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石窟文化
武山水帘洞摩崖壁画和摩崖雕塑

时间:2011-08-03 02:20:2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武山水帘洞自1957年被参加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张仲生等同志发现后,已过去整50年,期间不少学者已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和较为详尽的考古调查报告,已具初步的研究成果。但

  武山水帘洞自1957年被参加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张仲生等同志发现后,已过去整50年,期间不少学者已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和较为详尽的考古调查报告,已具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在自己的文章中,都将水帘洞称作“古代石窟”、“水帘洞石窟群”或者“水帘洞石窟”。总之,都称作“石窟”,为何如此称谓,未做说明。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

  “洞”和“窟”的区别

  据文献记载,早期水帘洞建有“七寺”、“五台”,七寺为:千佛寺、拉梢寺、显圣寺、峰(粉)团寺、砖瓦寺、金瓦寺、观台寺;五台为:说法台、莲花台、清凉(静)台、钟楼(鼓)台、鸣鼓台。在这七寺五台中,并未有石窟之说,也没有开窟凿洞之记载。

  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又因原摩崖、悬塑七佛故名七佛沟)和显圣池四个单元,本身也没有“石窟”之称谓。

  “洞”和“窟”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可以组成一个词组作名词用,但通常“洞”指洞穴,“窟“则指土室。《礼记·礼运》有“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这个“营”字,指人为营造,更与天然洞穴有别。搞清楚了“洞”和“窟”的区别,不难弄清“石窟”的渊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释文曰:

  “石窟”,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起源于印度,有两种:一种较大,左右及后壁上多开凿小龛,称为毗诃罗或精舍,即寺庙之意;一种较小,中心近后壁上留崖柱琢成塔形,称为支提或制底,即塔庙之意。……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故事。”

  考查敦煌、麦积山、龙门、云岗等石窟,基本沿袭这种石窟制式。而水帘洞则不同,无论是水帘洞自身,还是千佛洞和显圣池,都是在靠近天然洞穴的外壁较为平整的崖面上绘制壁画和雕塑佛像(虽然拉梢寺西外侧和笔尖峰的“天书洞”也算人工开凿的几个小洞,但显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石窟”的形制。那些后代修整或浮塑而成的小佛龛,“龛”就是龛,不能称做“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水帘洞的古代遗迹称之为“水帘洞石窟”。或“水帘洞石窟群”,是没有根据,也是不妥当的。那么称作什么才好呢?

  摩崖壁画和雕塑

  《宣和书谱·正书一》载,“逐良(褚逐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既然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碑刻。那么在山崖上敷泥彩绘、作画,雕刻、塑像,可否称作摩崖壁画和摩崖雕塑呢?我们的结论是肯定的,摩崖壁画就是绘制在崖壁上的敷泥彩绘壁画,摩崖雕塑自然也是如此。据此,我们认为,将水帘洞的古代遗迹称作“水帘洞摩崖壁画、摩崖雕塑”比称作“水帘洞石窟”和“水帘洞石窟群”更加符合水帘洞的实际,也更能彰显水帘洞古代遗迹的特点与个性。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们完全可以说,水帘洞不仅存有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而且存有国内最大规模的摩崖壁画,这对于提升水帘洞的品位、开发武山乃至天水的旅游产业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之所以关注水帘洞,就是因为水帘洞始于十六国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金、元、明、清的古代遗迹。而这些遗迹中,数量最大、最有价值者,是绘塑在天然崖壁上的摩崖壁画和摩崖雕塑(水帘洞的摩崖雕塑,包括摩崖浮雕、半圆雕、圆雕、半圆雕悬塑、圆雕悬塑等)。为什么有些地方开窟绘塑,而水帘洞直接在崖壁上绘塑,为我们提出了与众多石窟不同的研究素材和典型例证。

  佛教早期多属达摩禅宗一派,主张“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即通常所说的“修禅”。修禅需要不受外界干扰、风景优美的清静处所,水帘洞自然成了佛家首选的地方。至于水帘洞的创造者们为什么选在天然崖面上绘塑?有同志认为“更省时省力”。其实不然,敦煌<李义碑>记说,乐(音yue)傅在莫高窟开龛造窟,是因为“……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才“遂架空凿岩”。<古清凉传>载,北魏孝文帝建大佛光寺,是那里“尊仪肃穆,林泉青茂”,“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P·2605《敦煌郡羌戎不杂德政序》是后唐写卷。叙及莫高窟创修事时也说:“秦僧有缘,唱导于精微(‘微’字原误作‘徵’)之内”,旁有小字原注有云?“岳遵禅师,起创仙岩”。也就是说,佛家有机缘遇到不同凡响的“仙岩”和种种灵异现象,才开龛绘佛塑像。水帘洞起创是否也是这样?无从可考,最早的拉梢寺“大周明皇帝三年”的石刻铭文也未曾详记。但不可否认的是,水帘洞周边的丹霞地貌风光:一线天、试斧山、莲花山、象鼻山、笔尖峰、单乳峰、圣贤壁和我们新发现的巨龟、卧虎人体器官等鬼斧神工般的奇山怪石,使我们今人也为之惊叹。笔者曾晨起登临水帘洞北山顶,眼前峰巅酷似巨龟,盘腿而坐,举目远眺,如乘神龟前行,云雾缭绕,心旷神怡,颇有飘飘欲仙之感。试想,如果我是佛家弟子,眼前景象,能不联想否?有了如此的感受和联想,崇拜自然之心油然而生,“仙岩”就在眼前。神情飘忽之时,人佛之间的精神默契与沟通使天人舍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如何设计拜佛修禅之所?有悟性的佛家弟子和高明的艺术家,难道会找不到与自然的和谐设计方案吗?

  在水帘洞六角亭仔细观察拉梢寺山体,半隐在笔尖峰后,如含苞初放的莲花花苞,瓣纹清晰,生动逼真。高43米的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就在莲花花苞正中下方的苞体之上。使其与环境显得和谐自然并富有意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一直看作是佛理的象征物,《观无量寿经》有“七宝莲花"之说,莲花是往生灵魂的化身。从古至今的佛教寺庙里无处不在。拉梢寺如此巧妙的构思设计,绝非偶然为之。因此,我们认为,水帘洞摩崖壁画和摩崖雕塑之所以开小龛不开窟,直接在崖面绘塑,除“石质”原因外,就是因为对自然山形的崇拜与敬仰。正因为如此,水帘洞才给我们留下了与国内众多石窟不同的摩崖壁画和摩崖雕塑,创造性的增加了一种别样的制作形式,使得佛教艺术不仅仅限于石窟寺内,而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元纷呈。这正是古代匠师们非凡与伟大之所在,也正是水帘洞不同与国内众多石窟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和特色。

  把一个并没有人工开凿石窟的水帘洞称作“水帘洞石窟”或者“水帘洞石窟群”,就会有意无意的隐蔽了上述特点,而成为一个“个头”很小的,甚至很不起眼的小石窟。

  水帘洞的首次发现,如果说为了水帘洞的古代遗迹跻身于已发现的石窟群,纳入整体佛教艺术的研究行列,而称作水帘洞“石窟”带有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使我们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现在继续如此称谓,就难免有以讹传讹的嫌疑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领域需要更加准确和细化。水帘洞几十年的不科学称谓,应该予以纠正了。

  我们还注意到:如果将水帘洞称作“水帘洞石窟”或者“水帘洞石窟群”,就会在阐述上形成混乱,譬如:有文称“水帘洞石窟群开凿的最大特点是利用自然崖壁或洞穴……。”既然利用的是自然崖壁或洞穴,为什么还要“开凿”呢?

  还有:既然是“石窟”或“石窟群”,为什么在行文述说时,只能讲几“号”几“龛”,而不像其它石窟一样讲几“窟”呢。如此例证不胜枚举。

  水帘洞到底如何称谓更加妥当、科学?还需大家共同探讨。我们孤陋寡闻,难免谬误,真可谓“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不妥之处,就此请教于大家。(师凤轩)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