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诗圣杜甫与陇右的一场伟大邂逅(图文)

时间:2016-11-29 09:03: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廖海洋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玄宗天宝十五年,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自燕山脚下席卷而来,繁富无比的洛阳、长安从此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与恐怖之中,多半个帝国的人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其中包括那些怀揣“大唐梦”的“京漂”们,杜甫,就是当时“京漂”中著名的一位
充分昭示出这是一个号称“关陇锁钥”的军事重镇。人口众多,大致算来应该有五六万人,在当时算是大都市了:“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杂诗其三)

  二是物产丰富,特色独具。秦州是唐时重要的战马产地,朝廷在当地设有马监,专司养马:“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杂诗其五)动植物特产较多:“牛羊岭上村。”(杂诗其十)“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寓目)“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山寺)“瘦地飜宜粟,阳坡可种瓜。”(杂诗其十三)

  三是名胜众多,景色独特。杜甫登临了好多当时的寺庙和景点,如城北寺、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法镜寺、赤谷、凤凰台等。描绘了陇右渭水流域深秋清幽之景,如:“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杂诗其九)“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杂诗其十六)“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日斜。”(遣怀)“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雨晴)“楼角凌风迥,城阴带水昏。”(东楼)“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寓目)“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杂诗其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暂居秦州期间造访了至今闻名遐迩、饮誉千古的麦积山石窟和南郭寺,并题诗纪游。在麦积山他写道: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可以得知,唐时的麦积山石窟名气很大,以至于让诗人兴致勃勃地出城跋涉百里去登临,但此时寺沦为野寺,僧只剩残僧。但是诗圣雄健的笔力准确而又形象地描摹了石窟的形象是“山圆细路高”“悬崖置屋牢”,令今日之诗人为此搁笔。在南郭寺他写道: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我们因此而得知,在唐时,寺中空庭就有两株在杜甫眼中已经很古老的树,这就是至今苍翠依然的汉柏。我们因此得知,当时的北流泉居然水量很大,北流成渠可供应一邑之需。诗里还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就是当时的秦州是汉胡杂居,羌人众多。秦州辖属的伏羌县,古称冀县,今称甘谷县,东汉时为凉州州治、汉阳郡治,唐初武德中改为伏羌县。证之以杜诗,朝廷以镇伏羌人作为县名的确是有依据的。“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寓目)“羌童看渭水”“羌笛暮吹哀”“牛羊岭上村”“降虏兼千帐”,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此地羌人生产生活的气息。经过千年沧桑,甘谷县早已没有了羌人的身影,但甘谷方言与周边方言差异较大,具有语言学上“语言岛”的特征,莫非这正是当年羌人留下的痕迹。

  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

  “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这是杜甫在秦州怀念同遭厄运、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的诗句,赞扬早年的李白因诗才卓荦而声名大播,曾经的埋没失意一朝得到伸张。其实,这诗句完全适合杜甫本人。杜甫决计是想不到的,在他贫病失意而死后,他曾经多么自信又自负地认为自己“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得到了后世的广泛承认。在他曾经停留三个多月的陇右,人们以各种方式给予诗圣以荣光,表达景仰和怀念之情。

  后人纪念诗圣,最常见的方式在其足迹所履之地建造祠堂,即杜甫草堂或杜公祠。据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刘雁翔考证,在全国大约有三四十处杜甫草堂,在陇右就有九处,其中天水五处、陇南四处。天水学者马银生考证认为,早在北宋哲宗时期,在徽县栗亭就建有杜甫草堂和少陵钓台,这是陇右有史可考的最早纪念杜甫的祠堂了。现存的成县草堂要算是陇右规模最大的杜甫草堂,建在杜甫到达同谷曾短暂寓居的凤凰台下、飞龙峡口的一片苍松翠竹丛中,祠堂内有汉白玉杜甫立像。甘肃诗人、联家、邑人陈琳为祠堂创作过一副警策无比、为人传诵的楹联:“唐室至今无寸土;草堂终古属先生。”此外,古人在杜甫曾经的寓居之地东柯谷、西枝村,在其西逾陇山入秦州经行的麦积区社棠镇,在其秦成两州经行的西和县仇池山下、木皮岭前,也曾经建有杜甫草堂。

  明朝嘉靖时,在秦州城西北的天靖山麓的著名的道教丛林玉泉观,地方官颇有创意地建造了李杜祠,将李白杜甫两位诗界高峰供奉一室。这个匠心独运的安排据说是当时国内首创,应该说在天水将李杜放在一个祠堂供奉,是再合适不过的。正如晚清湘籍文宗王闿运所撰《秦州北山李杜祠堂记》所言,“以李供奉者成纪人也,可为地主,因建李杜祠堂。”如今李杜祠遗址尚存,将来这个长期以来天水文人雅集凭吊之地如能恢复重建,应该建一个李杜二人举酒论诗的雕塑,正好可以圆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的心愿。清初山东莱阳诗人宋琬任秦州佥事时,做了一件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事,独具慧眼地将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与诗圣杜甫的陇右诗结合在一起,以晋字刻杜诗,将杜甫陇右诗60首共3241字刻成石碑,后人称为“二妙碑”,当时碑廊就建在李杜祠中。如今在杜甫曾经驻足歌咏的天水城南名刹南郭寺建有“二妙轩”,轩中排列这些石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要算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纪念方式了。

  天水、陇南当地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如天水师范学院、天水杜甫研究会等,都对杜甫陇右之行开展了持续深入地研究,成果显著。陇上的诗人、作家们也都创作出了大量各种体裁的杜甫主题的文学作品。本世纪元年,天水市邀请当代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了汉白玉杜甫像,将其安放在南郭寺翠竹苍松之间。该塑像颇为传神,诗圣姿态半卧,面容清癯,神态凝重,手持酒杯,目光远眺,眼神尽处恰恰就是他当年亲眼所见所咏的空庭之老树,游人一见无不叹赏。

  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山河幸。王朝的风雨飘摇、人民的沉重苦难造就了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而诗人杜甫悲苦艰危的陇右之行为陇右地区带来了光辉灿烂的一百零几首诗,为陇原播下了诗歌的种子,激荡了家国情怀,增添了人性光辉,成为甘肃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栏图片由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刘雁翔提供)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