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写兼施 体真高古 ——读杨金曌的山水画

时间:2018-03-16 10:21:18  来源:天南海北天水人  作者:黎石城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工写兼施 体真高古 ——读杨金曌的山水画文/黎石城  中国的山水画,是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没有深厚的学养,难以创作出精品力作。所以,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

 

工写兼施  体真高古   

——读杨金曌的山水画

文/黎石城

  中国的山水画,是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没有深厚的学养,难以创作出精品力作。所以,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他的《林全高致》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因此,人们在欣赏一幅山水画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般的山水,它应是一个艺术家精神的反映,向欣赏者传递他那内心世界的山水丽景。

  既然画是无形的诗,那么在品位上是有区别的。唐代著名诗学理论家、诗人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将诗的品位分为二十四种,通篇无不充满着道家文化或者上古隐者思想,其品位高尚,格调高雅,犹如二十四幅山水画,读之令人身临其境,向往不已。中国的山水画,虽然没有像诗学那样分别出品位,但千年来古人在创作山水画时,几乎增添了释道丛林道观、归去隐者或古先贤耕读的韵味,在平淡无奇,水阔山幽之中,均能品味出艺术家的内心境界与思想。

  杨金曌,甘肃天水人。天水,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有“伏羲故里”之称,在中华民族七千余年历史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伏羲外,还有女娲、辞赋家赵壹与唐代李渊、唐皇宗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及诗仙李白、文学家李翱等文化名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尤其是有“北宗”之称的工笔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中国山水画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里程碑似的人物,对工笔山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杨金曌,从小就沐浴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故乡,骨子里似乎先天性存有绘画艺术的基因。在孩提之时,每当看到李氏父子的工笔山水,爱不释手,心领手绘,达到物我皆忘的地步。这为杨金曌的工笔山水种下了嗜好之缘,同时,还经常往来于那些书画爱好者与书画名家之间,如董晴野、李葆竹等。成年后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从事其他工作,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在艺术领域里刻苦学习,探求思索,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方法,并又在书法方面常常心领神会,因为他知道,书法不单是一门艺术,对国画而言更是基础。所以,为了掌握书法要领,在部队就拜当时著名军旅书法家,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先生为师,在舒先生的教导下进步很快,对书画同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地加深。他的这种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与当代画僧近僧所说的:“善观画者,必先观其题,次观其书,画为其最末。盖有文者题必佳,善修者必书妙。题佳书妙,画不观可知矣。”思想同出一辙。正是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促使他勇猛精进地朝着国画艺术的巅峰迈进。

image (5)

  由于地域文化的熏陶,杨金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他的山水画大多数以工笔的形式创作出来。

  当前,大凡山水画家几乎采取写意型创作,这是当今学习心态与潮流所决定的,也是近代以来中西学融合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就算古代山水画名作,在用书法较粗线条表现的同时,根据创作需要,也偶然用大、小斧劈皴擦,甚至用泼墨挥洒,然后再用淡墨渲染等表现语言,多少处于写意状况。

  但是,杨金曌以“立足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的决心,坚持以工笔山水创作,漫不经心地追求他艺术的高标准。

 

  

  一个终身从事艺术的人,要想登上其高峰,必须要有心如静水的心态,法度严谨的基本功底以及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才能达到。什么是山水画的创作精神?

  古人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艺术修炼方法,其创作精神是的严谨,认真的。对于创作精神,郭熙在《林全高致》中阐述的非常到位:“……每乘兴得意而作,则万事俱忘,及事汨志挠,外物有一则亦为而不顾。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乎!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舆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有润之,一之可之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俐须如此,而后又成。”郭熙这种创作精神说明什么?说明山水画的创作不是儿戏,它必须有凝神静气,心如止水修为,才能有一丝不苟的心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在山水画创作中,最适合如此高深修为的就是工笔山水。

  工笔山水基本是以中锋用笔的书法线条,采用长短披麻皴为主的,逐步渲染而成的画种。因此,在工笔山水的创作当中,来不得半点疏忽,必须在毫无功利想法、心态极为平静的状态下完成,才能达到预想的完美效果。这一点杨金曌深谙此理,从一开始学山水画时,工笔山水是他一直不断的攻修课程。所以,他创作了大量的大幅的工笔山水,并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现在品读一下他的《云海亭阁图》。

image (2)

  《云海亭阁图》是庚午年即2010年创作的。它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艺术形式,无论表现技法、画面构图,还是立意,都是在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状态中完成的。从整个画面来看,确实有李思训的影子,但又有杨金曌自己的风格。在技法上,依照工笔山水的特性,绝大部分仍然以传统的长、短披麻皴为主,有时根据需要使用一下小斧劈等其他皴法。由于作者练习过书法,它所展示出山石的线条,都呈现出生命力的迹象,但是在处理房屋的线条时,却有如界画一般。这样使人感觉画中的线条有所区别,证明作者的创作是有思想的,再加上层层渲染,层层皴擦,层层浓淡,所表现出的山石、云水富有变化,既有高山坠石的厚重,又有遍野烟云的轻纱。更主要的是,在这幅作品中的树很独特,没有死守传统的东西,而是在以传统技法为主的情况下,把西方绘画的素描元素参与其中,让人觉得颇有质感,饶有新意,使得整个画面表现语言十分丰富、多彩。其实,绘画技法一旦掌握而纯熟之后,就会将有法之法变成无法之法,这种法是随着所要展示的主题,即古人所说的道而施展开来。故清代著名画家苦瓜和尚石涛有云:“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正因为作者掌握了无法之法,对创作一切之障碍,均能一一化之,将胸中的成竹慢慢地写了出来。所以,每当欣赏者看到《云海亭阁图》时,可领略到作者的修为,可看到他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这也许是郭熙所谓创作精神的缩影。

 

  

  山水画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的山水,而要赋予作者的思想与情怀,这样的山水才有灵性。所以,苦瓜和尚石涛又云:“笔与墨会,是为茵緼;茵緼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茵緼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这就是一幅山水画,能否得到人们的欣赏,能否神交于方家或后人的关键所在,也是立意的画龙点睛之笔。

  如前所述,杨金曌是生长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天水,因此,他的工笔山水所表现的内容绝大多数与别人不同,主要展示出中国文人向往的情怀。

image (3)

  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情怀是什么?

  大凡中国人都向往着山水,喜欢山水,故有游山玩水之说。然而,在中国文人眼里的山水是有生命的,有气韵的,有灵气的,所以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千古名言。由于中国的文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其中的内涵也就千差万别。但是,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核心,也是文人们共同的追求。

  《云海亭阁图》的整个画面呈现出宗教文化的气象,庄严、肃穆、高古,它的山川均沉没在云海白雾之中,仿佛一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清凉仙境,其间无不充满着真气与祥和之相。像这样的山水,无论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文人雅士、上层名流皆甚是喜欢。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令人愉悦的吉祥,可以乐人心,乐人事,乐至整个人生乃至天下苍生,就像庄子在《庄子•天运》所说的那样:“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四时,太和万物。”这不正是与儒家经典《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相吻合吗?当然,亦合符当前社会提出的和谐文化的内涵。

image (1)

  在杨金曌的山水画当中,反映和谐文化内涵是他的主题,对于其他风格的山水画,同样灌入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内在的东西。如《绿水松不老》图。

  《绿水松不老》图从技法层面来讲,是属兼工带写的表现形式。在构图上,采用了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不相对称的方法,将远近距离的幅度拉开很大,它的高山、云海以一种横空出世的雄姿耸立在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磅礴气势。其实,这种气势是阳刚中雄浑之美,与《云海亭阁图》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番品相。关于雄浑品相,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是这样描写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不就是《绿水松不老》图意境的说明吗?换而言之,《绿水松不老》图似乎与千年前的司空图有了神交之缘。

  当然,还有反映隐居生活方面的山水画,如《深山隐居图》、《高卧东山图》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也许会招致许多的南阳刘子骥不远万里去寻求。

  对于上述创作成就,杨金曌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向着艺术顶峰攀登,目前他正在创作一幅260米的山水人物画《前清盛世北京民俗图》。如果这幅巨幅大作成功,会有“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社会效应和艺术效应。我们期待。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有文化内涵和思想的国画艺术家,应该先立意,然后谋篇布局,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流传后世的神品。

  杨金曌就是这样创作的,也正在努力。

  

image (4)

(此文经《天南海北天水人》授权)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