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其他文化
天水甘谷脊兽:层层屋宇之上的人间世俗情态

时间:2016-09-08 08:35:42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周言文 刘小雷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甘谷脊兽:层层屋宇之上,他们用泥土捏出人间世俗情态  随处可见的砖窑  甘谷脊兽第二代大师张全盛  甘谷脊兽第三代大师张仁义  甘谷脊兽第四代传承人张启云  青

  永安村的青莲寺

  甘谷脊兽艺术既具有原始性和多元化的色彩,又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简练而不呆板,繁密而不艳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特色鲜明,艺术风味浓厚,是甘肃省颇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大兽”的称谓让记者不解。难道说,甘谷脊兽有名有姓?刘燕说,这个“张大兽”真的是大有来历

  去年冬天的时候,记者去甘谷县做姜维故里的采访,因为道路施工而改道从永安村穿行而过。

  穿过永安村,干净整洁的村落,有些院门前堆放着一些兽首,偶有招牌上面写着“甘谷脊兽——张大兽”,陪同采访的甘谷县委宣传部的刘燕,他自豪地说,甘谷的脊兽,相当有名。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关于脊兽,大家并不陌生,在中国传统古建、宫殿、庙宇等的屋顶之上,都可以见到。

  但是,“张大兽”的称谓让记者不解。难道说,甘谷脊兽有名有姓?刘燕说,这个“张大兽”其实还真是大有来历。甘谷脊兽这一项技艺的传承人就姓张。

  今年8月22日,记者一行从兰州出发,直奔甘谷,探查甘谷脊兽的工艺流程。

  早晨8时出发,三个小时的车程,临近中午时分时,我们到达甘谷县城见到老朋友刘燕,只不过此次,他还为记者引荐了来自文化馆的李富强。跟随他,记者来到甘谷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先做初级了解。

  木雕、刺绣、泥塑、竹编等等夺人眼球,但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脊兽。为了便于展览,脊兽并没有安置在屋顶,而是被直接安放在地面。因为体积较大,还专门为了这些脊兽设立了独立的展台。有陶土灰色的,还有上着五彩琉璃的脊兽,平日里都只能远看屋脊之上的它,今天却能近距离观察。

  李富强说,甘谷脊兽是一种汉民族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那些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这个说法真的很形象。

  按照清《伏羌县志》载,“嘉祐,脊兽兴于土桥。”土桥村就是今天的永安村,该村从宋代开始盛行砖瓦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脊兽制作技艺,经宋、元、明各代不断发展完善,至清末时,已臻炉火纯青。

  我们记忆犹新的“张大兽”,名叫张启云,是甘谷脊兽的第四代传承人,就住在新兴镇的永安村。这个村子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脊兽村”。

  李富强对于脊兽这么熟悉,询问之下,原来甘谷的非物质文化是他专门负责的,对于甘谷脊兽,那是相当的熟悉,这算是找到了业内人士。

  既然有传承人在,那还犹豫什么,我们立即驱车向着距离县城北面3公里的永安村出发。

  黄色大肚子茶盅,咂一口罐罐茶,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开始了

  去往张启云家里时,正是正午时分,一轮炎阳在天空播散着火。实在是太热了,瞬间有种错觉,在天地之间,我们也像这要寻找的脊兽一样,在一个硕大无伦的瓦窑之中,接受着蒸腾和烘烤,跨过几乎已经干涸的散渡河,在河的另一边的缓坡上,也散布着一些庄院,和前边看到的那些簇新敞亮的新房不同,他们似乎乡土的气息更重。在柳树下、院墙边、田垄地头,都堆放着瓦片和脊兽的半成品,有昂首长吟栩栩如生的天青色龙首,有碧绿透彻造型精美的琉璃佛像,更有一瓣一瓣像火焰旋舞的莲花图案……

  54岁的张启云,甘谷脊兽的传承人,早已熬上酽酽的罐罐茶,搁上大把的冰糖,静候着我们的到来。想到“张大兽”的赫赫声名,怎么着他都应该是那种五大三粗,筋骨被打熬得如同铜铁的壮汉,一见却发现他虽然很魁梧,但眉宇之间却掩藏着一种大匠运斤的气场。宾主相互介绍之后落座,张启云便从熬茶的瓦罐中倒出明黄色的茶汤,注入到我们眼前的小杯中,喝入口中,苦涩中透着甘甜,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