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王钰:杜甫陇右行踪几处主要线路和诗句学界争议题略

时间:2014-09-09 09:26:21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5周年” 杜甫陇右行踪 几处主要线路和诗句学界争议题略 王 钰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

 

 

 

李子伟先生在《考辨》中说反对说:“杜甫自秦州到两当的路线按最短的一条来说,是由今天的麦积区的甘泉进入董水沟、李子园、高桥、太白、柳林、今两当县城、杨店而抵西坡的吴宅,长约400余里……,如果按照孙士信的说法,“杜甫在秦州的居期是住在东柯谷一带出发的”。李子伟先生作了四点分析后总结。“诗人抛下妻儿于不顾,或携妻儿去遥远的两当访一座空宅,实在不可能,境遇不允许,时间不允许,”也就是说杜甫从秦州还没起身去同谷之前去一趟两当,时间真来不及,不可能。杜甫不可能去两当访吴宅真是想象之词。

高天佑先生在他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中也承认“此诗通过离别秦州前夕,只身赴两当县访问吴郁江上宅的所见所感”。也就是说高天佑先生承认杜甫在秦州时“只身”去过两当。

李济阻先生的《注析》也说:“从当时的交通条件考虑,诗人在秦州居住期间专门去两当的可能性极小”。不承认杜甫在秦州时去两当,而承认这首诗似应定为“赴蜀途中访两当吴郁故居的作品”,李济阻先生否定杜甫在秦州时去两当,而承认似应定为赴蜀期间的访吴郁宅的作品。也就是说杜甫去过两当,但不是从秦州只身去的,而是在“赴蜀期间”。

 

 

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纂的《杜甫陇右诗注释与评析》一书的评析中认为:此诗是杜甫“故在入蜀途中经两当时,专程去看望,不料吴郁正在长沙,访友不遇,诗人只好对其空宅,发出无限感慨——从中也可见诗人笃实、忠厚的品性及对友人的深情挚意。”其承认杜甫去过吴宅。

《两当文史(第一辑)》吴振国的《杜甫两当访吴郁》文中说:“他携家眷赴同谷,旋即赴剑南入川途中,不忘与自己有着相同命运,亦被朝廷贬官还乡的老朋友,两当籍人十侍御吴郁,专程绕道徽县嘉陵,逆江北上到达吴郁的故乡——今两当县西坡乡,看望好友吴郁。然而所看到的却是蜘蛛网门,霜盖瓦上,野鸟栖身的空无一座,吴郁早已不知去向,见此情景,杜甫悲愤满腔,便挥毫写下了《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长诗一首,以抒发自己怀友之情。”

“杜甫专程赴两当看望吴郁,是有原因的,……故在赴同谷旋即入川途中,不辞劳苦绕道徽县田家河,专程到两当看望好友吴郁,正好为了得到吴郁对他的谅解。然而事不逢时,杜甫未能见到吴郁,沉沉的内疚未能解消。不久,杜甫经同谷、剑南、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所以,承认杜甫去过吴郁。

200610月,我们考察小组到达两当时,两当县的文化局的罗天鸷局长,县文化馆的馆长李跃宏接待我们时,认为杜甫的确在两当来过,去探望吴郁宅,谁也不可否认杜甫没来过。如果杜甫没来过两当,为何描绘的“寒城”那么细腻,淡淡的朝烟,“山谷”红色的落叶,透视一个“冷”字,一个“衰”字。还有杜甫去吴郁宅的路上碰见砍柴翁而“借问”吴郁宅之路。当我们提出“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是指吴郁任朝廷的御史职务,御史是职务,“持斧翁”是指高级官员,在唐代,“斧”是指处死犯人的刑具,也是法律的象征,“持斧翁”是指御史的吴郁,杜甫指的不是砍柴翁(樵夫),罗、李二位坚决反对,“持斧翁”是杜甫真实所见,说明杜甫来两当吴郁宅的路上打探吴郁家,“长沙客”是指吴郁谪去长沙客。他们认为杜甫来两当有两条道,一条是从麦积山而流淌过来的“黑沟峡”山道走来的,也就在“发秦州”之前;另一条是从同谷到粟亭后,翻木皮岭之前,全家停留在粟亭,诗人从粟亭出发,自西向东越河池县,河池县也就是当时的徽县县城所在地,现为“银杏乡”,过永宁镇东方两当县(当时县治在杨店)境内,然后南下到西坡吴郁宅。

杜甫究竟去过两当吴郁宅否?学者争论不休,各持己见。尽管明末清初学者的《杜臆》(清顺治年间)对这首诗有这样的诠释:“公作时,侍御尚谪长沙,此过其空宅而恩其旧事也,因主人不在,故写其空宅舍凄凉之景”,和清代《重纂秦州直隶新志》卷十一载:“寓吴侍御宅时侍御贬长沙,甫怀之作江上宅诗,遂入蜀。”卷十四“杜甫自秦州入蜀,道两当,过吴郁宅”的这样的说法,但杜甫究竟去两当吴郁宅?孰是孰是非,真是让人难吃的一道“菜”,成为让人争论焦点”,就我们考察小组10 多人一路也争论不休,互不让步。

 

 

结束语

 

杜甫陇右行踪和他的纪行诗篇,是诗人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是心血的结晶,诗中对陇右沿途的自然山川和社会风貌都作了惟妙惟肖的反映,这在杜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对“中国山水诗、纪行诗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杜甫与陇右的缘分,可谓得山川、水、地貌和人的缘分,杜甫不幸陇右幸,天水人有幸,诗人的记行感发诗情,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串串晶莹的明珠,成为人们挖掘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载体和精神源泉,但一些诗句和行踪线路又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个话题,也许是杜甫给后代人留下一个个谜,让后人猜谜底而已吧!

 

 

 

 

 

 

 

作者简介:

  王钰: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作家协会等会员,天水杜甫研究会副秘书长。

                                       电话:13919669529

                                         QQ:1945054412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