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5周年”
杜甫陇右行踪
几处主要线路和诗句学界争议题略
王 钰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眷翻陇山西行,创作了117首辉煌诗篇,一篇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天水线段的争端
<一>张川入秦州线路争议。
杜甫来到秦州在创作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中“满目悲生事,因人作选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峰火,心折此淹留”。这首诗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这是杜甫还没到达秦州城,原因是“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正在“远游”的途中,接着“迟回度陇怯”,陇:也就是陇山,又名陇坂。1985年李济阻、王德全合编的《杜甫陇右诗注析》认为:诗中的“浩荡”:“这里指路程遥远,愁思深沉无限。及:到。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在陕西省陇县陇山下”。在“解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杜甫从华州到秦州,途中没有留下诗篇。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窥见诗人长途跋涉的辛苦和途中凄凉、郁闷的心情。既然没有留下诗篇,也就无法证实,杜甫翻过陇坂到张家川一带,是从哪条道上进入秦州城的?
坐落于张家川县城东14公里处恭门镇,历来是兵家要寨之地,也是关陇古道丝绸之路上一条古道,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开辟。恭门;弓门寨经多次修筑,呈“弓形”,弓背朝北,弓弦向南,是张家川县东部的一个大镇,镇西有“白起堡”,东南有“凤翔府”。这条道当年杜甫入秦州时,张川文化馆的崔馆长曾说有两种意见:北线、南线,以恭门为“分路口”。
北线认为:杜甫从关中——陇县——大震关(故关)——关山(老爷岺)——固关——马鹿——(长宁驿)——牌楼——沿古道(故城)——进恭门——陇城——莲花——秦安——南河川——秦州。
南线:恭门以上路线不变。恭门——清水——沿牛头河——社堂——过渭河——马跑泉——秦州。
南北两条道 ,分歧主要是以“恭门”才开始的,北线的学者认为杜甫“迟回度陇怯”,陇:说的是陇城一带,说明是从秦安而来的。南线的学者认为:“浩荡及关愁”,“浩荡”:指的是“牛头河”的河水奔流激荡,回响山谷,给杜甫行路带来了愁苦、发愁。杜甫是沿牛头河道小路而行,牛头河出口河岸,在社堂附近原有一座杜甫祠堂,祠堂不大,是明代建筑,解放初期被毁,当地老百姓有民间传说,当年杜甫在此地一家歇脚时,晚上梦见一白胡老人给说明天一早快赶路,这里要发大水了。次日,给店主人说听,店主人说离这里不远半山上有一土地庙,是土地爷托梦来的。店家与杜甫一起撤离,到中午果真大雨倾盆,此店被洪水冲垮。还有一种传说是杜甫走出牛头河,在河口一座财神殿(关帝庙)住了一宿过了渭河,进入东柯谷。《诗圣与陇右》一书发表马汉江先生的《“诗圣”社堂遗迹寻踪》一文中说:“当年杜甫越陇坂,穿过清水到社堂住了一宿,次日登船渡渭水,才进秦州城里。故不知何时在关帝庙东偏房为杜甫立祠,命名为“少陵草堂”,堂口悬一大块云母石,扣之声音传响。至民国,社棠镇初级小学的师生还每年定时前来祠堂凭吊诗圣。解放初,有百余名奉修天兰铁路的日本籍工人初住下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庙拆除盖了乡政府。”说明杜甫从清水来到社堂下住关帝庙的。
<二>杜甫活动秦州线路争议
<1>进入东柯谷的持疑,
杜甫从侄杜佐,住秦州东南五十里的的东柯谷,杜甫到秦州后,先在城内,后听人说东柯谷的图景后进入东柯谷,一连写了几首有关东柯谷的作品:其中“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这首诗主要争议是杜甫究竟是从那条道上进入的?
一种意见认为是顺颍川河到甘泉,作了《太平寺泉眼》诗,然后到西枝村,见到了在长安交谊甚厚的赞公和尚,俩人相见格外高兴,杜甫逗留几天,作了《宿赞公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和《寄赞上人》之诗,之后到麦积山作了《山寺》一首,再回到西枝与赞公住宿一夜,翻过熊家窑村头之山,下山到柳家河进入东柯,与从侄见面。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杜甫“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是从东柯河直接进入的,“船人”是指东柯河,当时河水很大,能载船而行。有人认为杜甫从东柯河进入是对的,顺东柯谷沿河道小路,但不同意坐船而行至东柯谷,不可能靠人工行逆水船,是杜甫用“渔人入桃花源”的典故想象而作。马汉江先生在《“诗圣”社堂遗迹寻踪》一文中说:“今卧于社堂该镇政府院内有一石碑,刻有1918年叙潘集人潘世俊为防公办船费为收用者贪污改为民办,也可证明,及至民国舟船运输在渭河天水段,特别是潘社间古渡上十分重要发达。由此我们可否把杜甫赞东柯谷诗“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二句理解成:“来的东柯人,向杜甫夸家乡如何美好。如到了明年春,你可出沟到谷口乘船过河到社堂或东柯去看桃花。”
<2>隗嚣宫“清渭无情极”质疑
隗嚣宫故址在今天的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山头,当地人称“皇城”,是公元23年隗嚣趁王莽篡位之际,西汉后的混乱时期,在秦州建都称帝,国号“复汉”,在州北山上建筑隗嚣宫殿,到唐代已荒芜,杜甫到秦州登山到隗嚣宫遗址一观,作诗曰“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诗中“清渭无情极”一些学者发生质疑,一种意见认为杜甫站在“秦州城北寺”的城堡看见渭水真是无情地向东流去,“清”是指渭水清澈,杜甫看的是那么的透彻而发出“愁时独向东”的感叹,是杜甫脚踏实地考察的一种现场感受。
但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杜甫的一种想象而已,因城北寺的“皇宫”也就是“隗嚣宫”处在高山顶还要几百米,根本看不到南河川一带的渭河,更不可能看到是那么的“清渭”,所以就谈不上“无情极”了。卜进善先生在他的《杜甫城北寺诗新解》一稿中说:“从所处位置认为:杜甫当年看到的不是渭河,而是其支流来的籍河,的确是籍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杜甫看到的真是渭河,他不一定站在堡城墙上,而是再走一段山路,站在建河梁上,看到的景象。
<3>“欲向桃源宿”质疑
杜甫到秦州逗留三月已是秋天之际,来到秦州的时间是农历七月一日到达,十月一日启程赶往同谷(成县),从秦州城行走到赤谷,也就是现在位于秦州西南的暖和湾和暖河谷(今天水红山厂对面),写了《赤谷西崦人家》,西崦:村名,赤谷有西崦山,现当地称“西燕山”,不知历史怎么演变为名的。杜甫诗曰:“跻险不自安,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
这首诗有两种意见:
一是杜甫出郊单身旅游到赤谷西崦,看到的山村和地理景象,“跻险”、“ 溪回”、“ 田熟”、“ 鸟雀”、“ 茅茨”(草房)、“藩篱”,“ 松菊”等,是郊游看到幽雅的秋天景象和节气风物,因而发出“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的理想境界。李济阻等人编的《杜甫陇右诗注析》就同意这种观点。是“杜甫出郊游到西崦的,其理由,还有的人认为,是城区距离赤谷西崦人家只有7华里,(其实并非7华里,而实际只有5华里)是很近的,出郊游中忘了回城时间,而有“欲问桃源宿”之句,是“对哪里的风物、哪里的居民由衷倾慕,而写出游夜宿的‘欲问’之句”。“ 欲问”二字,暗暗流露出诗人羡慕这个地方意思,因此,可以断定这首诗是杜甫初到秦州游历赤谷西崦以后的作品。”如果是启起赶往同谷,仅仅5华里,从“晨发”行走到赤谷西崦人家5华里路,不可能“欲问”住宿。这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赞成。
但另一种意见认为不是杜甫郊游的作品,也不是郊游后想象秋景而作,而是实实在在现场感受,是赴同谷途经期间的“出郊已清目”,至于路途距离城区短,那是因为“晨发”后还有许多事“磨腾”的问题,如亲朋好友辞别送行,备一些路上食用品等,才有可能“欲问桃源宿”的诗句。至于说杜甫的另一首《赤谷》诗篇,是行走途中的赤谷亭歇息一宿,次日才有的“晨发赤谷亭”,天水的秋季,也就是杜甫起晨的9月底10月初,中午、下午还有些“日气暖”的感觉,清晨就有“天寒霜雪繁”,“山深苦多风”的情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