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一)

时间:2011-01-26 23:31:02  来源:  作者:范震威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 范震威 第一章 李白生于热海碎叶第一章李白生于热海碎叶 一、李白出生地之"山东说" 关于李白的出牛地问题,自卉以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山东说
 
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云:"丌元十年 (白)隐居青城,养奇禽千计。"R03换言之,郭先生认为李白从东岩子隐居养奇禽之地在青城山,而非戴天大匡山。按唐青城在今四川灌县西,灌县南有山名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诸山中排列至第五位的名山。据晚唐五代时的道教学者杜光庭《青城山记》云:"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杜光庭,字寅圣,"关于他的里籍,说法不一:一说为括苍(今浙江丽水)人;一说为长安人;一说为京兆杜陵(今陕西安西东南)人;一说为处州缙云(今浙江永康)人;今之学者多从此说。"他号东瀛子,僖宗时曾召见,制为道门领袖,后游青城山,遂结茅居于白云溪至终。杜光庭的《青城山记》引诸文献述云:"《华阳国志》称,'蜀郡北接岷山,斯则青城,峨眉为神维之巨镇也。岷山导江但导其流,非谓江源出于岷山矣。'《玉匮经》云: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对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祥异甚多。李自称隐于"岷山之阳",而杜光庭称青城山"在岷山之南",就地域来判断,称青城山为岷山之阳恰是合适的。郭沫菪先生称李白曾隐于此,大概就是根据这一点。故郭说亦不无道理。姑存一说。青城山距成都很近,据《青城山记》引葛稚川《神仙传》云:"仙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可见游成都时可同时游青城山。李白的青年时代,就对道教人了迷,在从赵蕤学岁余后去游成都,故可推知李白一定到过青城山。有人认为李白从未到过青城山,其说不确。李白是到过青城山的,其《春感》(卷三十)诗或许就是一个证驯。诗云: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云门掩竹斋。此诗安旗先生系于开元八年(720)。王琦引《彰明逸事》记云:"太白游成都,赋《春感》诗"云云,益卅刺史苏颈见而奇之。二者相符,信是。按此诗既写"春感",当是该年春天所写所记。也就是说,当年春天,李白离开匡山去游成都,看南北大道,茫然而惑,道可直而事却难谐。当是说,李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事,其辞小吏事不过是六年前发生的事,或许也是其中的一桩,其问可能还有其他的困惑事,故有此感慨。"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写的是游子途中之所见,大概是游成都或在去成都的路上见到的。该诗最后两句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窃以为,此"青山"当为青城山,该是李白曾经游历过青城山的确证。"云门",安旗先生认为此是指越州云门寺,借而指匡山大驯寺,840其证据似嫌不足。李白彼时未游会稽.故难以在诗中引云门寺,因无感性知识耳。按青城山,摒杜光庭《青城山记》五:"昔宁封先牛栖于北岩之r,黄帝帅焉。请问=一之道.先生日:'吾闻天真皇人被太r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跻授黄帝,黄帝授之,能策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台其上+拜宁君为五岳丈人,使百神清都受事,乃人峨眉北岩,受皇人三一之道,周旋海岳,车辙存焉。又有得道仙民,游散未受职者,分居诸洞之中,绝峰之顶,烟云常覆之,每日晴霁才六七度,四面山峰,各有其名字载于图经矣。"李白既登青城山,当知黄帝游此山之典故,囚青城山又名丈人山,即来自以"黄帝师焉"的故事。又,杜先庭记云"诸洞之中,绝峰之顶,烟云常覆之......"故李白称"云门掩竹斋",盖言其云在山中缭绕,其云绕"洞门"而掩盖了竹斋也。竹斋,当是李白游青城山下榻处,也未可知。李白作诗,一是感性印象,另一是历史上的名人典故,此诗即是以感性(游历)为主的诗。故,窃以为李白隐居青城山,证据虽嫌不很充分,但他游过青城山,是毫无疑问的。
 
事实上,剑南诸山,如戴天大匡山、小匡山,以及窦圃th、长平山、紫云山、青城山、大面山等,均在岷山之南,故均可称"岷山之阳"。李白称之的"岷山之阳",只是泛称。这种泛称可能效仿太史公的自序。《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六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河,指黄河;山指龙门山。《史记止义》云:"在龙门山之南也。"但这只是大致的方位,故笔者谓之泛称也。而李白真正的隐居地,仍如杨慎所言,"岷山之阳,则指康山",即是指戴天大匡山。郁贤皓先生也认为,"杨慎的说法是正确的。"姑从之。
 
李白从东严(岩)子"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之事,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广汉太守(佚名)那里,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固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养奇禽者,主要是修身养性,用李白的话说,是"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养奇禽也好,养高忘机电好,均系道家所为,广汉太守以某种特殊技艺,考之举之,而非举以贤才人仕,当然会被他们辞拒"不起"了。十年隐居中,李白的第二个重要活动是投刺拜谒被贬谪到四的益州刺史苏颧。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卷二十六)中云:"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日:'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咀相如比肩也。"'"下笔不休"和"制作不倦"的李白,拜谒益州刺史苏颓,当然要奉上自己的作品,一般认为,李白献上的作品有《明堂赋》《大猎赋》,以及《春感》诗等诸多篇章,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华,且想求得推荐或吸收成为幕僚的机遇。苏颧是当朝名人,与张说并称天下两大手笔,经他推荐,李白必会大名于天下。然而,不知为什么,苏页仅只夸奖了李白天才英丽,而且还草有《荐幽蜀人才疏》(据杨慎《北梦琐言》,《全唐文》未收)云:"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推荐后,仍未见用。苏颐自己,也未吸收李白成为幕僚,看来是李白机遇未到,是不是又是"尝为小吏"事,起了反作用呢?盖未可知也。
 
苏颁被贬和来蜀的时间.据两唐书《苏颇传》的记述,大同小异.即"开元八年(720),除礼部尚书,俄知益州大都府长史事......十三年从驾东封"以往,苏颧入川据信都系于升兀八年(720)春,但据今人王辉斌先生的研究,893以及陈钧先生的考辨,苏颧人川的时间是在次年,即开元九年(721)春,始行。这里最重要的证据有二,一是《唐方镇年表》中的"考证"云:"苏颧......自礼部尚书为剑南节度使,开元九年也。"岑仲勉先生曾认为,"其'考证'......与'表'弗相照",也就是不一致,陈钧先生则认为,是"表"缺漏致误。第二,李白献给苏颈的诗赋中,有《大猎赋》,而该赋写的是玄宗开元八年十月发生于渭川的一次皇家围猎活动,此赋当作于是年月之后。故只有次年春才有可能献上。开元八年(720)春,尚末围猎,怎么可能献赋呢?故仅依此二点,就可推知李白干谒苏颈,当在开元九年(721)春。而另有证明开元八年苏颈尚在长安未人蜀之据。由此推知,苏颧当于开元九年春天人蜀(人蜀时尚有苏诗可证),彼时李白候在路中投刺求见。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