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人文 > 乡音乡情
【宋桂文】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怀念父亲

时间:2023-04-12 10:10:59  来源:宋桂文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怀念父亲宋桂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


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

——怀念父亲

♦宋桂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粮食问题历来是忆万农民的头等大事,也是国之大事,事关国家安全。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来,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耕地撂荒等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毋庸置疑,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清明刚过,万物扶苏,柳绿花红,时值北方春耕播种时节,我不禁心中怀念终生“以粮为纲”,辛勤务农的父亲和他口头传诵给儿女的那句话——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这是父亲在灾荒之年、青黄不接、交夜无粮、饥饿难耐时的真实感受;是父辈们在田间地头倾尽终生心力践行和验证并传授给子孙后代的诤言;是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播撒耕耘、收割打辗时的心得;是人类农耕文明时代最底层农民啼血的悲鸣和警醒自励的慨叹!

  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这句饱含泥土气息的农谚,仔细品读,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从刀耕火种到畜力耕作,先民们一直未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春撒一把籽,全凭天作主”“田黄一时,虎口夺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农村大多数人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缺吃少穿,生活艰难。民国初期,内忧外患交加,天灾人祸不断。军阀割据、外敌侵扰、政治腐败、政府无能、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史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西北地区遭遇旱、蝗、风、雪、雹、水、震、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国爆发三百年不遇的大荒馑,直至1930年,西北大地饿殍遍野,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死总计1300多万人。至今流传着一首当年的民谣:“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父亲生逢乱世(1925年,即民国十四年),命运多舛。因祖父三岁丧父,中年丧妻,势孤力单,致家道中落,所幸全家还剩十几亩川水地。父亲十岁丧母,是家里的独丁(有5位姐姐,弟弟3岁夭折),从小家境贫寒。他自幼不幸遭遇了民国十八年那段四野荒凉、寸草不生、家无颗米、饥肠辘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异常艰难的岁月,对粮食和生存的认知可谓刻骨铭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十二岁时就干起了耕种耙磨、撒种施肥、收割打辗等全部农活,与祖父苦心经营自家山川水全部田产,分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当时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糜、谷等粮食作物和大蔴、烟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他不仅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且能勤俭持家、善于谋划,十五岁时已经能够独立操持农事和家务,基本扭转了家中的贫困局面。父亲一向为人谦虚好学,做事认真细致,虽幼时未能上学读书,但却参加过农民识字班,能认一些常用字。他不仅善于学习观察,喜欢深钻细研,通过口授心传和刻苦实践,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许多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能够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通晓一般作物生长习性和许多农谚含义,可根据气候特征,准确判断物候,推断本地农作物播种、生长及收获情况,是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方面的高手。解放后,他一直是地方贫协代表和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当过互助组组长和生产队长,常年风雨无阻、不辞辛劳,为集体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废寝忘食,热忱奉献。

  父亲对新中国和毛主席心怀感恩,无比热爱,始终安分守己、抱本守业,以苦为荣,时常热切关注着国家政策和地方的发展变化,闲暇时特别喜欢让我给他读报。他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政策高度认同,时刻忠诚尽责,为集体经济发展分忧。他常说:农不违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家中,田黄一时、虎口夺食,家有千担粮,饥年心不慌!他经历过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洗礼,让他又一次切身体验了饥荒之苦和粮食对人生存的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他又回到了自己说了算的时代,仍然坚持“以粮为纲”不动摇,悉心安排自家生产经营,精耕细作每一寸责任田。同时不忘帮乡亲们引进繁育良种,传授科学种植经验。直到2004年4月病逝,父亲始终坚守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理念,让家中粮仓丰满,生活幸福安康。

(宋桂文书法)

  习近平强调,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无论何时都要节约粮食,严禁浪费,储粮保供,以防饥荒。“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旨在时刻提醒人们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米粒虽小,最见礼义廉耻。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映照着它的人文修养和心灵状态,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惜粮食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好修养,浪费则是一种傲慢无礼,也是一种浅薄。今天,我们强调珍惜粮食,就是要倡导人们尊重农民及其劳动成果。每当我们端起饭碗吃饭时,心存一丝对为我们提供饭菜或食物的劳动者的尊重,进而对每一粒粮食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校园就不会把牛奶当水洒、把馒头和鸡蛋当足球踢,不会随便倾倒饭菜、浪费食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会逐步杜绝餐桌上的铺张,树立起文明用餐、关爱困难弱势群体的良好风尚。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再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景象。

  今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打牛千鞭不见粟米一颗!饱含着父亲对农业的挚爱和黄土地的深情,是以先辈们遭遇自然灾害时的困苦和无奈,告诫人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保护好基本农田和赖以生存的口粮田,饭碗要装满中国粮。这也是多少年来,勤劳朴实的父亲时常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与天抗争、辛勤耕耘,苦心经营、向地要粮的心愿所在。

(宋桂文书法)

  斯人已去,精神尚在!父亲终生所图,唯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温饱富足,国泰民安。我们今天怀念父亲,并谨以此为像父亲一样长期坚守和奉献在农业一线的农民兄弟们表示由衷敬意!同时,更要为粮食增产投入巨大心血的,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只有尊重农业和科技、尊重重农民和粮食、尊重劳动和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充满希望,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昌盛、稳如磐石,永远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2023年4月8日 于天水



  作者简介:宋桂文,字君山,号长乐、慧明轩主人,别号龙城墨客。甘肃天水市人,大学文化程度,现供职于天水市政协。自幼受乡风熏陶,喜诗文、爱书法,曾临习秦汉篆、隶及魏晋楷、行诸法帖,承著名书法家康务学、申万胜、张改琴、翟万益、林涛等先生训导,获真得妙。书法以隶、楷、行书见长,善榜书。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省、市书画展,获第三届“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书红歌画红歌全国书画作品邀请展新锐金奖、第六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画·画家乡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甘肃省首届电视书法大奖赛入围奖、甘肃省政协系统书画展优秀奖等殊荣,入编多种大型辞书。 诗作虽尚唐风宋韵,但一向涉猎浮浅、律韵不精、极少佳作;新体自由诗作偶有得意之处,但仍不见经传。 现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高级书画鉴定评估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宁远书画院顾问,天水市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天水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