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题款和印章
题款
一幅画创作完成以后,就要题字和捺印章。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史来看,款字、印章出现在画面上的时间很早。
作者在纸绢画幅上题款字,可上推到唐代。根据记载,自唐宋以来,画家在画面上题字已成传统。但
由于唐宋古画多不题款,纵有题款也是将题识隐于画面的某个角落或石隙树根处,且多小楷,又由于年代久远,画面剥落变色,故要区分这些画幅有无题记或找出题记,就成为非常费力的事情。自苏轼、文同等人出,开始了在画面上长题,后来又兴起了倩人题识或多人攒题诗词散文的风气。
宋元以来,在画幅上题记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兼擅书法词翰的缘故。画上题款每多长篇淋漓,与画笔争辉。自此以后,在画面上题写诗、词、歌、赋、散句、散文,便成了画家的惯例。
由于在画面上题长跋、排律每侵画局,在画家创作时,就要预先想到题字的地位,从此款字题跋便成了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在作画之先就要预先想到题字的款式、地位,要顾及书、画在画面构图上的统一,也就是说,要把款识处理在画面的整个结构中,根据构图的开合、疏密、虚实、顾盼关系,将字和画作全面统一安排。题字过长或过短,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当;书法的楷、行、篆、隶,也要根据画面的需要,斟酌选用。若题字位置适当,诗词内容贴切,书体选用合宜,那么画就增色;反之,若选地不当,诗跋见杂,字体恶劣,行距失次,就会影响作品效果。总之,题款识、诗词、跋语和画面关系密切,作者对款字的意义和款式的规律,不可不细心研讨,予以适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