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桐树苞老人与天水杜甫研究会

时间:2015-02-15 15:58:48  来源:天水新时空  作者:王 钰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2006年8月20日,酝酿已久的天水杜甫研究会终于成立了,桐树苞老人被选为研究会会长,经桐老提议,我被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会后,我向桐老说


  每到一地,市政府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交涉,桐老并时时与考察小组通话,使考察小组很顺利完成任务,从陇南考察归来途中,桐老很高兴地等在半路迎接,并为考察小组接风洗尘。
  考察结束后,研究会与天水电视台联合摄制了8集《杜甫在陇右》电视专题片,于2007年和2008年多次在天水、甘肃电视台播放,甚至在全国一些地方电视台播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片还获甘肃广播电视社教专题片二等奖。外界学者看到后,发表评论和提出建议、看法,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国学大师霍松林看到后称赞说:“这在杜甫陇右诗普及方面是一项可喜的收获”。
  考察期间,在考察较近的地方时,桐老拄着拐杖与我们去张川、麦积区街子、东柯谷、甘泉、秦州的北山“皇城”等踏访。在张川一带考察时,桐老曾问我们:“为何张川这一带没杜甫诗作?”大家回答各异,但桐老却摇头否定,桐老心里的答案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告诉大家。
  2009年7月,桐老又组织研究会人员再次对杜甫陇右行踪进行实地探访拍摄图片,行经甘肃、陕西、四川三省四市、九县区、二十八个乡镇、三十五个村庄,搜集拍摄到了不少珍贵资料,编辑成了“杜甫陇右遗迹及风貌”影像图片集,对杜甫陇右行踪进一步作了考证。同年10月,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天水参加学术交流会,将这些拍摄的图片举办了一次大型“杜甫陇右踪迹及陇右诗风”摄影展,富有成效地展示了诗圣与陇右的实地遗址风貌,受到来宾的赞语。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张忠纲边看兴奋地说:“这些图片显示了杜甫当年足迹的线路更明晰了,说实话,杜甫陇右行这条线好多学者虽研究,但陇右这条具体线还是模糊的,因地域不熟的原因,建议应将这些图片编印一本图本发行。”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林继中、韩成武、胡大浚、林丛龙等也连连称赞“这是一次杜甫行踪大展示,图片配杜诗,更加明确,研究杜诗陇右行就不盲目了。各地杜甫研究会应仿照,杜诗研究更深化了”。
  杜甫行踪摄影展在天水吸引了众多参览者,络绎不绝,展厅相拥不堪,人头攒动。本应展出3天,三天后纷纷要求延展。
  此后,天水杜甫研究会根据张忠纲建议,编印了诗配图的《诗圣陇右行吟——杜甫陇右踪迹寻录》一书,由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经过实地考察,在天水东柯,发现杜甫当年留居的一处处遗址需加以保护,留于后世。如位于东柯柳家河村的“八股槐”传说是当年杜甫坐树下吟诗作诗之处,非常有名,是杜甫寓居东柯的标志性纪念物。据传杜甫曾作《古槐》而失传,其中有一句当地村民至今还在流传:“仰头贪观鸟,回头错看人。”在考察中发现“八股槐”因生长在悬崖之处,缺乏水土保持的生存,濒临危险,桐老为此事,曾拄拐杖与我们5次前往察看,并带多名专家到现场察看,磋商救治措施,又多次给麦积区政府、甘泉镇政府的领导打电话或前去寻找商量保护事宜。终于麦积区政府、甘泉镇政府联合成立了“古槐保护小组”,组成了以麦积区区长为保护小组制定了抢救复壮的方案,筹措了6万多元资金,终于使这株引人注目的“子美槐”于2010年实施了施工保护,但可惜的是于2013年冬由于当地的农民在野外放火烧山,不幸将八股中的一股焚烧,桐老听到消息后,很伤感,几个夜晚没睡好觉。
  在街子镇崇福寺子下坡有一处方圆50m2的台地,据传是杜甫当年在东柯曾为当地人的孩子讲过学的地方,当地村名称之为“杜夫子书房台子”,现仍有建筑遗迹及石碑座遗存。在考察中发现此情况,桐老建议居住在东柯的天水杜甫研究会会员杨四清、李新彦(理事)等,倡议当地热心家乡文化公益事业的几名乡贤要保护好此遗址,杨四清多方筹措重建了“杜甫书房台子”,动工典礼的那天,桐老带领研究会的聂大受、王钰前往现场磋商重建事宜,桐老亲自动手往“典基石”上填土,此后,研究会倡议会员捐款,将2000元现金派人送给筹建小组,作为研究会的一份礼物。
  桐老还题写了“杜甫书房”匾额。极大地鼓励了当地人重建书房台子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筹资金,终于建起了这座书房台,现已成为街子当地人文化场所之地。
  在东柯,有一首民谣流传:“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涧,砚洼台,杜甫淹留地,草堂建起来。”其中的“砚洼台”位于柳家河村东柯草堂的西边,传说杜甫曾在此研墨习字和给当地村民书写对联。2010年10月,天水某移动公司征地要在此地开挖施工,研究会  李新彦给桐老打电话反映情况后,桐老即派聂大受、王钰前往现场交涉,及时制止了施工,保护了这块尚存的遗址,让后人凭吊怀古。
  东柯杜甫草堂,由于当地管理不善,房屋茅草所剩无几,花园院墙遭人破坏,院内杂草丛生,一家采石企业将大量碎石堆放成山,篱笆墙被人拆掉,天水著名书画家董晴野题写的“杜甫草堂”门楣匾额也不知去向,桐老多次向麦积区有关领导打电话反映,现已引起麦积区和甘泉镇有关领导的重视,被列为“旅游文化建设园区”的规划之中,准备重新筹建这一文化遗址。
  在张川考察期间,桐老亲自陪同考察小组下车走便道,体验当年杜甫流寓陇右的艰辛,对几处杜甫走过歇息的地方,建议当地政府要立碑纪念,但将当地民间流传较多之处应标明此事,让后代怀古怀念。
            
             为筹建杜甫纪念馆奔走呼号


  
  “我最大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将杜甫纪念馆建起来,”这是桐老常常说的一句话。
  为什么在天水建一处杜甫纪念馆,在谈及此事时,桐老曾认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沉的爱国思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名人,杜甫弃官携眷西行,来到我们秦州,后至同谷,寓居陇右的半年时间,这段时间是杜甫一生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时期,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450多首,而来陇右仅仅半年就留有117首,尤其在寓居秦州三个月时间,平均每日一首,特别秦州杂诗二十首很著名,我在任时,到外地开会,好多人都问及此事,这就对我是一次次的促进和激励,每当开会回来我就翻阅杜诗,我的老伴还用书法书写了杜诗长卷(现已出版),杜诗在天水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和十分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因崇仰杜甫名气和杜诗在秦州影响,来天水的人络绎不绝,而现代研究和喜爱杜甫的人在全国各地,乃全世界都胜不可数,形成了一种文化风潮。而天水又是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也是古代“关陇蜀道”的交通枢纽,也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根基深厚,文化内涵深厚,杜诗所描绘的秦州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作的突出描述,构成了天水文化又一大框架,也作为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发掘、研究、开发杜甫文化是建设文化大市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文化需要传承,历史的延续需要载体,对诗人留过的足迹“文化遗址”需要“整合”,从资源转化为旅游效益的角度来看,天水需要给后人留下一所文化载体场所,兴建“杜甫纪念馆”很有必要。在全国凡是杜甫流寓之处,大都已建起杜甫纪念馆,如河南巩义杜甫故里、四川成都草堂、奉节杜甫纪念祠、湖南长沙、偃师、夔州杜甫纪念馆等,就连我们毗邻的陇南成县也有一处宋代建筑,经历代修缮已颇具规模的杜工部草堂,这些都对当地文化内涵加深和旅游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天水虽有一处南郭寺杜甫祠堂,那是清代所建,规模较小,现在需建一处容纳多元素、多功能的专祠场所,比如说碑廊、蜡像、各种版本资料陈设馆,将杜甫流寓陇右的117首诗作全部刊刻树立,使其规模更上一层(“二妙轩”只选了其中60首),从建筑格局上以仿唐框架为主体,既古朴典雅,又恢弘大气,同时要配以园林化的设施,使天水历史文化丰富厚重的本色从这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桐老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从2004年天水杜甫研究会还没成立之前,就奔走呼号,求的各方人士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一是从文化名人给予赞同和支持,2004年,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得知桐老的心愿,非常支持,当即捐款10万元,款及时划拨有关部门备用,并撰写《天水南郭寺》诗一首,2005年,桐老派人给国学大师霍松林送去“兴建天水杜甫纪念馆的建设方案”后,霍老表示完全赞同,说:“在天水建像样的杜甫纪念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霍老还将自己的想法反映给天水市有关领导。同年著名画家、新疆美协主席牧歌来天水听到桐老介绍准备建杜甫诗碑廊、画廊的打算、牧歌也很支持赞同,留于笔墨。2009年红学大师冯琪庸来天水也听到桐老的设想,也大力赞赏,并给研究会留于笔墨,待纪念馆建起刻立于碑廊。同年10月,全国一批专家、学者来天水参加杜甫研讨会,知名学者同样留下笔墨,表示赞同桐老这一设想,如河南巩义著名书法家姜海宽等。二是求得官方的支持和帮助。桐老带领研究会的同志,多次起草方案,多次送达有关领导,桐老多次与大家寻找有关领导,并在天水市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一项议案。如:2004年2月,桐老一面在策划成立天水杜甫研究会,一面与李振翼、张举鹏、聂大受等联合向市政府呈递了“关于兴建天水杜甫纪念馆”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初步重视,2005年5月17日,拿着实施方案找到有关领导,市委、市政府就杜甫纪念馆建设工作专门召开会议,并下发了会议纪要。2007年,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的第二年8月,以研究会的名义带领研究会的同志再次递交了“纪念馆方案”,市政府决定启动“杜甫纪念馆”项目建设前期工作,2008年8月,桐老组织研究会的同志召开会议,认为引不起市领导重视的原因可能与上交报告有关,又进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见,同年桐老在参加“两会”的人代会上又提出此项方案,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将“完成杜甫纪念馆的前期工作,部分工程启动实施”列为了文化建设工作之一。2013年市政府会同市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林业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秦州区政府在南郭寺召开了协调会议,将南郭寺停车场下蘑姑亭之地划拨作为“兴建杜甫纪念馆基地”,同时先投资100万用于基础性建设。2014年夏天,桐老拄着拐杖与研究会的同志一起上山查观地形,桐老深情地说:“兴建杜甫纪念馆自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以来,我们求爷爷告奶奶,奔走呼号八年了,等于‘八年抗战’,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纪念馆动工了,我的心愿也就了却了。”
  桐老还说:“杜甫来到秦州,给天水这块‘羲皇故里’注入了一个活力,使这块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热土又熔铸了一个浑厚的文化底蕴,给天水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桐老曾在一次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会议上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天水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凡读过杜诗的人,都对秦州留下一个美好的向往和印象,今天当我们将杜甫的不朽诗作,深深注入这块地方之中的时候,也成为地域文化一道大餐,与其它五大文化构成一个综合实力的“熔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天水这“沃土”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吸引外人的眼球。
  同时,凡读杜甫陇右诗,尤其秦州杂诗20首,即使没到过天水也会留下一个美好深刻的印象,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另外,读杜诗,研杜诗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它的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领略他的一中忧国忧民,艰苦奋发向上的人格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所以我们又崇拜他。这就是我组织成立研究会、编印书刊、开展内外学术交流会、兴建杜甫纪念馆的目的。
               尾 声
     是的,我们读杜诗,从中在领略杜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桐老的那种孜孜不倦追求事业和一个老干部大公无私,发挥余热的奉献精神,杜甫虽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艰难困苦日子,但他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的爱国忧民思想,是激励我们思想感情的一种魅力,同样桐老也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但仍有着一颗壮心不已的“童心”,这种人格魅力也是激励和鼓舞我们的一种崇高和精神源泉。这不得不让人尊敬和钦佩。
  桐老今年已90岁的高龄,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每当我们看到他手拄拐杖,与我们一起开会商讨问题,一起实施考察,一起怀揣“筹建杜甫纪念馆的报告”,四方奔走呼号的情景,让人实在于心不忍,着实感动。
  有人说:杜甫很忙,我们说桐老很辛苦,天水杜甫研究会越办越有成就,八年如一日,能发展到今天,完全与桐老的辛劳分不开的,地方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需要有人传承和继承,杜甫文化今天在天水能形成一个气候,着实要感谢桐老的一片苦心和劳作。
  每当清晨我顺着藉水河畔去上班,我发现桐老在晨练,当我与他寒暄几句之后,便匆匆离去,回头再看看他老人家的背影,不由感慨万千,便随意赋一首拙诗祝福他老人家大安:
  风雨人生九十翁,  柳丝堤岸踏青童。
  一群寒士仰诗圣,  桐树开花映碧嵩。
  
                                    
                                    
作者:王钰,天水杜甫研究会副秘书长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电话:13919669529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