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文化 > 其他文化
秦汉地图的应用与传承【卢良志】

时间:2017-11-23 10:46:30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 卢良志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来巩固政权的统一。这些措施客观上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王朝灭亡后,继之是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刘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来巩固政权的统一。这些措施客观上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王朝灭亡后,继之是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是东西两汉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秦汉时期的发明和创造对地图制作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使地图脱离了迷信色彩,跨入了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阶段。】

  地图,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广泛应用,在内容的选取和表示方法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采取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来巩固政权的统一。这些措施客观上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王朝灭亡后,继之是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是东西两汉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长度计量上延伸了殷商时期的分、寸、尺等十进制;天地关系上在总结前人盖天说、浑天说基础上,提出了宣夜说,数学中的勾股定理等到广泛应用,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不仅总结了分数四则运算和负数运算, 而且利用“割圆术”,把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四位数;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也在这个时期问世。这些发明和创造对地图制作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使地图脱离了迷信色彩,跨入了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阶段。特别是军事地图更为突出,在制作方法上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地图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秦地图及其应用

  秦始皇对地图的重视

  秦始皇先后用了十年时间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秦始皇战胜六国,取得天下一统,固然原因很多, 但与他重视测量与地图是分不开的。前面叙述过由于秦始皇对地图的偏爱,差点被燕国荆轲刺杀身亡。在统一国家的征战中,每战胜一国就要收集其地图,“秦每破诸侯,写放其故室,作之于咸阳北阪上”。绘制于咸阳北山坡上的图是行政区域图还是军事地图,因图已不存,不得而知,但有的专家认为这种图是宫室建筑图。

  征战需要利用地图运筹帷幄,兴修水利、广修驰道、建筑万里长城同样需要地图去规划施工。公元221年秦始皇派史禄主持开凿灵渠,渠长33公里,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湘江和漓江同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梯级运河,设计施工极为科学合理, 说明当时的勘查、测量水平已经相当精细。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大军30万击败匈奴后,把燕、赵、秦所筑的长城联结起来,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没有勘测、地图的规划绝对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已经测绘了大量的不同用途的地图,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存地图典籍,秦始皇在朝廷中设置“中丞”官员负责国家地图的管理,而且在宫廷专门修建了蓝台石室收藏地图。也正因为秦王朝有专门收藏地图的图库, 当汉高祖率兵入咸阳推翻秦王朝,汉将军“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独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里讲的“图书”就是地图和书籍。这些律令地图在后来汉王朝建立与巩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楚汉相争中,与“沛公(刘邦)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有关。

  秦始皇陵墓地宫中地形模型图

  在秦以前关于地形模型图的记载目前还没有发现,秦代是否有地形模型图的制作也没有论及,不过在作者所著的《中国地图学史》一书中,对《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墓地宫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 认为是地形模型图。因为模型图地物要素高低起伏,而画在木板、帛上古地图则是在平面上。秦始皇陵墓地宫中以“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渎”的本意是水沟、水渠,郦道元讲的“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势”在这里可以解读为“情况”或“起伏之态”。既然有百川五岳九州,有江河大海,而且水银还要流动,只能是有高山才能有川,有低洼之地才能使水银聚集像大海,有槽状江河沟渠才能使水银在机械装置的作用下流动循环。所以,秦始皇陵墓地宫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理应是地形模型图。

  那么,秦始皇墓地宫中到底有没有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从考古学者多次采样分析,在秦始皇陵墓封土土壤样品中发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而且汞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则性, 说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墓的记载是有依据的。 2007年 8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科技部“863”计划项目《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证实地宫中水银是存在的。

  秦始皇为什么在墓葬中搞那么大规模的地形模型图?从他在墓葬的东侧制作数千具兵马俑武士看,是显示他东征统一中国时强大的军队阵势。那么,地形模型图上有四渎、有五岳、有大海,说明是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版图,在墓中制作秦王朝版图是显示征服者的胜利成果。

  我国现存最早实物秦地图

1.JPG

  秦始皇对地图是非常重视的,他不仅勘测地图,收六国地图,设地图管理官员,连陵墓中也有模型地图, 但这些地图都没有办法证实。有幸的是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掘战国秦墓时出土了7幅木板地图,墓葬的年代在秦王赢政八年(公元前239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实物地图。

  天水放马滩秦墓地图共7幅,分别绘在四块松木板上,其中三块双面绘图,一块单面绘图。用来绘制地图的木板,长约 26.5~ 26.8厘米,宽约15~18厘米,厚约1厘米。由于放马滩地下水丰富,这些木板地图遭水浸泡2000余年,出土时沉没在泥浆中。出土后,经文物考古部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历时两年才使木板完全脱水,图上线划、字迹清晰,使得这一极有价值的地图珍品得以保存。

  天水放马滩秦墓地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及经济图三类,图的比例是1∶300000。政区图描绘的是战国晚期秦国所属的邽县所辖地区;地形图和经济图比较清楚地描制出了邽县四周的山脉河流和各地的经济特点。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木板图中有“邽丘”、“略”、“可”等地名,史书有记载的仅“邽丘”一地。秦武公始设邽县,秦统一后改邽县为上邽,属陇西郡。由此可知,木板地图系战国末期秦国属县——邽县地图。

  天水放马滩地图的绘制特点。一是图例统一。如用大小方框表示居民点及其等级;细而直的线表示道路, 用并列半圆形图案表示道路所通过的山峰或桥梁;用粗细不等而又弯曲的线表示河流水道;用圆点、三角、半月形图案表示关隘;用亭形图案表示建筑等。这些图例一直沿用到后代, 长沙马王堆地图在居民点与政府驻地、道路、水道河流、山脉等方面和天水放马滩地图表示法大致相同。二是重视水系绘制。河流在当时不仅给农业带来灌溉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河流在当时是阻碍交通的主要因素,在军事上的意义非常重要。三是分水岭标示独特。分水岭用一系列闭合山形曲线标示,而不是孤立的山峰,这是放马滩地图的一大特色。四是放马滩地图集地形、森林资源为一体,则为马王堆地图所未见。五是图的方位为上北下南,与现今地图方位标示一致。

2.JPG

  天水放马滩地图的出土,是我国继西汉马王堆地图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历史地位与科学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先秦时期地图的实证。证明了在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以前各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图绘制;证实了燕国荆轲携地图见秦王“图穷匕首见”的典故是可信的,进而推测出史书记载有关秦国的地图绘制、管理、图库都是可信的。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为古老的实用地图, 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史、地图学史增添了新的篇章,填补了先秦战国时代实物地图的空白。二是地图内容丰富、精确度较高。放马滩地图中水系、居民点、道路、地貌以及关隘、庙宇等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不但大都为马王堆地图所继承,而且也成为后世地图之典范,基本符合现代制图思想,极其可贵,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图方法。在制图艺术方面,接合图的应用是其一大创造;而闭合山形曲线的试制成功,更是一大发明,它已具投影概念的意义,近似等高线的性质,相当先进。三是在地图绘制质底上采用木板,这在中国地图史上也是首次发现。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质底有青铜、帛、青石、纸, 现又发现木板地图,使得中国绘制地图的质底更加丰富多彩。

  汉代舆地图及其应用

  秦至二世而亡。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而拥有天下。“汉兴,因秦制。”即汉朝刚兴起时,延续了秦代的管理体制,分天下三十六郡。由于汉武帝推行军事扩张政策,疆域扩大,北过北海(今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东到朝鲜北部、西到新疆及藏北地区,故对郡、县、道、国在汉代有多次的增设。增设诸侯国、郡、县都要对边界进行勘测划定,并在地图上标明,因此客观上促进了地图在汉代的发展。

  地图,在中国的史籍中称之为“图”或“舆地图”,在汉代更多的称地图为“舆地图”。“舆”的本意是载人载物,即承载的意思。“舆地图”就是在某一质底(帛、木板、纸等)上画地物要素、记载田赋、户口等内容。舆地图在汉代朝廷中由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大夫是沿袭秦官制,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汉代关于“舆地图”的记载很多。《史记·三王世家》曾记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御史奏舆地图的事,“ ‘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制 曰‘可’。四月丙申,奏未央宫”。《汉书·武帝纪》注:“臣瓒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汉书·江都易王传》记载:“具天下之舆地及军陈图”。《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

  汉代关于“舆地图”记载如此之多,制作这些“舆地图”有何用呢?

  一是用于分封郡、县、诸侯国。如前面提到的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御史奏舆地图的事,为什么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太常臣充言卜昧死给汉武帝奏“舆地图”,就是“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即要汉武帝按图给闳、旦、胥三位皇子封诸侯王,立国名。汉武帝随封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按照西汉大司马霍去病“古者裂地之国,并建诸侯以承天子”的奏章,“帝按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

  二是用于作战部署。用于军事部署的地图必须真实准确,一般要到实地勘测。赵充国是西汉时的大将军, 70多岁时西域羌族反乱,为了平乱稳定西域,汉武帝让御史大夫丙吉问赵充国,如今朝廷谁可以西征平虏?赵充国说没有人能超过老臣了。汉武帝问赵充国“将军度羌虏如何,当用几人?”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也就是说百闻不如一见,战争很难在远方估计,我希望尽快赶至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地区),把勘测的地形图和作战方案奏上。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多次派部队深入西部边陲勘测地形,绘制地图。《汉书·李陵传》记载,汉武帝曾派李广带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里,过居延视地形”。“居延”,古边塞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西汉时置县, 属张掖都尉治所。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又派李广之孙李陵带步兵五千人配合贰师将军出征匈奴,李陵从居延出发,北行三十日,到今外蒙古浚稷山安营扎寨,“具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也就是说李陵把所经过地域的山川地形、所见所闻让部下陈步乐绘制成地图。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今浙江)攻打南越(今广东),南越遵守汉天子的约章,不与出兵还击,将迫在眉睫的军情上奏王朝。淮南王向汉武帝上书谏诛闽越,同时也叙述了闽越的地理特点是多山多水,行军困难等不利因素,“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闽独数百千里,险阻丛林,不能尽者,视之若易,行之甚难。”这也说明在研究战事时都临图查看地图,掌握战区地理形势。到了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月, 淮南王刘安企图武装反叛汉中央,常与幕僚吴左日夜密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汉光武帝二年(公元前26年),刘秀用武力建立了他的新政权,当他攻下北方广阿城时,广武帝站在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即汉代大将军邓禹, 刘秀指着可能是画在帛上的舆地图对邓禹说:“天下郡国都画在这幅图中,我们现在攻占的不过是其中的小部分,你以前为什么会认为把全国所有郡国打下来并不太难呢?”邓禹答到:“方今海内殽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汉代舆地图除了用于分封外,更多的是用于军事的谋划和战事部署。但这些史料只是给了我们汉代已经广泛使用地图的信息,但不能给我们具体地图的内容、表示方法等信息,可喜的是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三幅帛地图,为我们提供了汉代的实物地图,使我们通过它可以了解汉代地图的地物符号设计、测绘精度、绘制工艺水平、地图的用途等信息,进而了解汉代地图的发展水平。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