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陇右文摘 > 史料评说
漳县三岔镇:一座出现在林语堂笔下的陇上古驿

时间:2014-09-28 09:14:32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刘小雷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一座小镇的新与旧、古与今沙棘掩映的张大将军的坟茔1992版的《朱门》封面三岔镇的特色秧歌剧交通便利的三岔镇俯瞰战坪川古战场三岔堡见证了一场惨烈的战事散落在民居间的驿

  在将军庙,守庙人告知了他们所敬仰的张大将军的生平,宋时三岔驿曾驻防过一位统兵守关的将军,“将军讳哲,字伯达,古阶州人。宋时以百骑破石门关”云云。出于对将军保境安民的追思,宋朝末年,三岔驿百姓在张将军墓西200米处修建了一座将军庙,屡毁屡建。他们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五月初五为祀日,届时举办庙会,唱戏三天,此习俗历经上千年而不衰,张将军自此推崇为三岔驿的地方神。时至今日,驿城百姓还在沿袭着正月初一给将军庙焚香点蜡的习俗。在查阅三岔驿的相关史料时,汪治平无意间看到明代的大文人杨慎写的同名的诗: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三岔驿前整日人来人往的情形。宦海生涯得意之徒与失意落魄之人的鲜明对照,表明着诗人对世事的态度,琅琅上口,他就记了下来。

  汪治平心中一喜,难道杨慎也来过漳县的三岔驿?

  在明朝全国叫三岔驿的驿站一共有三处,有两处是在甘肃境内,这在《明会典》有确切记载:“漳县,三岔驿”,“凤县,三岔驿”,“镇番卫,三岔驿”,

  按照杨慎的人生履历,他最有可能是在陕西的凤县写的这首诗,但在漳县的三岔镇,日夜鸣响的漳河水,水渠边婀娜有姿的杨柳,再加上长亭短亭,不也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吗?

  所以,汪治平非常赞同“杨慎并未到过,诗中所写,当是泛指,不必坐实”的说法。 林语堂小说中的大湖是不是由“官坑”生发而来?

  虽然三岔镇的主体部分是沿着公路线型排开,但街道背后由几米宽的小巷串起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农家小院,清一色宽敞透亮的瓦房,院中多有花草果木,看着清新可人。

  汪治平说,在古时,驿城老街逐渐由中心向东西两端延伸,驿城中心街区称为中街,东面街区称为下街,西端街区称为上街,各街都有横跨南北的彩绘牌坊。驿城内外寺庙宫坛、亭榭楼阁林列,有一楼一宫一阁六庙七寺之说。街巷纵横,瓦舍相连,南北两街计有36巷,比较著名的有包家巷、杜家巷、李家巷、张家巷、余家巷、万家巷、杨家巷。这些小巷如迷宫一般交错着,有的很深,深则是因了交错的缘故,有的很浅,一道打探的目光足以抵达它的尽头。

  三岔驿集市的形成与壮大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历史上的三岔驿为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互补以及多种方言的通用,都能使来自山南海北的商家适应并感到便利。再者,三岔驿适宜的气候,宽阔坦荡的河川,相对丰富的物产也在吸引着不同地方人们的目光,因此,很多外来的商人到了三岔驿后就会驻足不前,将此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商业贸易丰富了驿城居民的生活,也使得这方原本以农牧为主的百姓发展为以“啃街”开店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明清时期,三岔驿老街有商铺三百余间,除各类作坊外,多为杂货店、客栈、骡马店招徕各路客商,囤积四方货物,承担方园百里内三州九县的木材、药材、粮食、井盐、绸缎、布匹等物资交流。明清时期三岔驿商业空前繁荣,尤以山货药材外销兴盛,吸引了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客商蹲点经营,一时间街上商号林立。

  店面作坊大多保留了中国北方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街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我提到在林语堂的《朱门》中曾描绘在民国时的三岔驿,曾有一泓美丽的湖水,映照着李飞和杜柔安的爱情,在三岔驿有过这样的一面湖水吗?

  汪治平的表情很错愕。

  来之前,我在网上到处查找林语堂先生是否来过甘肃的证据,但一无所获,而《朱门》里对于三岔驿景物的描写和我在三岔镇所见到的大异其趣。更让我相信一定是这位大文豪,在以西部为背景构思这个爱情故事,在地图上看到漳县三岔驿,心中忽然一动:这个地名如此意味深长,甚好,就这里吧!

  汪治平的反映不出我的意外。但随后他的话却轮到我惊讶了:“林语堂写的是不是牛神庙前的‘官坑’呢?”

  以前的牛神庙前的低洼处一直有一个水潭,虽然远到不了湖水的规模,但也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本地人对它的殊胜之处有着这样的描写:“到了初夏,牛神庙前谓之官坑的那泓湖水,恰似一颗硕大的蓝宝石从幽远的天宇悄无声息地落在驿城西街静谧的一隅,湖中芦苇莛葳,湖岸柳丝如挂,苇叶摇动着温柔,柳絮舞动着和气。明月高悬的夜里,无数的星星在湖水里闪烁,月光、星光和波光还有湖畔深巷传来的几声寥落的犬吠里,构成一个缥缈朦胧、孤寂清幽的美丽梦境。”

  只是后来在小城镇的开发中,它被填平了,我们再也看不到它昔日的倩影。

  我又有了新的疑问:林语堂小说中的大湖是不是由“官坑”生发而来?

  秋意正浓,但坪上仍然是生机无限

  在乡政府后面的小巷穿行,汪治平在一户人家的菜地前停了下来,这是一面黄土夯筑的残墙,他说,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三岔古城的“小城门”。古城虽然消失殆尽,但在三岔镇背后的坪上向下俯瞰,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轮廓。

  我们的观测地点就选在了三岔镇东坪上的古堡。由小路上山,道路崎岖曲折,那座下临无地、崔嵬的古堡越发显得动人心魄。本来晴朗的天空忽然有云驱来一阵过雨,随着地势升高,山风也忽然吹动起来,苍凉、悠远的情绪便在心中蔓延。

返回首页
打 印】【顶 部】【关 闭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Baidu
新闻 网页 mp3 贴吧 图片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