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陇右文摘 > 高端论坛
论陇右民间美术的区域发展的特征探索

时间:2010-12-27 02:06:53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陇右民间美术是陇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陇右文化的主体(劳动者)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着陇右地域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对陇右民间美术的研究除了对其

 

2.多民族的聚居和多种民俗风情形成的区域文化圈是陇右民间美术的又一重要特征
    陇右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文化上属于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整个西北文化的中间环节,与西域文化相比,陇右文化具有更多的汉族文化特征,而与三秦文化相比,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可以说,陇右文化是中原华夏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并重新组合的一种文化,是自成体系,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1]
    在三代时期,陇右一带主要居住着西戎、羌、氏等各民族。秦汉之际,西有羌族各部,北有匈奴民族。河西走廊又有月氏、乌孙与匈奴争雄,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后,中原文化进一步在陇右传播。魏晋之后,辽东有鲜卑各部,西有吐谷浑、乞伏氏、秃发氏,其时党项族也开始转盛。唐代党项内迁,踞朔方之地,至宋代建立西夏政权。吐蕃东渐,至于甘凉、祁连一带,在西宁、临夏一带建立政权。之后漠北回鹤亦渐徙入。及至元代,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征服阿拉伯和中亚秦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后,签发大批西域回回军士、工匠到甘、凉、肃及河湟、秦陇等地。在湟水流域,则有吐谷浑后裔居住。元代以后,陇右地区主要以回、藏、东乡、保安、撤拉等少数民族为主。现今陇右大地上有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十二个民族。陇右地区各民族的聚居与变迁,一方面他们顽强地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改变着自己的某些生产、生活和文化特点。在民间美术方面,其流传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2]
    第一个区域是草原牧区、草原文化及藏传佛教的传播区,包括青海的部分地区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下、河西走廊的部分自制州县以及沿黄河流域的信奉藏传佛教地区。这一地区的各民族群众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要从事畜牧业,草原文化是这里的主体文化,民间美术便围绕这一文化而存在和发展。这里的服饰文化,以畜毛、皮革为主(当然也不排除来自中原地区的丝绸和绵麻制品),男女均身着土法缝制的白荐单皮袍,足蹬牛皮“酸巴”(靴子),住牛毛帐篷。这种帐篷用牦牛毛捻成线,织成褐子,再缝制成宽大的帐篷。男女均用酥油护肤,以防止强烈的高原日光曝晒。饮食文化,主要以牛羊肉、牛羊奶、青稞糌巴、曲拉(奶酪)为主。餐具早期使用旋刻精美的木碗,现多用瓷碗,以有团龙凤图案和吉祥、如意、八宝图案者为美。有些牧民喜欢吸鼻烟,是清代遗风,鼻烟壶不仅质地良好,而且造型十分考究,用玉、石、牛角、玛瑙、磨料制成,雕镂精美,造型奇特。偶有内画壶,绘制精美,技艺精湛。在建筑方面,寺院建筑大多用规整的藏式碉楼,适当地吸收了传统古典建筑形式,下为藏式平顶大殿,上再修有古典楼阁。建筑材料则用石块、木料、泥土和用以筑墙的鞭麻。如青海的塔尔寺、夏河的拉卜楞寺、卓尼的禅定寺等等都是如此。藏传佛教中的美术,除了上述品类之外,还有印经术、藏文书法、藏式绘画、密宗壁画、堆绣、补贴、刺绣、唐卡画、酥油花、铸铁大锅、佛像铸造、木版画等。
    第二个区域是兰州以西河西走廊地区为主的农耕文化、汉传佛教石窟艺术区。这一地区主要居住着汉族,大多是汉武帝扩疆辟土,建立河西四郡以来,留此屯垦守边的军士戍卒的后裔。在文化上,河西置郡以前,这里是很落后的。后来由于长期用兵和开发,河西始受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影响,使当地的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地区自魏晋以来民间绘画方面成就很高,题材多取圣贤、神仙、高士形象,以人物画为主。从大量珍贵的魏晋墓室壁画看,使用的颜料有朱砂、石绿、石黄、白、灰、墨等,技法上已用勾勒和晕染法。书法方面,在河西有张芝、张祖兄弟,西晋有李靖,都以草书闻名海内外。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大量的写经生,手抄本佛经至今十分珍贵。建筑方面,河西地区非常先进,从众多的古城遗址中可见一斑,现存的嘉峪关关城、武威文庙、海藏寺、张掖大佛寺、兰州城隍庙、五泉山的古建筑群成就很高。这一文化区域内的民间美术品类十分丰富,艺术水平也很高,如剪纸、绘画、木雕、砖雕、彩绘、书法、刺绣、针扎、草编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宗教建筑方面,由于汉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这一区域内的民间美术受其影响很大,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水平最高。
    第三个区域以宁夏及甘肃境内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主,属农耕、商业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传播区。这一区域主要以回族为主,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他们共同信奉伊斯兰教,并且善于经商。他们虽然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商业经济意识在共同的心理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遍及海内外,主要从事皮革贸易与加工以及饮食服务行业。这一区域的民间美术主要以清真寺建筑与服饰为其特色。清真寺与拱北建筑是古典建筑和阿拉伯建筑相结合的形式,最有特点的部分是唤醒阁和拱北墓重檐八角亭。在服饰方面,回族除了男子戴黑、白色号帽,妇女着绿、青、白三色盖头外,基本与汉族相似。东乡族与回族也基本相同,保安族除基本与回族相同外,还吸收了藏和撒拉族、土族的某些成分,如穿斜襟袄,戴羊绒礼帽,着牛皮靴子,佩带保安腰刀,以显示男性阳刚之美。
    由于伊斯兰民俗美术中一律排除偶像,因此无论建筑装饰还是服饰图案,他们一般不用人物,只用花卉、山水、博古等形式。他们偏爱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几何图案,在色彩的运用上喜欢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在图案的组织上喜欢繁复饱满的构图。这一文化区域比较精彩的民间美术种类很多,最有价值的有砖雕、木雕、彩绘、刺绣、刻葫芦、编织、地毯、鞍荐、挽具、裘皮、锻造铜器和金银首饰等。
    第四个区域是以陇南山地为主的多民族共居的山地农耕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传播区。包括白水江、嘉陵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和川坝地区,这里历史上是羌、氐、戎、土、番、土谷浑等民族角逐之域。后来经民族融合,形成了汉族、藏族聚居的局面。但这两个民族中融合了羌、氐、戎等古代民族的血液,在民族民俗文化和美术中顽强地表现出了被融合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就藏族来说,宕昌、文县一部分藏族信仰的宗教和服饰,明显地表现出被融合羌、氐民族的文化特点。如包头巾,佩鱼骨片,帽插白鸡麟,戴狗头冠,着白折花裙,多用米字、十字图案,供奉祖先帽子等,在汉族社会生活中,被融合民族的文化和美术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在建筑方面,无论藏汉民居大多数民居为二层楼房,下层居住,上层作谷物贮藏室。民居选址重向阳、干燥、险要,随地而建,但不重视道路建设。在绘画、刺绣、雕塑、剪纸等民间美术方面,也突出的体现了这一地区民族融合和原始宗教特点。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Baidu
新闻 网页 mp3 贴吧 图片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