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李、杜文化
徽县栗亭:寻找诗圣杜甫在陇右的最后流寓地(组图)

时间:2016-09-19 23:08:13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作者:刘小雷 周言文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原标题:【西部地理】徽县栗亭:寻找诗圣杜甫在陇右的最后流寓地(组图))  徽县栗亭:寻找诗圣杜甫在陇右的最后流寓地   栗亭川全貌   青泥村的杜甫塑像   铁山

  古时栗亭川两岸山中橡栗树遮天蔽日,诗中所说的“狙公”:就是养猴的人,为了口食不得不放下“诗圣”架子,跟着养猴的邻居冒着冰天雪地的严寒去山上寻找橡栗维持全家生计。“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鸣吁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诗中写尽绝境求食的悲惨遭遇,每读到此,让人伤怀不已。

  但愿当年老人家也有好的收获,在寒冷的冬月,能给家人熬一锅热乎乎的鱼汤吧!

  在村头,我们见到了青冈树,陈年的果实大多已散落在路边无人捡拾,还有些许犹自在风中摇曳……

  何印文说,杜甫钓鱼的地方离村子不远,就在3公里外的元观峡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元观峡指的就是洛河之红川河段自西向东流经栗川南山与栗川河交汇处的一段河谷。我们沿着岩壁间的小道缓步向前,峡谷鼓荡的山风“呼呼”扑面、清冷异常,让人相互说话都十分困难。元观峡的风景可以用幽绝来形容,一派深溪,两岸悬崖对峙,峭壁迎面,河边绿草茵茵,山崖林木茂密,还有不知名的野禽在天空盘旋。

  沿峡西行了大约两公里,我们就看到数块巨石间形成一泓深潭,深不见底。潭边有一块大青石依山傍潭,石面平坦如席,上边隐约有一处似人臀部的印迹和一双脚窝印迹,传说杜甫当年就是坐钓于此。据说明御史潘士藻游此追念先贤,就在河东岸摩崖石刻“宛在中央,少陵钓台”红色的八个楷书大字。原来字迹不很明显,今人又重新摹刻,其中“宛在中央”四字自右至左横排,“少陵钓台”四字自上而下纵排。八字整体上呈“丁”字形排列。

  姜子牙垂钓,钓来的是周朝的八百年江山,严子陵垂钓,标榜的是他闲淡的隐士生活,而杜甫垂钓,仅是为家人果腹,悲夫!在回返杜公村的路上,我们碰到两个去钓台钓鱼的人,我们问他:“河里有鱼吗?”他回答说,还有近一尺长的鲫鱼呢!但愿当年老人家也有好的收获,在寒冷的冬月,能给家人熬一锅热乎乎的鱼汤吧!

  而杜甫笔下“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木皮岭就在元观峡附近,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前往,何印文说木皮岭是因山上遍布木兰树而得名,沿着他手指的方向,那一带山峦巉岩绝壁,刺天裂地,云烟万重。它北倚龙洞山,南峙地坝山。龙洞山突兀高峻,沟深林密,北崖绝壁凌空,岩洞错落。中有一洞形如半月,内有天然石门、石窍、石佛。在其下有古刹普圆寺,殿宇壮观,三宝庄严;岭西有龙王洞,空旷平夷,幽深莫测,传为北魏时氐人杨茂搜部众的穴居之地。地坝山在木皮岭西南,山上遍生兰蕙,别名兰山。奇峰万仞,红崖绝壁,云烟缭绕,形成县境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杜甫《木皮岭》里的诗句“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描写的恰是这里”。隋唐以来,经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至嘉陵江一线是一条秦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路径木皮岭的木皮道与青泥道一起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国道,沿途300里艰险异常。

  迫于生计,诗圣不得不作出离开栗亭的决断,后人对杜甫临近年关,还要颠沛流离去四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和同情。在栗亭短暂停留的日子,栗亭的山水,栗亭的乡亲给他留下无比深厚的情谊。送别时自然难舍难分跃然字里行间,使他喟然发出“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的无限感叹。

  重建杜少陵祠,重修杜甫草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最大心愿,那一天会远吗?

  在当年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从栗亭出发,沿木皮道攀越了木皮岭,又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今大河店乡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朝东北方向越上黑沟、大石窑、青泥驿(今青泥店子村,遗存有三通明代修路碑)至吊沟、孟家滩、再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潘家那下)一线下山,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老虞关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过峡门翻山出陇右地界,沿十八盘沟、庙坪(庙湾)、山关、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路到达略阳县境。十二月底抵达成都浣花溪,结束了他的陇右之行。

  从钓台回返到杜公村,记者爬上一座小山,俯瞰一望无际的栗亭川。背靠着莽莽南山,如练似带的伏镇河蜿蜒透北而来,在村口打个折悠悠然入南峡而去。油菜花花期已尽,冬麦却已开始灌浆,村庄上空温馨而热烈的袅袅青烟,让人嗅到富足而饱暖的气息史载,杜甫在同谷客居的一个月里,有多半时间是在这里的山间田畴上靠拾橡栗挖黄独度过的。

  我忽然想到骞飞龙抛下的谜题,就问何印文:“杜甫真的在栗亭写过《栗亭十韵》吗?”何说:“当然写过,可惜到晚唐的时候就失传了,要是能留存到现在,这将是栗亭何等的荣耀!”我们又问地方志记载的杜少陵祠和草堂还有遗存吗?他说早已不存,只有杜公小学和杜公井的名字保留了下来,提示人们栗亭和诗圣之间的渊源。

  历史上人们对杜甫的追捧崇拜是在唐代后期及北宋开始的。成县飞龙县的杜甫草堂广为人知,依据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成州知州晁说之《嵩山文集》中的《濯凤轩记》“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奉之者也”可知,成县飞龙峡杜工部祠堂在宣和3年已建成,因延至今。实际上后人也屡屡钟情于杜甫与栗亭间的关系。早在唐咸通间(879),成州刺史赵鸿有《栗亭》诗及“工部题栗亭十韵今不复见”的题记;北宋著名词人贺铸曾到过栗亭,写过“少陵昔避地,幽栖凤皇川”的词句,《宋太平寰宇记》也有相关记载;栗亭自南宋绍兴末(1161)邑令赵洋建“嘉亭”始有杜公祠。明、清以来又历6次官府重修维护;遗留许多碑刻文物及诗作,又有杜公村、杜公井、杜甫钓台遗迹。

  2012年5月19日对于栗亭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了纪念“诗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陇右卜居栗亭的经历,徽县当地政府特意邀请陕甘文化界,天水、汉中、陇南三市的数十位学者、作家和诗人,举办了文学笔会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研讨会。会后结集研究杜甫文化、歌咏栗亭风光人文的论文、随笔、诗歌、诗词等作品数百篇(首),后出版《栗亭与杜甫》成为研究杜甫的重要著述。
  重建杜少陵祠,重修杜甫草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最大心愿,那一天会远吗?
  作者:刘小雷 周言文(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