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浩瀚而又美丽的大海,那么中国书法就是大海中最令人陶醉的朵朵浪花。”这就是何守成高级警官痴迷书法的一句话。
何守成警官于1957年出生于甘谷县金山乡何家湾村,1976年光荣参军,在巍巍贺兰山下一干就是二十四年之久,历任排、连、营、团职领导职务。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笔耕不停,用一支钢笔书写着二十三个春秋中的军旅岁月。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分配下连时,他的一手好钢笔字吸引了众多选兵的代表,在三百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被一三九团司令部直接挑选为飞行团文书,从此,他离不开钢笔,离不开日日夜夜的公文书写,为今后的书法创作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转业到地方公安工作后,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既是风雨兼程,又是硕果累累:2009年何守成同志被编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编入《1949年-2009年中华诗书画人物年鉴》;2010年编入《1949年-2009年新中国书法家选集》;2010年编入《中华墨宝传世大典》等书中。几十年的笔耕不断,锐意进取,书写着他一生的追求和一个天水游子的人生轨迹。
少年的朦胧梦
艰苦的童年、少年岁月,造就了他成长的节梯。在上小学、初中期间,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纸,他拿着树棍子、废旧电池棒蹲在黄土地上或在学校的操场上写字,演算数学题……
那个年代,乡村学校也是一贫如洗,没有课桌地当桌,没有纸地做纸,没有笔树枝做笔,没有墨黄土当墨。每当冬天天下大雪时,他在往返学校与家的路上,他总是用手指头在路边的洁白雪地上写来写去,路边的积雪成了他随心所欲练字的书桌。
特别是上小学时,练写生字是学校教课的一项主要内容,当天气晴朗时,娃娃们蹲在学校的操场上,排列有序地用树棍棍在地面上写来写去,当遇到松软的黄土时,娃娃们有用手指写的,也有用树棍棍写的。当一阵大风吹走松软黄土时,娃娃们改用树棍棍或用旧电池芯棒来写字。穷则思变,何守成每次上学时,破旧的衣兜里总是装着灶火中没有烧化的木渣。每当在光秃秃的操场上写生字时,他的字与众不同,色彩鲜艳醒目,而且写得规范工整,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他的引领下,村里娃娃都学何守成的做法,衣兜里、书包里塞进了黑乎乎、硬邦邦的木渣棒。
到了上初中时,艰苦的生活和学业并没有影响他学习的劲头,他心里明白:“农民的娃要出人头地,只有好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放学后,无论在田间地头收割麦子、担粪、锄地、拾野菜,还是在室窟洞中推着磨,还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挑着担子,心里总是想着练好字、写好字。有时因思想跑毛,将不该锄掉的玉米苗、谷子苗锄掉了,受到生产队长及长辈的呵斥。还有时被锄头、镰刀或铲子割伤脚面,血流不止。爱写字成了他的所好,一有空到处乱写乱画,墙壁上、饭桌上、树干上,处处都有他的留笔。不该写的地方他写了,不该刻画的地方他刻画了,常受到好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到了高中时,由于他偏重爱好文科,数理化成绩急剧下降,每次考试,数理化都在70-80分之间,而语文课总在95分左右。语文课总是得到老师的好评(但因字体有时太潦草,也受到语文老师的训斥),数理化老师则是天天点名批评。专心的攻读文科,学业的总合成绩一度不前,勉强高中毕业。后来才知道,金山的何家大家族出了一个名人,叫何鸿吉,人称何佛爷,曾是甘谷县一中第一任校长,留过学。在少年时期的何守成,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一个信念:“要向祖辈何老爷学习,何家族不能断了香火,要把何老爷的一笔好字传承和发扬下去……”这就是何守成少年时期的梦想。
军旅生涯的磨练
一九七六年二月的一天,天飘着大雪,何守成与其他入伍的新兵踏着积雪,迎着鲜艳的红旗从金山出发去甘谷武装部集合。一列火车将他和全县的新兵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拉到了西夏王陵的贺兰山下,一干就是二十三个春秋。
四十天的新兵训练即将结束,驻地航空兵师和两个飞行团要在三个新兵连中挑选三个文书。新兵营领导按照师团领导的指示,让每个新兵在一张白纸上用钢笔写下各自的省市县乡村及本人姓名,以钢笔字的好坏作为挑选到机关当文书的首要条件。第二天,何守成榜上有名,被一三九团选上,一手调皮的钢笔字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当了文书后,一天到晚的写写画画,锤炼了他初露笔锋的基础。
23岁时已提干为团机要秘书,每天的文稿却是用手工抄写而成,一干又是三年。在这三年当中他的钢笔字又得到了提升,一九八五年在任参谋期间鼓足勇气参加了宁夏青年联合会举办的全区硬笔书法大赛,并获得了全区个人三等奖。一次无意的参赛并获奖,更加鼓舞和促使了何守成要坚持把中国文字规范书写下去,写得更好的信心。
他无论在连队、营里任政治主官,他总把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放在全面发展上,经常利用业余课时为官兵们指导书法的修炼。连、营的官兵们在他的引导下,钢笔字的规范写法日益见长,在全师书法比赛中,他手下的两名战士、一名干部荣获三等奖一个和两个二等奖,该营获全师书法大赛团体奖。在平时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凡是在黑板上写字,总是要官兵一笔一划的写,要求写出汉字的规范、美、结构比例。经常的规范书写,连、营官兵逐渐形成了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广泛性。当团、师领导考核他的连、营官兵学习笔记时,却被美丽的钢笔字吸引住了。而他的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的教案,被全师评为最规范、最有魅力的教案,他所主管的气象营曾有5名战士被师、团选调机关工作。他所主办的营连学习专栏、墙报的优美的文字、美观的格局,次次赢得上级的好评。以点带面,从一手好钢笔字到一篇篇好文章,气象营连续三年被师团评为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他本人也被师团评为十佳优秀政工干部。
文化建设是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师二十多名营团政工干部选拔中,何守成出类拔萃,一举多得师宣传处长岗位。一个师的宣传处工作包含着诸多军队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师开始以书法、写作为主的文化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当师召开大会挂横幅,每当过年过节时,何守成带领宣传处文化站的同志,为领导、基层官兵、为来队家属写春联,使传统的书法文化在贺兰山下的军营中如春风杨柳。
警界一展风采
一九九九年秋,何守成响应军队精减整编的号召,脱去军服,换上警服,成为一名宁夏公安的三级警监。他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一边工作,一边拿起毛笔重操旧业,利用业余时间专攻毛笔书法。转业后的第一年加入银川市书协,第二年加入了宁夏自治区书协,第三年加入了中国硬笔书协,同年又加入公安部文联。在这三年当中,他废寝忘食,拒绝所有业余活动,静心操练书法。在熟练硬笔的基础上,把临摹启功先生的书法作为主攻方向。经过六年多的锤炼,在全国各类书法比赛中荣获170多个奖项和荣誉,2008年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任命为副主席。
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艰辛的劳动汗水没有白流,盛名之下,他没有停步,博览众多先人书法,从书写楷书、行书为突破口,再经过三年的磨练,他为警营官兵和人民群众书写了不知多少文字,多少春联。由于进步快、成绩突出,在2006年香港书法大赛中获金奖(行草:三国演义开篇之作),并免费旅游香港、珠海、深圳七天时间。一次次的获奖更加鼓励了何守成对书法的热爱执着。2007年被选举为宁夏书画艺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协会副主席。2013年底,在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文联时,何守成被选举为文联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在2015年成立宁夏公安书协时,被选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职多了,任务也重了,活动也多了。他经常下基层、进社会、进矿区、进学校、进军营,为广大人民群众义务写书法、写春联,不计其数。
何守成以他“春来草自青,山高人为峰,以书会友,以书交友,海纳百川,书纳群贤”的格言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山娃娃,在外打拼的四十个年头中,他不忘父老乡亲的教诲,不忘故乡山山水水的洗礼,从一名士兵到团职干部,再到高级警官行列,不能说是故乡的风水好,更要说是他自身的自强不息精神渲染和补充了四十个峥嵘岁月的历程。在这四十个春秋岁月的历程中,他在书法的道路上已大有名气了(他是何鸿吉的后代)。当家乡人得知他回老家时,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何守成同志总是笑容可掬地为大家义务书写字画,从无架子,从不对求字者拒之门外。他飘逸的书法,谦虚谨慎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淳朴的做人品质赢得了众多人的好评。
当采访快要结束时我问道:“要学好书法、写好书法,最基本的要掌握哪些要点?”
他熟练的答道:“一是要热爱书法,养成良好的情趣;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先从理论上入手;三是要坚持练,练中求进;四是要善于学习他人之作,在临摹中提高;五是敢于走出去见世面,在众多笔会中提炼自己;六是请进来交流,拜他人为师。”
正逢猴年春节,在朋友的介绍到甘谷与何守成警官做了简短的接触,当谈到他在书法成长的过程时,他总是微微一笑,表现出可亲的神志,对一些经验体会只是一语而过。但当谈起甘谷文化历史时,他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咱们甘谷是华夏第一线,伏羲出生在咱白家湾乡古凤台,伏羲创造了八卦;三国将军姜维出生在甘谷六峰乡的姜家庄,还有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等几大文化的交相辉映;还有甘谷的大象山文化等都是我们近代人学习的必修课;为有家乡的灿烂文化,我为之骄傲;我将天水大地的灿烂文化尽最大努力用书写的方式传承下去,弘扬光大。”在交流中得知,何守成警官还是一名作家,已出版二十六万字的《流年岁月》散文集、二十八万字长篇小说《山长水远》、二十七万字的《狂野陇海线》二部。他的长篇小说都是反映天水故乡一带社会尘封的故事。何守成警官既是书法家,又是作家,为有这样的天南地北的天水人而自豪。笔墨千秋趣,陇原万里情。书写是何守成一日生活中的乐趣,陇原大地流传着他不少的书画,字里行间都代表着对故乡的一片情意。
祝愿何守成警官在今后的书写路上写出更多浪花般的书法作品,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来。(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