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稽之谈。河南大学教授汪聚贵对此作了精辟分析,现略述如下:
首先,从“三代”疆域的范围看,夏代的活动范围极为有限,是以陕西、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处为中心,特别是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和河南西部的伊洛河流域。所谓“禹贡九州”,实际上主要是以今天河南西部伊、洛、汝、颖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一带,即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夏禹在会稽召集众诸侯,这个会稽是今天的伊川。所以,就是有那个“防风”部落,也是在中原地区,决不会在江南的湖州一带。其次,从姓氏起源的时间看,姓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在周代以前固定下来,或留下来的古姓氏很少,包括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总共也不超过30个。所以,考察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是在周代。第三,从汉姓起源的总体看,中华汉族的姓氏一般都起源于中原,然后由中原扩散到江南(包括四川),而江南的百越人大都被融进了在中原形成的姓氏之中。很少能说出在南方土著居民中产生的姓氏。
那么,为什么许多重要的的关于姓氏的书籍都说汪芒氏是汪姓最早的祖先呢?我认为:
1、此说来源于《国语》的《鲁语》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日:‘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在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书注解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封、禹二山,根据《方舆纪要》考证,位于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一些姓氏书籍据此认为汪姓源于“汪芒氏”之后。试想,虞、夏、商的“汪芒”国,到周改名为“长狄”,到孔子时叫“大人”,怎么他们的国人在亡国后又姓汪呢?况且防风氏的传说本身就毫无根据,孔子说他死后“骨节专车”你信么?既然汪芒国国民是“大人”,怎么我们现代汪姓人并不比别姓人长呢?
2、姬姓汪氏(鲁成公次子之后)公孙挺次子名汪芒,世人误将此汪芒讹为古“汪罔(芒)氏”。
《姓篆》、《通志氏族略》等重要姓氏典籍皆指出:“汪,汪芒氏之后。”此说实为误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