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三国文化
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明郑国仕诗碑考述

时间:2011-09-09 08:01:55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有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诗碑一通,高135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石质为灰褐色花岗岩。半圆形碑首阴刻双凤对舞云纹,碑周围刻香草连续图纹,整幅构图形象鲜

       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有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诗碑一通,高135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石质为灰褐色花岗岩。半圆形碑首阴刻双凤对舞云纹,碑周围刻香草连续图纹,整幅构图形象鲜明生动,线条简洁流畅,无题额文字。碑文为正楷(瘦金体),每字大3. 5厘米,共16行,最多的一行为19字,最少的一行为5字,其余行为17字。首行题目下刻年、月、日小字22个,全部碑文共计238字。碑文中除“斜”字被人故意磨损外,其余字迹都清晰可见。撰书者为明万历初年浙江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巩昌知府、天雄郑国仕,立碑者为明万历七年礼县知县李瑁(生平事迹不详),无刊字人姓名。此碑原立于祁山武侯祠碑廊,清同治三年(1863年),武侯祠焚于兵火,碑廊被毁,碑立于露天之下。清光绪初年(元年至七年)重建祠庙时,此碑被镶嵌在阁楼式山门的内墙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因诗碑不易取出,故免于浩劫,保存至今。1980年,礼县文化馆文物专干吕自俭于此捶拓,将诗文编入1990年铅字油印本《礼县碑文录》中。1997年,祁山武侯祠重建山门(此次改建为牌坊门),万历诗碑移立于山门外左侧古柏下,供人观瞻。诗碑在露天下被风吹日晒雨淋,仍未妥善保管。现将诗碑全文校点抄录如下:

《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

时万历已卯菊月二十三日也

  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祭祀几千秋。数家瓦舍连残垒,一派清流绕旧洲。

  官道犹存流马迹,佳城犹似卧龙游。老天何事不延汉,五丈塬头星夜流。

  秋杪驱车经故祠,仰瞻遗像备凄其。一心惟异心炎祚,六出那停吞魏师。

  野岫啼鹃悲壮志,客途游子以螭碑。行间忽忆三分事,洒泪英雄值运移。

  扇羽巾纶风度殊,胸中兵甲迈孙吴。三分定伯明天道,二表出师为主孤。

  星殒当年难负憾,忠留千载有全模。祁山凛凛存生气,抱德何如祀蜀都。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知巩昌府、前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天雄郑国仕题。礼县知县李瑁立石。

  一、郑国仕考略

  郑国仕,史无记载,生平事迹不详,诗碑末书“天雄郑国仕题。”天雄,古地名,五代十国前蜀统辖秦州时,名天雄,长官为天雄节度使,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县北。由此可知郑国仕为天水人,或者祖籍在天水。大约在明穆宗隆庆年间,郑国仕参加北京会试,中二甲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深造三年后,合格出仕,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万历初年升任巩昌知府,诰封中顺大夫,为正四品文官。以上分析仅从碑末题款推断。另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手抄本《西和县志》载有“赐进士第、中顺大夫、知巩昌府、前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撰《武侯碑记》、《吊陈公忠节》诗二首,《吊贾推节》诗一首。1993年《礼县胜览》第二期上载有郑国仕《谒祁山武侯祠》五言律诗一首,注明是从《西和县志》转载的,附记于此,以供参考:“祁山千古秀,蜀相祠嵯峨。江雾漫何隐,隐风逐电过。三分余故垒,八阵志干戈。天意不兴汉,出师将奈何?”

  《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是郑国仕于万历七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瞻仰祁山武侯祠时所作的三首七言律诗。诗文热情歌颂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对大业未成的极度惋惜,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忠心敬仰、无限崇拜的思想感情。这三首七律,语言精炼,音韵协调,情景交融,富有哲理,读后使人回味无穷。“老天何事不延汉,五丈塬头星夜流。”“三分定伯明天道,二表出师为主孤。”“祁山凛凛存生气,报德如何祀蜀都。”等诗句写得自然生动,如行云流水,极富艺术性,祁山成了诸葛亮的化身,更能引起读者对祁山的兴趣。诗言志,第二首诗中“野岫啼鹃悲壮志,客途游子叹螭碑。行间忽忆三分事,洒泪英雄值运移。”也流露出作者在官场上失意苦闷的心情。阅览祁山诗碑,可以看出郑国仕不仅是有政治抱负的地方官员,而且是诗人和书法家,是明代翰林中的佼佼者,是一位值得研究和纪念的历史人物。

  二、祁山与祁山堡

  祁山属岷山支脉,因原始人在峰顶焚火祭祀天地,故名祁山,主脉位于礼县东北,南临西汉水,北至尖山寺,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关镇郑家磨。尖山位于礼县固城乡与天水市秦城区杨家寺乡交界处,海拔3000多米,为祁山主峰,山高岩险,松柏荫翳,峰顶建有通天观(俗称尖山寺),内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诸神。祁山五条支脉皆由此发出。古人称祁山为“九州名阻,天下奇峻。”上世纪80年代北京出版的名胜词典就把祁山列入国内旅游名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篇云:“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云: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开山图》所言祁山,具体指的是祁山主峰——尖山,而非今祁山堡。汉阳,古地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汉阳郡,原名天水郡,汉武帝元狩三年置,王莽时改镇戎郡。东汉明帝时改名汉阳郡,汉阳郡治在冀(今甘谷县渭水峪,另一说在天水新阳镇)。尖山寺距古汉阳约100多公里,方位正好在其西南。天朗气清之日,登上尖山峰顶,举目四望,一览众山小,天水、礼县、甘谷、西和诸县辖地尽收眼底。尖山西南刘集寨梁为古代通往东西南北的大道,战争时期尤为重要。至于祁山堡,乃祁山之余脉。《水经注》云:“城南三里有亮故垒”。“故垒”,就是今天祁山堡。清乾隆版《秦州新志?礼县山水》篇云:“祁山堡,东四十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陡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诸葛武侯驻师之所,上有武侯庙,春秋祭焉。又东十余里曰盐关,盐关外曰木门堡,即当时射张郃处。”此段记述最为简明扼要,切合实际。但1996年兰州大学出版的《陇南风物志》对祁山的解释却与此正好相反。《陇南风物志?祁山堡武侯祠》篇云:“祁山堡并非祁山,而是祁山(今称祁家大山,在西和县长道镇南侧)北侧的一座小丘堡。《西和县志》载:“西和县四十里屏风峡,左右两山皆号祁山。《水经注》亦称为祁山,庙内有郭恩祁山神庙碑,亦以屏风峡为祁山。”此段文字以西汉水南西和县长道屏风峡两侧为祁山是值得商榷的,以屏风峡两侧为祁山的文献依据是《西和县志》的记载,《西和县志》又言以《水经注》记载为根据,但《水经注》中明确写道:“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而长道屏风峡及祁家大山却在西汉水南,这个方位上的矛盾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长道屏风峡和祁山遥遥相对,仅一水之隔,俗称南祁山。但正本溯源,真正的祁山则为西汉水北面的祁山山脉。以屏风峡两侧为祁山之源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西和县志》云:“庙内有宋郭恩神庙碑……。”关于“郭恩”,笔者认为记载有误,“郭恩”应为郭思。郭思,河南温县人,北宋杰出山水画家郭熙之子,元丰三年进士,工杂画,根据其父生平言论,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把中国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被后世山水画家奉为圭臬。郭思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任秦州知州,后升为龙图阁学士、秦凤路经略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文化事业上也成绩显著,为当时著名的地方官员。1988年,红河水库下游草坝出土的《秦州南山妙胜院勅额古迹》石碑,即由郭思撰文,碑文记叙了妙胜院从唐贞观二十一年至宋宣和三年皇帝勅封妙胜院的事迹,是研究天水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祁山宋碑,何时损失,尚无人知,《西和县志》提供的此一线索,属难能可贵。

  三、瘦金书考略

  郑国仕《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诗碑书体为瘦金楷书。一般认为瘦金楷书始于宋徽宗赵佶,但溯其源,瘦金书始于盛唐。

  瘦金书早名“瘦劲书”,出现在唐高宗末年到武则天时期。瘦金书发展到宋代已达到高峰,这主要因宋徽宗专写瘦金体而著名。宋徽宗从青年时代就专写“瘦劲书”,书宗薛稷,渗入黄山谷笔意,其书笔划纤细优美,体势劲逸,已形成鲜明的独特风格。登基后,常书瘦金体《千字文》赐给大臣。

  宋代以后,瘦金书虽然流传于世,但已江河日下,气息奄奄,如断崖弱藤,颇有难续之势,除个别工笔画家用瘦金书题款外,元明清三代也未有瘦金书名家高手出现。1983年,天水市玉泉观玉皇殿鼓楼旁出土的元代龙头四方碑,篆书题额为《大元崇道总书之碑》。方碑正面刻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勅封道教五君七真的圣旨一道,全文用瘦金体书写,为元瘦金书之冠。这说明瘦金书体在元代实用价值依然很高,受到朝野的重视。郑国仕所书《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诗碑填补了明代无瘦金书的空白。郑国仕之书,直接取法宋徽宗而较多参用黄山谷笔意,笔划比徽宗丰厚,更显得遒劲挺拔,神彩洋溢,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诗碑书法,用笔直如矢,劲如铁,如长枪大戟,在字形结构上取法黄山谷纵伸横逸的体貌,粗犷骠悍,气势凌厉,书中有草字出现,更为生动活泼,显示出郑国仕独有的书法艺术个性。《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诗碑是一篇瘦金体书法佳作,郑国仕不愧为宋元以后的一位瘦金体书法名家。

  四、祁山古碑现状

  礼县祁山武侯祠为全国六大武侯祠之一,因诸葛亮六出祁山故事而闻名国内外。自宋以来,祁山武侯祠院内古碑林立,蔚为大观,尤以明清诗碑为多。诗作体裁多样,脍炙人口;书法精美,诸体俱全。历代虽经战乱兴废,但碑石损坏不多。文革时期,大破四旧,祁山武侯祠毁坏惨重,大部分古碑被砸,填入山下水渠中,木匾、对联一焚而光,其它文物亦散失殆尽。1980年前后,祁山武侯祠重新整修护理,但山上古碑已成凤毛麟角,祠内仅存明、清诗碑二块。一为明万历七年巩昌知府郑国仕所书七律三首,一为清光绪戊戍年礼县知县湘乡王兆鼎书门生王化南所作七律二首(行书)。1985年山下田野里发现一块清顺治癸酉正月元日,巡按陕西、甘肃监察御史何子都所书的《重修祁山武侯庙并祀田记》是祁山现存的唯一的一块记事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康熙十六年手抄本《礼县县志》上录有此碑全文。其它散失在各处的碑石虽有所闻,但均未见到实物。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