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贫苦生活得以改善,人口增长上升,成活率高,死亡率下降。
1959年-1960年由于严重饥荒,生活贫困,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随着困难局面的扭转,每年增长6%,人口增长加快。
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74年后出生率开始下降。
据1990年统计,渭南乡6939户人家,36296人,其中男18687人,女17609人,非农业户口170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5人。
人口素质
全镇6岁以上人口31468人,大学以上程度为111人,中专以上程度1056人,高中文化程度2525人,初中文化程度为7282人,小学为16064人,文盲4430人。
健康寿命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人民体质康健,寿命延长,男女体形健美,身高增长,体重增多,耳力、视力逐渐增强,据统计妇女寿命比男人长,人活七十古来稀,目前7、8十岁老人比较多,8-90岁的老人也不少。
人口登记、发证
人口登记,发证历代有的是,因与赋税差役,征兵有关,故隐匿瞒报者多,实难清楚,均在大概统计之中,60年代,因国家按人口发放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供应票证,故有报冒领出现,也难准确。
1986年全镇开始16岁以上人口由公安机关颁发居民身份证。
卦乡史话(二)
2010-09-03 23:24:54| 分类: 历史文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矿 藏
渭南镇矿藏缺乏,张石村西1公里有黄家洞梁,蕴藏大量白云石,60-70年代为炼钢铁的必须原料,曾名重一时,近年来,由于科学发展,炼钢不再用白云石做辅料。
工 业
境内工业基础极为落后,明嘉靖时兴起土纺土织手工业,农家妇女都从事此业,1930年代,脚踏缝纫机开始走进渭南农家,吴庆安弃军归乡,从河南引进了20支纺纱机在吴家村办起了第一个纺纱厂,刘明升引进如本株式会社斜交织布机,在景家弯办起织布厂。
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生产发家,劳动致富”,全镇的土纺土织手工业繁荣一时。
1958年,“大跃进”时,掀起“大办工业”高潮,有炼铁厂、炸药厂、采石场、砖瓦厂、石灰厂、被服厂、农具厂等等。
1971年天水县在渭南镇火车站西办起了白云石厂,有职工400多人,产品销往西安、兰州等炼铁厂使用,现已停办。
12/42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