廿六史·五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华胥,即今陕西西安府蓝田县是也。”蓝田华胥镇,多年前我专程学访,履迹传说有据。后来汉字求索,颇得教益。
蓝,《说文解字》释为瓜菹,将瓜剁碎,醃制酸菜,酸菜之汁,即是浆水。《诗·小雅·信南山》明言,“是剥是菹”的浆水,“献之皇祖”。有意思的是,篆体蓝字,间架结构都是将瓜或野菜(艹)制成浆水盛入陶器(皿),用来祭祖敬神(臣、人),像人跪拜臣服。蓝字本初之义,说白了,醡浆水以献祖神。
八千年前的浆水一出世,就是华人始祖母雷泽求子时顶戴的厚礼,身价之高,现代人匪夷所思。今日,源自蓝田遍及陇上的浆水崛起,并非一步登天,准确地说,只是遇到了千年万载难得的机遇,再现辉煌而已。(图5:全国政协委员黄宝荣在两会记者通道答问)
曹昌光,1941年3月生,甘肃天水人。西北师大毕业,先后在天水一中、秦城区委、天水师院、甘肃省科委工作,50岁后借调甘肃丝绸之路协会至今。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自幼喜爱民间艺术,中学生时期开始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有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与于忠正合编《漫画丝绸之路》(中、英、日三种文本),2016年再版。又出版《伏羲与八卦》、《麦积山石窟》、《羲皇故里天水游》、《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画传》、《神话中的华夏始祖》,拟出版《神话与汉字一一三皇五帝故事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