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诗圣杜甫与陇右的一场伟大邂逅(图文)

时间:2016-11-29 09:03: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廖海洋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玄宗天宝十五年,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自燕山脚下席卷而来,繁富无比的洛阳、长安从此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与恐怖之中,多半个帝国的人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其中包括那些怀揣“大唐梦”的“京漂”们,杜甫,就是当时“京漂”中著名的一位

  原标题:诗圣杜甫与陇右的一场伟大邂逅
 

  蒋兆和所作杜甫像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所附秦州十景之一“东柯积翠”

  清代刻有杜甫《秦州杂诗》的二妙轩碑文

  特约撰稿人 廖海洋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玄宗天宝十五年,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自燕山脚下席卷而来,繁富无比的洛阳、长安从此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与恐怖之中,多半个帝国的人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其中包括那些怀揣“大唐梦”的“京漂”们,杜甫,就是当时“京漂”中著名的一位。

  “安史之乱”的战火烧到长安之时,杜甫已经在京城里整整“漂”了十年,苦苦的坚守并未看到出头的曙光,玄宗、肃宗抛赏给他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这些从八品的芝麻官,既没有让他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也无法改善他全家饥寒交迫的困境。杜甫只好弃官携家踏上远游之路,这次,他的目光越过高高的陇山,投向丝绸之路重镇、陇东南咽喉要道的秦州,希望那儿是能够让他终老的“乐土”。杜甫决计想不到,他的这一决定,为自己留下了一段三个多月的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让秦州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秦州,今称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人口曾长期居全省第一,达360万人。秦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隔陇山与关中相望,经渭水与长安相连,东通关辅,西达朔漠,北控紫塞,南扼巴蜀,是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唐时战马粮草和良将雄兵的重要来源地。杜甫把逃难的目的地选在秦州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包括秦州在内的广大陇右地区在当时是富庶地区,《资治通鉴》216卷《唐纪》中说:“是时(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秦州也没有发生当时关中一带的大旱及由此带来的饥荒;二是秦州有亲旧可以依傍,有侄子杜佐和由长安贬谪到秦州的赞公和尚等人;三是秦州社会秩序此时尚属安定,并无变乱发生。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七月立秋后的第二天,48岁的杜甫写下了“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的决裂宣言,其后不久毅然携带家小从华州出发,一路向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杜甫陇右诗的精髓部分《秦州杂诗》第一首第一联即开宗明义点明了西行的起因:他是为了讨生活、投靠他人而作远游的。行程自然是艰辛的,难以尽述,他用十个字做了精炼而准确的概括:“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到了秦州,杜甫先是暂居于从侄杜佐所住的秦州城东南五十里的东柯谷,此处离赞公和尚所住的西枝村不远,后来又搬到秦州城中居住。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置办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这不仅仅是当今火热楼市的写照,对于一千三百年前的杜甫而言,同样也是一件大事。从现存陇右诗看,杜甫显然是想留在秦州终老的。他到了秦州,就开始考察地段、建造草堂。其有《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诗,又在《寄赞上人》诗中说:“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但最终杜甫还是离开了秦州,南下到同谷追寻“乐土”去了,在同谷曾短暂居住不到一个月。可叹可悲的是杜甫在同谷的遭遇很惨,在天寒地冻的深冬之时,生活陷入绝境,最后沦落到扫雪捡拾橡栗充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记录了杜甫此时绝望悲愤的心情。于是,杜甫只好继续南下入蜀到了成都定居。

  丝绸之路上的秦州,驿道还是通畅的,朝廷的政令、时局的变化还是源源不断地传到了秦州。杜甫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也忧虑时局,陆续写出的十五首《遣兴》诗绝大多数都是对时局的评论。另一则就是系念故知,李白、郑虔、舍弟、严武、贾至、高适、岑参都被重视友谊的杜甫写入了陇右诗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提到了两个秦州当地人。

  一个是叫阮昉的隐士,他对这位从长安来的客人出于诗名的景仰或者流离的同情或者兼而有之,先是登门拜访,其后又赠送了三十束薤菜,以饱杜甫全家饥肠。杜甫为此非常感动,同时也对阮昉淡泊宁静的操守很是认同,因此写了两首诗赠给阮昉,这就是《贻阮隐居名昉》和《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在前一首诗中赞扬阮昉“贫知静者性,白益毛发古。车马入邻家,蓬蒿翳环堵。”在清寂萧瑟的环境中能够安贫自得。又十分感动阮昉“寻我草径微,褰裳蹋寒雨”,冒着秋雨,提着裤脚,一路打听,到草径深处来看望自己。这份情谊对一个饱经丧乱、流落他乡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雨中的一把伞、雪天的一盆火。杜甫赞誉他是“足明箕颍客,荣贵如粪土”,说阮昉像许由巢父一样的古代隐士,把荣华富贵鄙夷如粪土一般。这个高洁而厚道的秦州人想不到,他会因此而流芳千古。清人黄生《杜诗说》评论此诗说:“唐诗人有此高士,赖公诗以传。”

  另一位秦州本地人是“幽居在空谷”的绝代佳人,杜甫没告诉后人她的芳名。诗中说佳人的兄弟在关中做官,但都死于安史之乱,而自己的丈夫又移情别恋,但她依然能够贞洁自守,自甘幽独:“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为什么会写《佳人》这首诗呢?我辈猜来,应该是佳人的遭遇引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杜甫的“身世之感”。仇兆鳌《杜诗详注》评论此诗认为,“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成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恺至如此。”《佳人》是杜诗名篇,赢得了千古一致好评。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结处只用写景,不更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自隐然言外,诗格最超。”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引用前人评论赞叹这位佳人“似悲似诉,自言自誓,矜持慷慨,修洁端丽,画所不能如,论所不能及”。这位不幸的美女也是万幸的,借助诗圣的诗句留下了美丽高洁的身影。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杜甫真是一个诗心敏锐、诗笔勤奋的诗人。算来在陇右秦、成两地滞留共三个多月,尽管生活困顿不堪,但诗情未曾老钝,经统计共写了一百零几首诗,几乎是每日有作,每事有咏。正是他的这一百零几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当时活生生的秦州,成为宝贵的弥补正史之疏漏的资料,不愧“诗史”之美誉。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这是杜甫离开秦州时所写的《发秦州》中的诗句,居然是杜甫离开秦州的理由之一,说明当时的秦州的确是一个通都大邑,东来西去,人多事杂。在诗人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秦州是这样的:

  一是丝路重镇,军事要塞。“万里流沙道,西行过此门……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东楼)“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杂诗其三)。“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鼓角凌天籁,关山倚月轮。官壕罗镇碛,贼火近洮岷。”(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戍鼓、夕烽、戎马、胡笳等词在诗中反复出现,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