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书画 > 书画名家
天水市文联文艺人才推优工程进行时——书法家 谢荣生

时间:2025-09-04 15:57:02  来源:市文联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fancy-border { border: 25px solid #B88846; border-image: url("data:image/svg+xml,%3Csvg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width='75' height='75'%3E%3Cg fill

  谢荣生,男,1954年生,甘肃省天水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天水市书协顾问,中国硬笔书协会员,甘肃硬笔书协名誉副主席。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农行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朝聖敦煌”全国书法展,永乐宫国际书法艺术节书法第四,五届优秀奖(中书协,中美协主办),甘肃省二、三、四届中青展,二届张芝奖,晋京展,书法名家百人作品展,优秀会员作品展,精准扶贫书法展三等奖,首届楹联书法展优秀奖,老年展,东部四市书画联展书法一等奖;天水市书法展展览(三次)一等奖。曾在巜中国书法》巜中国书法通讯》巜书法》巜书法报》巜书法导报》巜中国书画报》巜对联》巜甘肃日报》巜中国钢笔书法》巜天水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书法及文章170余篇(幅)。


 

丹青难写是精神

王正威

  中国书法艺术绵延三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从甲骨文的朴拙神秘到晋唐法度的森严气象,从宋人意趣的萧散简远到明清个性的张扬恣肆,每一笔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当我们谈论书法时,常常陷入两种迷思:或将其简化为纯粹的视觉形式,沉迷于点画结构的精妙;或将其神化为不可言说的玄学,割裂了与生命体验的血肉联系。实际上,真正的书法艺术恰如苏东坡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所以,书法是技法与精神、传统与创新、形质与神采的辩证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代书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境遇。一方面,学院教育的普及使技法训练达到空前高度;另一方面,展览文化的泛滥又催生出大量同质化的"展览体"。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新思考"何为书法"这一根本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好看",更是中国人观照世界、安顿心灵的方式。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写下的不只是324个字的优美排列,更是一群文人面对生死问题的精神超越;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那些看似"失控"的墨迹,恰恰是忠义之气在纸面上的自然流淌。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正在于这种"技进乎道"的升华,在于将生命体验一一一亦即精神转化为视觉形式的超凡能力。

  谢荣生先生的出现,是书坛值得我们思索与重视的一件大事,也许,他甚至敲打着当代书坛的神经。他的书法创作之路与书法艺术,典型地体现了人的精神对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与决定作用。当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遭遇断指之痛,命运似乎已经关上了所有大门。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身体残缺,反而成就了一种纯粹的艺术觉醒。他用虎口夹笔的非常规方式,无意间跳出了传统执笔法的窠臼,创造出了独特的笔墨语言。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令人想起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千古名言——成功的艺术往往诞生于生命的断裂处。

  谢荣生先生的临池之路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毛笔在无指之手的控制下变得难以驯服,每一次运笔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他选择从欧阳询《九成宫》这样的楷书经典入手,以最严苛的法度训练自己,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了惊人的艺术勇气。他常常在斗室中练习至深夜,旧报纸堆积如山,虎口的伤口反复结痂又破裂。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强调"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谢荣生正是以血肉之躯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将生理的限制转化为艺术的契机,在传统法度中开掘出了个性化的表达空间。在天水,这样锲而不舍的情况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以虎口写字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又能有几人?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谢荣生先生并非简单地以自己的励志故事打动人心。他的书法艺术价值在于,通过非常规的书写方式,意外地接通了中国书法中某些被遗忘的重要传统。当五指健全者过度依赖指尖的微妙控制时,他却不得不调动整个身体的能量,这种书写状态反而更接近汉代书吏"引弓蓄势"的原始书写体验,也与唐代张旭"以头濡墨"的狂草精神遥相呼应。在这个意义上,谢荣生的残缺成为了重新发现书法本真的特殊通道。

  观谢荣生先生的书法作品,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种扑面而来的"大气象"。他的书法结体宽博自然,线条灵动而浑厚,毫无因身体限制而产生的局促感;同时意脉贯通、气势连贯,如江河奔涌,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掌控能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非简单的技法选择,而是其人格精神在纸墨间的自然显影。

  中国美学传统历来强调"书如其人"的观点。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艺术主张,正是看到了形式背后的精神价值。谢荣生的书法之所以能超越手部残疾的限制达到艺术的高度,关键在于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当许多书法家在挖空心思制造"视觉冲击力"时,他的每一笔都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流淌。这种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避免了当代书坛常见的做作之气,呈现出难得的"天真烂漫、自然灵动"的审美品质。细读谢荣生的作品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艺术修为的不断提升,他的笔墨语言反而越来越简练、越来越自由。这种"由繁入简"的蜕变轨迹,印证了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哲学。他的《兰亭集序》临本,虽在形似上不及专业书家精准,却自有一种雄健浑穆的气度,恰如钱钟书所言"神韵得之于形似之外"。这种超越技法的艺术表现力,正是他人格精神的完美外化。

  与一般想象不同,谢荣生先生并非仅是靠本能书写的"素人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理论思考。他曾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刊物发表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数十篇,表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与探索。他在访谈中曾提到:"无指之书,使我更早地跳出了指腕技巧的局限,直接面对书法的本质问题。"这种将逆境转化为思想资源的智慧,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理论自觉。而其创作实践,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艺术命题:当身体条件无法满足传统技法的要求时,书法的"法度"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他在探索中发现,唐代书论中"五指齐力"的原则,完全可以通过臂、肩乃至全身的协调运动来实现。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他个人的创作困境,也对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书法的传承不应是机械模仿,而应是原理的创造性转化。更加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美学思考的高度。他提出"书法是呼吸的艺术"的观点,强调书写节奏与生命节律的和谐统一。这种思考与古代书论中"一笔书"的理念不谋而合,显示出他对传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在书法理论日趋学院化、概念化的今天,谢荣生这种根植于实践的理论探索,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确实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 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谢荣生先生与书法艺术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位虎口艺术家的成功故事。他的艺术实践构成了一种文化隐喻: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在身体与精神的张力间,真正的艺术到底是什么?他用虎口书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艺术的生命力永远来自对困境的超越,来自将限制转化为可能性的创造勇气。并且,他的成功,给"完美"一个新的定义。在一个追求表面完美的时代,他的书法反而彰显了更高层次的完整——那种将生命全部体验转化为艺术能量的精神完整。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所言"艺术是对苦难的抗争",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这种抗争的见证。

  艺术之路是无止境的。我们有理由期待谢荣生先生的艺术之树必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和艺术思考的深化,他的笔墨语言必将达到“人书俱老”的更高的境界。但无论如何变化,那份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精神光芒,将永远照耀着他的艺术之路。在这个意义上,谢荣生先生已经用他的实践,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并且也向我们昭示:精神不灭,艺术永存。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