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园地 > 散文
【李祖武】感同身受话脱贫

时间:2021-03-03 22:19:08  来源:李祖武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说起脱贫,我是有感同身受的。我心里没数字,也没有更多文件的浏览,纯碎是切身的感受。我居住在天水城南七公里处的多嘉庄一所有二百年历史的老宅中,除了七岁至十八岁求

   说起脱贫,我是有感同身受的。我心里没数字,也没有更多文件的浏览,纯碎是切身的感受。我居住在天水城南七公里处的多嘉庄一所有二百年历史的老宅中,除了七岁至十八岁求学期间外,一直没有离开过老宅,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我家先后六辈人从事教育,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步行、骑驴、骑自行车往返城乡上班的。我的名字出自成语“绳其祖武”,是诗经.大雅下武篇中的句子,义即遵循祖先的遗志,它时刻提醒我要像先辈们一样生活,能够继承他们的事业及生活方式是我一生的坚守。所以我由躬耕田亩,到步行、骑自行车、骑摩托车直到开上汽车,跟随着时代的洪流,却踩着先辈们的足迹、或重迭碾压着他们的车辙渡过了多半生。眼见着依山傍水的家园日新月异地迅速变化;沐浴着乡亲们芝麻开花般节节攀升的生活,做这么个发言,似乎是不必过多思考的事。

  我要说的概括起来就是五句话:

  1、路越来越好走;2、夜晚越来越明亮;3、村庄越来越漂亮;4、饭碗越来越喷香;5、人越活越有尊严。

  1. 路越来越好走

  我们村位居西山脚下,与316国道隔南河相望。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河远,汛期尽岸的洪水会阻断村民的出行。我年轻时的回忆,不少脱了裤子蹚水的画面,背过老师陈正宾,背过学生胡小平。赤脚踩在凹凸不平的河床上,大小石块和团沙从脚面滚过的感觉不可磨灭。本世纪初,年纪大了,骑摩托车很不方便,而条件也允许买一辆小车了。可是横在眼前的河坝里的淤泥石块以及晴时尘土蔽日,雨天泥泞难行的村路一直使我困惑着,为了我上班和孩子们上学每天过河,用橡胶贴接了一双到大腿根部的泥靴,先后送三个孩子上了大学。前天老伴拿出这双给我家立下大功的长泥靴要处理,我舍不得留下了。因为这是我三十几年生活的伴侣,是我走过的艰辛道路的见证。

  08年我终于买了辆汽车,但依然要渡水历险,遇到暴雨山洪就傻了眼。八年前政府投资修了座漫水桥,终于结束了多嘉庄千百年来过河难的历史,紧接着这几年硬化的道路伸进了小巷圪崂,我的车可以一路不见土的行驶了。而大家都在走的这条316国道,我每天都在目睹着它、感觉着它的变化,一次次的改造加宽,近些年路面材料和铺路技术、质量有了飞跃的进步,历时一年的天水郡出城立交桥的架设更是使道路畅达了,我上班十五到二十分钟即可抵达。随着路宽桥通,当然重要的是村民们兜里有了钱,我们村已经有60%的家庭有了私家车。进城转亲戚用脚底板丈量道路的历史渐渐远去了。

  2.夜晚越来越明亮

  乡村的夜晚,阴历每月的上下旬从来是漆黑的,偏远的乡村,山脚下还会闪动莹莹的磷火。可现在不一样了。十年前村路上就安了路灯。四年前又更新成太阳能路灯。五年前修建起的文化广场上小太阳彻夜照亮。每晚晚饭后,当老伴换上连衣裙,笑绽着豁豁牙,我给塞两个水果就急着往大门外颠时,你就应该能感到乡村夜生活的魅力了。你看那健身器材上边锻练边闲聊的人们、趁凉看手机话家常的老人们、嬉戏追逐的小孩子们,谈恋爱的小青年们想往“圪崂崂”里走也找不着一处黑暗。东头年轻媳妇、西边老大妈两队广场舞各自用自己的节奏舞动着对生活的甜美感受。她们置备了腰鼓、扇子等装备,一人做几套演出服,经常在邻村邻镇交流舞艺。我发现乡里女人的舞姿一点儿也不比秦州城大妈的差。从小舞台西北侧排练厅里飘出的小曲子唱腔,如甜醅醪醩般的纯美,祥瑞和谐的空气笼罩着乡村的夜晚。

  3.村庄越来越漂亮

  历来农民挣两个钱就会盖房子。每年多则五户,少则两户,从没间断过,由土草结构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直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断变化的是材料与技术;永远不变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年间,村里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剩下不多的几处草顶土墙的旧房也在今春消灭塌房烂院,整治村容村貌的行动中消灭殆尽。以前人们吃得清汤寡水,穿着补丁衣裤,几个月也提不出来一桶垃圾,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垃圾便越来越多。记得十五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整治城乡结合部乱倒垃圾刻不容缓》的政协提案。而村里十年前便有了定点垃圾池,专人专车定时清理。道路旁、沟渠边、灌木梢上挂满各色塑料袋的景象从此消失。十八大以后习主席曾就改造农村厕所、下水道有过指示,我感触颇深,我想,我们有位对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现状了如指掌的总书记真是万幸,是九亿农民的福气。去年村里把穿村而过的水沟盖上混凝土盖,溪流从下面流过,村中心道路猛然宽畅起来,车辆有了停车场,路边筑起了木篱笆,园林花木把村庄中心整治成了大花园。今年开春真的开始了疏通下水道,进行厕所革命,所有这些都是政府或买单或补助。村委会的办公楼竣工于五年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二层楼建筑十分气派地屹立于广场南侧,令我回忆起五十年代初的市政府。文化舞台、兰球场、乒乓球台一字排开,环广场一圈是各种健身器材。闲暇的村民,周末的学生都来这里锻练健身,晚间的娱乐活动,无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以前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目标早已实现,真是幸福生活唱着过,跳着过,笑着过呀。

  4.饭碗越来越喷香

  我家厅房曾是大跃进时期村里人的食堂,家家提个大瓦罐排队,打一罐酸糊糊、领一节甜馍,就围坐在长桌前吃饭。食堂倒了,这厅房又做了生产队的粮仓。六一、二年许多人就靠在回家路上偷着掰几个包谷,揣几个洋芋渡过了饥荒。六十年代我在地里干活,提来的干粮就是一罐酸撒饭、或一牙玉米面的、或高粱面的甜馍,就着自家腌的咸菜。后来一半玉米面一半白面的蒸馍也在地里能吃上了。渐渐地家里养起了猪、鸡、羊,过年时再做一榨豆腐,当白菜豆腐炖肉的香味从饭锅里飘出时,暮霭中传来“狗求子!快回来吃肉来!!”的呼唤时,全村人都会为之振奋起来。从分产到户到改革开放,每年四、五月间,青黄不接揭不开锅的现象便不再困扰乡亲们了。

  我那时二十出头,干活不服人,总想挤身村里少年的行列,练就了扛三百斤口袋的力气。于是,每年交公购粮便少不了我。每年七月初,先是五里铺粮库、后是太京粮库,每天天不明装满村里的几辆胶轮大马车赶往粮站,等到抵达时已是人山人海,排队验粮、入库、拿单据、整整折腾一天。如验不上,还得拉回到我们村联系好的红山厂车队大院,第二天晒上一天,再去交验。每年这半个月,我背心结一层厚厚的汗碱,颈肩上总要被胡麻毛口袋磨脱上几层皮。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民不交公粮了!购粮任务也取消了!不交皇粮,两千年来谁听说过?真是逆天了。从此,和城里人一样,白面也成了农民饭碗里的主食。你家的片片,我家的长面。孩子们上学,拿我家为例,大儿子上中学中午带的玉米面甜馍变成了白面馒头;女儿上中学时馍里面夹上了炒鸡蛋;小儿子上中学中午能吃上一碗牛肉面了。孩子们个儿长高了,变得壮实了。

  近十年,农村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有过希望,有过困惑,但终归是信心。先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老人们没有力气种不动地,在楼房拔地而起、菜锅里油水多起来的同时,山上地里的荒草也一年年地疯长起来。以前干活歇下,不是拨蒿柴,就是铲衣子,现在蒿柴长得比人高,也没人去割它烧它了。时势造人,时代育人。政府瞅准有魄力、有技术、有规划、有头脑的带头人,大力扶持,农场式的、工业化式的涉农企业遍地开花。我们村整村土地流转给了这样的企业。村里的一片川,三道湾,两重山顿时恢复了生机,满山的经济林、景观林、药材、花木等高效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老人们再不必躬腰上山了,而变成了趁凉晒太阳聊天。人们每年定期拿到流转租金,农场又雇用了村里的贫困户,少劳户劳动力几十人来务作农场,这些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挣钱,贫困就这样消失了。村里的几十亩菜地还分布着部分劳力,白天务菜,晚摘早卖,卖不完的便下到村里各家的油锅里了。“狗求子吃肉来”!也不再那样令人振奋了。冬补夏消,饭桌不知不觉中在变丰富了,各种营养菜谱也成了大家趁凉交流的话题。以前是谁家包了扁食总要给亲朋邻居端几碗,现在是谁家嗲了锅鲰,大家都端上碗去吃。早上上班总会碰上乡亲三五成群从红山厂门口买了现成的早点提回来吃。酸糊糊下甜馍的早点反成了稀罕。连我家的牧羊犬也享福啦,本来大狗就能吃,每天老伴将狗食和完后才给我和食。近年来一直在帮助解决几家邻居的剩饭。这两年提来的剩饭里面的肉和油水越来越多。小学生们吃剩的点心面包,熟鸡蛋,甚至还有成箱的过期牛奶,老伴省了力,狗也过上了好生活。

  5.人越活越有尊严

  取消了公购粮,又开始给老农民发养老金了。而且逐年递增,由每月六十元至每月一百二十元。每年九月份,老伴就操心着要去领她的养老金,那天我们像过节一样去信合银行取上钱,然后去给她买鞋买衣服。说到衣服,大家大概都有衣服穿不烂,占满了家庭空间的烦恼。前些年可以去换鸡蛋,换锅碗瓢盆,去支援灾区,去送给穷亲戚。现在你怕不敢送亲戚了!因为穿不起衣服的穷亲戚已没有了。老伴前晚去趁凉后回来说,人家直接是旧衣服填炕哩!

  退休后每年享受着组织部发的通知去体检,优越感夹杂着几分忐忑。和老弟兄们聊到体检时,他们会说:“外牛命好木!”,这几年单位职工普遍有了体检待遇,才坦然了些。前年开始老伴也体检了!老农民也开始享受原来县级干部才能享有的待遇。前几天村里体检,老伴不吃早餐去村办楼抽血化验、CT、心电图等一圈下来和医院没有什么区别。每年还另有妇科病、肿瘤、小儿先心病、白内障等各种专项检查治疗,老伴的好几个老姐妹因体检及时,手术治疗化险为夷。

  上世纪,我们的孩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因为农村就没有学前教育。这几年村里有文化的媳妇们办起了幼儿园,聘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任教。我们乡里人的孩子也被爷爷奶奶领着上幼儿园了。这一老一小都有了关顾,天高皇帝远的乡野村民活得越来越有尊严了。

  我这种切肤的感受当然不像数字那样有说服力,但有血有肉有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感谢党扶贫治贫脱贫的决心与决策!

  感谢各级政府的认真贯彻落实!

  感谢扶贫一线干部艰苦卓绝的付出!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摆脱贫穷已指日可待。小康致富,任重道远。因为只有彻底消灭城乡差别,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才能让中华民族进入现代文明的最前列!

  李祖武,1944年生人。集词、曲、唱于一身的音乐家。曾任天水市歌舞团团长、天水艺校校长、天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天水市合唱协会理亊长,现任天水老年大学副校长,红霞艺术团团长。李祖武9岁作曲,十一岁指挥兰州市少年合唱团,十六岁写歌剧,十八岁下乡务农,致力组织农民剧团,活跃城乡;28岁始任教中学,1980年代表甘肃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会演,把自己用天水民歌改编的歌曲《高山顶上修条河》,《天水四季歌》唱响在人民大会堂。翌年,代表甘肃参加第一届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上世纪八丶九十年代一直活跃在甘肃歌坛,这一阶段的声乐教学发现和啟蒙了吕继宏丶黄金钟等人。市歌舞团任职期间创办了天水艺校。退休后受聘天水老年大学,十七年如一日,与其他老同志一起悉心老年教育,把天水老年大学办成了全国先进老年大学丶全国老年大学校園攵化先进集体,甘肃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校。此间,李祖武的音乐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完成了以《女人歌》、《飞将颂》、《读树》、《伏羲画卦》、《中华之根》等为代表的讴歌天水的大型合唱作品多部,并把这些作品唱到全国及世界各地。二00三年一月举办李祖武独唱音乐会;二0一九年六日举办《情在天水间》李祖武合唱作品音乐会。二0一四年五月甘肃出版社出版专著《中老年实用声乐教程》。进入新时期以来,创作势头更趋迅猛,录制了《天水的月亮》、《手握》、《自豪》、《苦苣菜》、《玉兰花开》、《罐罐茶》等词、曲、唱一体的声乐作品,已在网络广为流传。李祖武不知老之将至,全身心地投身天水音乐攵化事业的精神令人敬佩。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