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人文 > 历史人物
天水名人

时间:2010-12-30 01:07:56  来源:  作者:来自网络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初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一、名祖名帝
     轩辕.嫘祖:历史上称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崛起于成纪,与妻嫘祖一起成为继伏羲神农之后的氏族集团领袖。从轩辕开始,华夏氏族逐渐归顺结盟统一,开创了战事征伐、疆域开拓、经济农桑的新时代。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好畜牧而应周孝王征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 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无马不成行,无马不成军,驭马和军马在经济、交通、国防上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为附庸(国),准许在秦地(即秦亭,今张川县后川河谷)建邑,号称嬴秦。秦由此正式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开始了秦族走向强盛的历史。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陕西凤翔县境),称霸西域戎国,从此,秦的名称随戎族(后称匈奴)流动向异域传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对中国的称呼,古波斯文中“赛尼”、《圣经》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译。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特、李雄:(?--公元303年)巴氏族,原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线渠县),后迁居略阳(今秦安县东南)。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饥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率众二万余人,与晋军作战,先后南攻广汉、成都。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国,年号建初。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父位攻克成都,称成都王。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苻洪、苻坚:(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东晋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不久,自称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权。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苌、姚兴(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李 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得河西六郡,自称凉公建都敦煌,称西凉国,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重教育才,屯田边关的建树,为后代所颂扬。

  李渊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之后代,隋朝时任谯州、陇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隋末起义,兵出太原,直指关中,以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称皇帝,号唐高祖,国号唐朝。李渊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强大繁荣盛唐的缔造者,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其史迹足以彪炳史册。

  李世民,李渊之子,公元626年继皇帝位,称唐太宗,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时,人民生活逐渐稳定富足,国力日趋强大,唐朝疆域时东至于海,西达西域焉耋,南抵至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东方帝国。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杰出的一位,是少数几个堪称大帝者之一。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出生于陕西武功。大约是李渊希望他长大后能济世安民吧,所以取名“世民”。他自幼能文能武,诗书弓马无不擅长,且决事果断,不拘小节。,16岁时,隋场帝被突厥围困雁门,李世民给前去救援的将军献计:白天多张大旗,夜里多击锣鼓,以为疑兵,突厥必退。突厥果然以为“王师大至”,急引军退去,雁门之围遂解。

  李世民不仅英武有大志,而且屈节下士,善于纳谏。当时隋朝政纲不振,致百姓离乱,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预见到隋朝必亡,于是就输财养土,广交豪杰,后来这些英雄豪杰在辅佐李世民的征战中“莫不愿效死力”,为唐王朝的建立贡献出了文稻武略。

617年,在李世民的一再督促下,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称帝,以李世民功大,封为秦王。此后他西征薛仁呆,平定陇右;东伐刘武周,驱之北逃;南击王世充和窦建德,将他们俘虏,基本统一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反击并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使国家大事渐渐为他专断。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始。

  从627年到649年,二十几年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倡科举’,兴学校,颁《唐律》,厘定官制;寓兵于农,以农为本,关心民众疾苦,使得唐王朝很快走出了战争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生活稳定富足,国家日趋强大。“三代以来,中国之盛未尝有也”。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迎来了史称“贞观之治”的一个黄金岁月。

  与此同时,他派柴绍平夏州,命李靖灭突厥、破吐谷浑,遣侯君集击高昌、败吐善、降薛延陀、取龟兹;他还亲征高丽。很快,唐王朝的统治便东至于海,西达焉老()南抵今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

  武力攻取的同时,他还运用和亲政策,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关系。他还开放国门,通过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和日本,中国和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崩,溢为“文唐帝”,庙号“太宗”。

  现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广、李白并称成纪三李,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二、名相名将(史称“关西(陇右)出将,关东出相(关中)”,实际上天水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民国,有名的将相就出了60多位。

  由余春秋时天水人,戎族。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用谋略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赵衰(?--公元前622年),祖籍天水,其先祖为中 后代嬴造父,因替周缪王平乱有功而受封赵城,改姓赵姓。赵衰曾随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于十九年后,助重耳回国即位,任晋国卿(宰相),帮助晋文公创立了霸业。

  赵盾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宰相)。公元前607年,又拥立晋成公,在晋国执政多年,以直谏著称。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安乐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给天水人权德舆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阀,从此跨人政界。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锷未得其人朝之逞。

  作为有唐之名相,他“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 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

  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

  李训(?--公元835年)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以进士进入京师。曾以上疏收复河湟、清除藩镇、诛灭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诛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公元835年以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诱贪钱横暴的宦官仇士良观看,谋里应外合诛杀。不慎泄露,李训、舒元舆、王涯等良臣被杀。史称“甘露之变”,留下了千古遗恨。

  李广(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祖先李信为秦嬴政大将,曾率兵擒拿燕国太子丹到辽东(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成纪人氏,汉文帝时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历经文、景、武三帝,历任八郡边关太守,历经大小七十余战,以勇著称,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六十四岁时,出征匈奴迷路,因不堪忍受刀笔之吏讯问之耻,而自杀。汉司马迁有《李将军列传》,唐代诗人王昌龄诗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南山(嘛)背后有个水盆盆哟,南山顶上灯笼红。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

  (嘛)松柏一盏灯哟,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1988年,甘谷县人民政府组织重修姜维衣冠冢,冢前立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姜维故里”碑。今墓前所植合欢、松柏已亭亭如盖,时有游人前来凭吊忠魂。

  《姜维本传》陈寿所引邵正的评论符合实际:“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人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客观地说,蜀小国寡民,鼎立只能是暂时的,即使安心守土,也不见得能持久长存。因此,诸葛亮有五次北伐的壮举,姜维主兵之后则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策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陇右地理风俗的优势遮断陇右,以使蜀能长治久安。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业竞未成功,只能说时也、势也。姜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生艰苦努力,但始终没有真正踏上陇原大地,而他对事业献身的英勇精神是不磨灭的。

  陈安(?--公元323年)上圭人(今天水市西南),反抗匈奴刘曜攻占长安建立前赵而起兵,322年拥兵10余万,称凉王。次年与刘曜大军血战,渭水变色。陈安被杀,刘曜惊称壮士,陇右流传《壮士之歌》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李穆(?--公元586年)成纪人,李陵后代,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公元581年,杨坚称隋文帝,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

  平阳公主:唐女将军,李渊之女。公元617年李渊起义之后,平阳公主自户县招建数万人的队伍进行严格训练。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回合。随后,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一起荡平了西北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勋。平阳公主队伍因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张俊(公元1086年--公元1154年)成纪人,16岁时以弓箭手投身行伍,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张俊护送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张俊先后平定江南七地武装割据势力,东征西战。在与金人战争中,先后参与明州(宁波)之战、黄天荡之役(镇江)等打战,使金人不敢窥江而渡,人称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刘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纪人,北宋将领刘仲武之子。公元1140年率王彦旧部八字军(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一万八千人,在开封与金兵三万人激战,打败金兵。金主帅兀术闻讯率十万人驰援,刘琦用计打破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开封)之战。刘琦用兵出奇制胜,有儒将风范,金帝完颜亮南下,历举南宋诸将姓名,部下争相对阵,唯问到刘琦,无人敢答,使金兵闻风丧胆。

  汪惟永(公元1264年--公元1325年)元朝名将,宁远人(今武山县),元朝大将汪良臣之子。少善骑射,精通谋略,公元1308年,升任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在元朝讨平叛乱中屡建战功。

  郭相忠(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清代将领,清水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武进士,在克复新疆战役中足智果断,战无不胜,历任喀什葛尔、秦州、揄林守备。咸丰年间任甘州提督,后于1860年统率甘肃、四川、贵州兵马,靖边云南。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开仓放粮,赈恤边民,四方称颂。咸丰十一年病逝军中,军民悲恸,诏赐振威将军。

  邓宝珊: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收到了一位甘肃干部呈送的—样特殊物品:一种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当时甘肃天水一带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位勇敢的干部就是甘肃人民的“好省长”邓宝珊。他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当时省委领导人的埋怨、担忧和攻击,而他却处之泰然,他说:“我个人的进退荣辱并不是什么大事,群众的吃饭问题要紧。”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民主人士坦荡的胸襟与高风亮节。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市人,16岁在新疆参加同盟会,次年参加著名的伊犁起义,后在陕西参加讨伐袁世凯,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创立靖国军,后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积极聘用共产党员训练干部,邓小平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儿工作过。1932年任新一军军长。1936年西安事变,他支持张学良与杨虎成的八项主张,拥护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正确意见。抗战时他率部驻守榆林,任21军团军团长,与陕甘宁边区保持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他出身行伍,只有两年私塾的学历,但他知识广博。文学素养深厚,虽戎马倥偬却坚持自学。他时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切磋心得,品诗论画,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折服,加之他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所以一直有“儒将”之称。

  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1948年底平律战役时期,高瞻远瞩,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来往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中园人民解放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京这——历史文化都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他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等,他还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他为甘肃人民的幸福和未来,为国家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辛勤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公私分明,不事聚敛,却又急人所难,对故乡天水也多所关心,曾为自己出资刊印天水著名学者的著作,还曾捐资修缮纪将军祠、麦积山石窟栈道等。

  “文革”中,身有疾病的邓宝珊也曾受到过冲击,周总理知道后当即把他接到北京,他去世后,也是周总理为他依据力争,把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三、名臣名士(天水名臣多忠良直谏之士,与刚烈秦风熏染有关。而名士或不致仕,或退隐故里著述立说,或执教育才,堪为陇上风范。)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孙。北魏孝文帝时,李冲为秘书中散,负责宫中文书,后升为秘书令,参与朝政。公元485年,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的改革建议,得到魏孝文帝采纳,实施后使北魏国力大增,鲜卑与汉文化逐渐融合。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李冲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工程,并制定尊孔崇儒重大律令。因此拜太子少傅、咸阳王,在北魏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  上圭人(今天水市秦城区),唐末将领姜谟之子。唐太宗时为将作大匠,负责修造九成宫、洛阳宫殿。后升为左屯卫将军,曾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八年(公元644年)先后从征高昌(新疆吐鲁番)和高丽(朝鲜)。

  李仕衡:祖籍成纪人(今秦安县),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进士及第,任彭山知县、剑州知州。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因迎击叛乱而任尚书度之员外郎,善于理财筹措军费,直至工部尚书,知天雄军。公元1022年,拜为尚书左丞。任内屡为百姓上书,赈济灾民,深得民心。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在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屈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系胡缵宗之遒劲刚健之书。

  明嘉靖十八年(1539)的冬天。对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胡缵宗来说,是一个酷烈的冬天,这年,距他不阿权贵、为民请命、上疏弹动横恣山东的鲁王仅三年,距他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旧德(今河南商丘县)、瞧州(今河南瞧县)的水患不到一年。这年,中原地区遍遭饥荒,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经他东奔西走,历尽苦辛,向朝廷请得贩灾银款20万两,河南百姓幸得饱暖。也是这年,河南巡抚官署失火,将符救也烧了,因之,他被免去官职,踏上了永别仕途、西归故里的漫漫长路。这年,他六十岁。

  “六十而知天命”。这年冬天的长风和浓云是否在胡缵宗内留下了什么暗示,当初升的阳光逼近他日渐苍老和衰竭的面当他把目光投向西归路上的重重群山时,他的内心是否涌动着潮的悲伦?

  “他乡万里关河渡,逆旅千山风雨秋。”(胡缵宗《哭内》)二十九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三十九岁,升任郎中。四十岁,任安庆府(今安徽省安庆市)知府,至六十岁这年冬天,先后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苏州知府、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在三十一年的官任期间,“礼民爱士,著于一时”、“廉洁辩治,名与况钟须玩”,在调任苏州知府离开安庆时,安庆百姓“举辕垂涕所遏之者以万计”……“君不见绝代李广丰封侯,君不见刘才高翻下弟。君不见贾谊白首埋长沙,君不见屈平《离骚》空洒涕。……”(胡缵宗《君不见行赠朱士光太守》)“人皆曰:‘仕途,畏途也’。予不以为然;及人仕,始知之。吁:可畏也!”(胡缵宗《愿学编》)

  胡缵宗正是以他为官三卜多年的亲眼所见,在这年冬天返回故乡——甘肃秦安的路上,省检自己大半生历程,从而借感命运的多变与无奈,仕宦途中的险恶与阴冷,便将自己的余年,定位在“开阁著书”这一朝向内心的人生坐标上。

  陇山的黄土给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刚毅,陇右的渭水和蓝天也同样给了他后半生的灵秀和丰盈。六十岁以前,大地湾的和风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复无常的人生险途;六十岁以后,女蜗的子民们用宽厚和憨直的微笑将两鬃白霜、风尘仆仆的他接回。而两者的合一,便是体现在他于这年始开始的,以淡泊的心境、丰厚的阅历以及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畅游(诗歌、书法、史志等创作),形成激昂悲壮、关注民生。疾苦、感情炽烈但又决无抚媚之态的独特风致。嘉靖三十五年(1560)九月初三,是胡缵宗辞世之日。是年,他八十一岁。在家乡的山山水水映照下的这二十一年里,他享了天伦人情之美,也畅饮了思想和精神的琼浆。此时此刻的,应该是最幸福的。留在他身后的《鸟鼠山人集》18卷,《拟涯翁拟石乐府》、《拟汉乐府》4卷以上的均被收入(《明史、致志》)、《近取录》、《愿学编》、《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安志》、《巩昌府志》、《秦汉文》、《雍音》、《仪礼集注》、《春秋集传》、《渎子录》等著书,足以等身。也正是这些多属于他晚年所创作的作品,使得他成为明代甘肃作家中声望不蜚者。是命运对一个心智卓群之人最为巨大的回报。在溢目之际,他该为他的这种人生关口毅然决然的选择而自豪和释然。

  胡忻:天水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89年)中为进士,官山西临汾知县。为官简政轻刑,庭无积案。以政绩升迁工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胡忻属东林党人,专以上疏揭发宦官结党营私闻名,先后上疏数十章,声震朝野。今秦城区有故居北宅子。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秦安县人,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安维峻之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总攥有《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讨集》等5部。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等著作。

  任其昌(公元1831--1900年)今秦城区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年末四十,告归故里,先后主讲天水书院、陇南书院三十年,其门下英才辈出,有名者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著有《敦素堂诗文集》、《秦州新志》等6部。一生痴情教育,忧国忧民,自挽诗云:“飞雨流云过此生,有情何似总无情。可怜耿耿胸中血,埋血青山作五兵。”。

  王权(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1844年中举后,先后主讲岷州文昌、天水、宁远书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后历任兴平、富平知县,扶危济困,政声斐然。1886年辞官回乡,潜心学问,闭门著书,著《笠云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与任其昌合纂)等著作10余种。

  四、名贤名家(春秋时代,天水先贤即拜孔子、老子为师,学成返归故里创立陇上文化。因此陇上文人、雅士、儒生、医士代有迭出。)

  尹喜:先秦时圭县人(今天水市人),少时好易(《易经》)素(《太公素书》)之书,游于终南山周至结草为楼,号宅为楼观,周王闻听后拜为大夫。任函谷关令时,拜迎西游的老子(李耳)为师。遂辞官问道于老子,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尹喜以老子经法,研读三年,著《关尹子》九篇,备受东晋道学家葛洪推崇。秦汉时,已有学徒聚集尹喜宅楼观台,魏晋之际,形成了道教观派。今北道区伯阳乡元代时即有老子、尹喜道观和尹道寺,殿前有楹联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

  石作蜀:春秋冀县人(今甘谷县),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弟子之一。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在家乡有石子祠和石子墓,祠联曰:“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知是唐封宋赞?杏松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表风。”

  秦祖 上圭人(今秦城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艺。唐封少梁伯,宋为鄄城侯。秦州文庙设秦祖祠,祠联曰“圣绩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北学,数学,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

  壤驷赤 上圭人(今秦城区),亦为孔子入室弟子,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祠联曰:“任人间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学莫忘宣圣统;愿我辈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来拜上圭侯。”

  赵壹 西县人(今秦城区西南),东汉著名辞赋家,生活在顺,桓,灵帝时期(约公元一至二世纪中期)。存有辞赋二十篇,其《刺世疾邪赋》,《穷鸟赋》,《非草书》,堪为名篇,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喜 (?——公元390年)安阳县人(今秦安县),东晋著名小说家。初为方士,有随徒数百人。公元384年,被苻坚召人长安。后有作品〈〈牵三歌谶〉〉志怪小说〈〈拾遗记〉〉(220篇),鲁迅先生称其为“文笔颇靡丽,而事实诞漫无实。”王嘉是中国短篇小说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李白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具诗才好剑术,游历南北。天宝元年(742年)因贺知章荐举,召为供奉翰林,后为权贵排挤。此后长期漂泊。并受安史之乱祸,险被流放夜色郎。遗稿由堂叔李冰阳编为〈〈草堂集〉〉十卷。李氏一生未实现济苍海,安社稷的宏大理想。他的诗作却以半叛逆思想,豪入的风格,清新的语言,把历经千年的中国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人们把李白称为“诗仙”。今天的校园,课堂上,处处有李白诗歌的吟唱。

  李翱(公元772年——公元841年)成纪人(今秦安县),初唐著名散文家。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李翱中进士,任校书郎,后历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谏议大夫等职。李翱为文师承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为道初古文运动的主将,今传《李文公集人》,《高愍女碑》,《杨烈妇传》为其名篇。

  王仁裕(公元879年——公元956年)五代著名学家,秦州人。入仕后历任秦州节度判官,翰林院学士,后任户部,兵任户部,兵部尚书。著有《西江集》,《紫泥集》,《人洛集》,《玉堂闲话人》,《开元天宝遗》等5部。文辞开五代学先河,名动京师。

  王羌特 (公元1615年——公元1680年)伏羌县(今甘谷县)人。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选拔贡。后授云南顺 府通判。大办教育。振修文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说《狐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二、名相名将(史称“关西(陇右)出将,关东出相(关中)”,实际上天水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民国,有名的将相就出了60多位。

  由余  春秋时天水人,戎族。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用谋略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赵衰(?--公元前622年),祖籍天水,其先祖为中 后代嬴造父,因替周缪王平乱有功而受封赵城,改姓赵姓。赵衰曾随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于十九年后,助重耳回国即位,任晋国卿(宰相),帮助晋文公创立了霸业。

  赵盾 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宰相)。公元前607年,又拥立晋成公,在晋国执政多年,以直谏著称。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安乐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给天水人权德舆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阀,从此跨人政界。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锷未得其人朝之逞。

  作为有唐之名相,他“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 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

  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

  李训(?--公元835年)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以进士进入京师。曾以上疏收复河湟、清除藩镇、诛灭宦官受到唐文宗重用,任宰相。诛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公元835年以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诱贪钱横暴的宦官仇士良观看,谋里应外合诛杀。不慎泄露,李训、舒元舆、王涯等良臣被杀。史称“甘露之变”,留下了千古遗恨。

  李广(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19年)祖先李信为秦嬴政大将,曾率兵擒拿燕国太子丹到辽东(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成纪人氏,汉文帝时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历经文、景、武三帝,历任八郡边关太守,历经大小七十余战,以勇著称,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六十四岁时,出征匈奴迷路,因不堪忍受刀笔之吏讯问之耻,而自杀。汉司马迁有《李将军列传》,唐代诗人王昌龄诗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南山(嘛)背后有个水盆盆哟,南山顶上灯笼红。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

  (嘛)松柏一盏灯哟,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1988年,甘谷县人民政府组织重修姜维衣冠冢,冢前立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姜维故里”碑。今墓前所植合欢、松柏已亭亭如盖,时有游人前来凭吊忠魂。

  《姜维本传》陈寿所引邵正的评论符合实际:“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人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客观地说,蜀小国寡民,鼎立只能是暂时的,即使安心守土,也不见得能持久长存。因此,诸葛亮有五次北伐的壮举,姜维主兵之后则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策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陇右地理风俗的优势遮断陇右,以使蜀能长治久安。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业竞未成功,只能说时也、势也。姜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生艰苦努力,但始终没有真正踏上陇原大地,而他对事业献身的英勇精神是不磨灭的。

  陈安(?--公元323年)上圭人(今天水市西南),反抗匈奴刘曜攻占长安建立前赵而起兵,322年拥兵10余万,称凉王。次年与刘曜大军血战,渭水变色。陈安被杀,刘曜惊称壮士,陇右流传《壮士之歌》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李穆(?--公元586年)成纪人,李陵后代,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公元581年,杨坚称隋文帝,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

  平阳公主:唐女将军,李渊之女。公元617年李渊起义之后,平阳公主自户县招建数万人的队伍进行严格训练。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回合。随后,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一起荡平了西北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勋。平阳公主队伍因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张俊(公元1086年--公元1154年)成纪人,16岁时以弓箭手投身行伍,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张俊护送康王赵构南渡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张俊先后平定江南七地武装割据势力,东征西战。在与金人战争中,先后参与明州(宁波)之战、黄天荡之役(镇江)等打战,使金人不敢窥江而渡,人称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

  刘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成纪人,北宋将领刘仲武之子。公元1140年率王彦旧部八字军(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一万八千人,在开封与金兵三万人激战,打败金兵。金主帅兀术闻讯率十万人驰援,刘琦用计打破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开封)之战。刘琦用兵出奇制胜,有儒将风范,金帝完颜亮南下,历举南宋诸将姓名,部下争相对阵,唯问到刘琦,无人敢答,使金兵闻风丧胆。

  汪惟永(公元1264年--公元1325年)元朝名将,宁远人(今武山县),元朝大将汪良臣之子。少善骑射,精通谋略,公元1308年,升任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在元朝讨平叛乱中屡建战功。

  郭相忠(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清代将领,清水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武进士,在克复新疆战役中足智果断,战无不胜,历任喀什葛尔、秦州、揄林守备。咸丰年间任甘州提督,后于1860年统率甘肃、四川、贵州兵马,靖边云南。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开仓放粮,赈恤边民,四方称颂。咸丰十一年病逝军中,军民悲恸,诏赐振威将军。

  邓宝珊: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收到了一位甘肃干部呈送的—样特殊物品:一种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当时甘肃天水一带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位勇敢的干部就是甘肃人民的“好省长”邓宝珊。他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当时省委领导人的埋怨、担忧和攻击,而他却处之泰然,他说:“我个人的进退荣辱并不是什么大事,群众的吃饭问题要紧。”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民主人士坦荡的胸襟与高风亮节。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市人,16岁在新疆参加同盟会,次年参加著名的伊犁起义,后在陕西参加讨伐袁世凯,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创立靖国军,后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积极聘用共产党员训练干部,邓小平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儿工作过。1932年任新一军军长。1936年西安事变,他支持张学良与杨虎成的八项主张,拥护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正确意见。抗战时他率部驻守榆林,任21军团军团长,与陕甘宁边区保持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他出身行伍,只有两年私塾的学历,但他知识广博。文学素养深厚,虽戎马倥偬却坚持自学。他时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切磋心得,品诗论画,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折服,加之他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所以一直有“儒将”之称。

  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1948年底平律战役时期,高瞻远瞩,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来往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中园人民解放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京这——历史文化都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他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等,他还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他为甘肃人民的幸福和未来,为国家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辛勤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公私分明,不事聚敛,却又急人所难,对故乡天水也多所关心,曾为自己出资刊印天水著名学者的著作,还曾捐资修缮纪将军祠、麦积山石窟栈道等。

 

  “文革”中,身有疾病的邓宝珊也曾受到过冲击,周总理知道后当即把他接到北京,他去世后,也是周总理为他依据力争,把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天水乃是向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关陇,不论是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还是秦汉以后的秦.真是人才辈出啊 .名祖名帝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天水名人 李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还有很多啦,我就不多说了。

 

  《天水三字经》中,对历代的天水名人收人最多,现选其中一部分如下:

  第二篇:人物

  一、帝王

  二、贤隐

  三、名将

  四、显宦

  五、文字

  六、技艺

  七、列宪

  八、侨寓

  一、帝王 附割据

  人皇氏、生刑马、区九囿、启文化。

  古人皇氏,是地皇氏的儿子,生于刑马山(即今本县东乡南屏山)区分九州,叫九囿,使他的八个兄弟各治理一州,自己独居中州,我国文化从此渐开。

  伏羲氏、画八卦、龙纪官、治天下。

  伏羲氏,生于成纪,始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先声,他的画卦台在县城西北六十余里渭水南岸,当时有龙出现,所以拿龙名官,又造甲子,已纪岁时,制嫁娶、结纲罢,作乐器,我国文化从此大开,在位一百六十四年,都陈(在今河南淮阳县)。

  伏羲妹、号女娲、女皇帝、出中华。

  女娲氏,亦叫女皇氏,伏羲氏的妹,生于本县三阳川,(北乡寿山以北长山以南渭水陇水一带的总名),代伏羲氏立,在位一百三十年。

  李父子、起晋阳、隋祥位、国号唐。

  李渊,世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墓在南乡齐寿山云台观南),隋末,起兵于晋阳,得其子世民的帮助,取得了隋的天下,国号唐,是为高祖,卒后世民继位,是为太宗。

  汉隗嚣、据一方、十余载、亦称强。

  隗嚣,成纪人,汉末起兵天水,割据称雄,前后有十余年,被后汉光武帝征灭。

  晋符氏、祚不昌、淝水败、兴姚苌。

  晋符洪、符健、符坚,是临渭氏人,占据关中, 称帝称王,东征西伐,得了很多的地方,后世称为前秦。淝水一战,坚被晋谢玄等打败,中了流失,从此以后,渐渐不振,死于姚苌,国家不久也灭亡了,姚苌兴直,是为后秦。

  又李嵩,据秦凉、窃国号、雄边疆。

  李蒿,唐高祖的七世祖,据秦凉称王,就是西凉武昭王。

  二、贤隐

  让驷赤、秦子南、石作蜀、周贤三、

  壤驷赤,字子徒,秦祖,字子南,石作蜀,字子明,都是周时秦人,孔子门弟子。

  汉郭整、鄙缨簪、任季卿、拒庞参、

  券子平、书易耽、让水田、必所甘、

  东汉郭整,略阳人,安帝顺帝时,请了几回,均未出仕。任棠,字季卿,汉阳人,在乡里教书,太守庞参请他不出,姜岐,字子平,上邽人,隐居家中,研究书经、易经、春秋。汉阳太守桥元逼他作官,终不为屈,母死后,尽让水田于兄,自己教书为生,人民跟他住的有数十家。

  晋杨轲、量无穷、笑小鬼、石季龙、

  郭承修、整裔孙、究群籍、有本根、

  晋朝杨柯,天水人,隐居陇山,后赵石季龙逼他到官,想看他的真趣,夜晚使美女叫他,他并不顾,使壮士群刀吓他,他也不怕,终于送他回去。郭荷,字承休,略阳人,郭整的六世孙,自整到荷,辈辈教授经学,荷读了许多书籍,特别深于史书,前凉张祚给他官不作,仍送还家,年八十四卒,谥元德先生。

  至明代、周小泉、六先生、古之贤、

  立专祠、远流传、原后学、勿忘焉。

  明朝周蕙,家庭芳,本山丹卫人,徙来秦州居住。少时临洮衙卒,二十时,听人讲大学第一章,很受感动,跟着读直书来,以后在兰州和段坚互相研究,又在安邑李昶处求学,学问大有进步,老年回到秦州的小泉(在北乡太白庙南)以身作则,大家称他为小泉先生。他曾改正本地冠婚丧祭的礼,秦州人多年遵行。本县大城里旧有六先生祠

  祀郭整、任棠、姜岐、杨轲、郭荷、连先生共六人,今祠已不存,仅在 巷在先生的祠。

  三、名将

  古名将、出成纪、世相传、厥姓李、

  秦有信、汉有广、两将军、众所仰、

  信攻荆、言不妄、秦始皇、夸勇壮、

  广击胡、随所向、胡人恐、号飞将。

  李信,秦成纪人,始皇勇将,始皇想攻取荆地,问信需用多少人,信说不过二十万人,又问王翦,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很夸奖李信的勇壮。信果用二十万人,大破荆军。李广,汉成纪人,李信的后人,辈辈学射箭,他尤其射的好,汉文帝景帝时,广和匈奴(即胡人)大小战过七十多回,匈奴怕他,称他为飞将军,不取犯汉边,他待兵士顶和厚,得了尝赐,尽数分给大家,饮食也常和大家在一起,遇到饮食缺乏,他总是先尽士卒,家里不存一点财产,所以士兵都愿替他出力,他射敌人,敌人在数十步以内,估量射不中,即不发,但凡射出,敌人必射倒,和现在用枪是同一样讲究的。

  广三子、皆有勇、从弟蔡、亦将种、

  广孙陵、甚得名、能作诗、善将兵、

  轻出师、功不成、惜降敌、终北庭、

  李广三子,长名当户,次名椒,三名敢,及敢子禹,都有勇力,敢从父打仗,更多功劳。当户遗腹子陵,字少卿,善骑射,谦恭待人,武帝说他有祖父李广的风度,二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击右贤王,陵不愿作他的辎重军,自请以五千步,直攻单于,武帝很赞许,及出兵,与单与骑兵数万人遇,战了几十日,终因人少,箭又用完,不得已降了敌人。武帝听了妄言,杀了他的母弟妻子,他遂不能再回来了,当时苏武出使匈奴,陵和他互相作诗赠答,这几首等是最早的五言古诗,在文学史上很是著名的。李广的从弟李蔡,也是名将,和广同时,因有功,封了耕 候。

  汉纪信、忠义彰、计诳楚、救汉王、

  秦亡楚汉争夺天下的时候,纪信(成纪人)从汉王刘邦为将军,楚围了荥阳,攻得很急,信乘着汉王的车,假做汉王降楚,汉王因此才得脱身,信即被楚项羽烧死,相传本县城隍庙供的神就是纪将军。

  赵充国、平诸羌、设屯田、固边防、

  赵充国,汉陇西上邽人,昭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他很通晓四夷的事,神爵元年,先零羌杨玉叛,充国年已七十余,将兵击破,并在湟中立下屯田制度,以固边防。卒谥壮候。

  姜伯约、仕蜀汉、从武侯、多襄赞、

  继遗志、未如愿、谋钟会、死于难、

  蜀汉姜维,字伯约,天水人(南乡铁堂峡有他的祖墓)拜征南将军,从诸葛武侯几次出征。武侯卒后,他带领着士兵,出师伐魏,后来后主降魏,他也跟着降了,密谋杀死钟会,再立后主,适遇将士作乱,被乱兵所杀,割开他的胆,大如酒斗。

  迄元魏、有赵遐、与梁战、功最奢

  赵遐,天水人,为元魏的右将军,镇守南郑,与梁诸将战,数百里中,到处得胜,卒谥襄子。

  杨公则、多将猷、从梁武、定湘州、

  杨公则,天水西关人,从梁武帝南定湘州,拜为都督,后北伐,至寿春,病卒,谥烈公。

  权景宣、征东魏、周将中、功为最、

  权景宣,天水显亲人,从北周太祖几次和东魏打仗,都能得胜,封他为显亲县男,官南阳郡守,多 方便,百姓为他立碑颂德,改拜为荆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进爵千金郡公,卒谥恭。

  周隋间、李一门、连数世、作将军、贤与远、

  武兼文、穆奇节、亦不群、官太师、荣子孙。

  李贤,陇西成纪人,幼时读书,能通大义,正当晋末世乱,打过好多次仗,后作北周大将军,卒谥桓。他的儿子端,跟从周高祖战死,追封襄阳公,谥果。端的弟作过仪同三司,吉的弟崇,也做过周的大将军,后附随,作上柱国,征突厥战死,谥壮。李贤的弟远,能文能武,从周太祖战,进位柱国大将军,卒谥忠。子基,多读书,善骑射,自小即有声誉。李远的弟穆,有奇李,也作过周的大将军,后归隋,拜太师,子孙大小都官仪同,有一百多人,卒谥明。

  炀帝时,有董纯、胜群寇、反祸身。

  纯同时,李道兴、性忠直、习战征。

  董纯,陇西成纪人,隋炀帝时,官榆林太守,屡次击退突厥,大破彭城第大彪贼众数万人,又击破单父贼魏骐麟,擒东海贼彭孝才,那时世道已乱,盗贼很多,他虽屡次得胜,终不能尽平,炀帝听了坏话,还治了他死罪。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和董纯是同时,为人忠直,多有战功,进爵滑国公。

  唐姜谟、有战功、以高祖、谥安公。

  谟子确、从太宗、邀特赏、受殊封、

  姜宝谊、亦同宗、战汾州、死于忠。

  姜谟,隋末秦州上邽人,为晋阳长,唐高祖李渊留守太原时,很看重他,他也以为隋朝衰败,天下将乱,李渊必可做到皇帝,便特别要好,后来从高祖打仗,很有功劳,初封长道县公,又做过秦州剌史,卒谥安公。墓在东乡十里铺东五里。其子名确,太宗平高昌时,改造军械,并有成功,得过皇书慰劳,封金城郡公。征高丽时,中流矢卒,太宗赋诗哀悼,赠他左卫大将军, 国公,谥襄。他的子孙,作过显职的也多。姜宝谊,亦秦州上邽人,从高祖起兵,有功,封永安县公,又作右武卫大将军,在汾州和宋金刚战,陷于贼中,谋还,为贼所害,谥刚。子名协,会写篆 字,作过燕然都护、夏州都督,封成纪 县侯,谥咸。

  宋名将、刘仲武、镇边疆、作都护、

  九子錡、最肖父、胜夏人、骇妇孺、

  战顺昌、兀术怖、主和金、桧之误。

  刘仲武,宋秦州成纪人,和夏人、吐蕃战过几次,都得胜利,使他作西宁都护,巩固边防,羌王子 征仆哥来降,也是他的力量,童贯淹没不报,徽宗令人到边防得实情,把他的儿子九人都给了官,赐他 门 侯。他的第九个儿子名 ,最有本领,射的箭更好。高宗时,做陇右都护,和夏人战,屡次得胜,夏人小儿啼哭,母新常常拿“刘都护来了”作恐吓的材料,后来在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县)大破兀术,金人很是震恐,就要退走,可惜秦桧主和,又把岳飞害死,因之,北方土地终久不曾恢复,宋朝也就亡了。

  又张俊、字伯英、辅高宗、拒金兵、

  赞和议、污令名、千秋下、有定评。

  张俊,字伯英,成纪人,和刘 同时,都是名将,辅佐高宗,与金人打仗,有很多功劳,任过重要的职位。后来由益国公晋封洮河郡王,秦桧主与金和,俊很赞成,并且与刘 不睦,岳飞的死,也受他的影响,后世对此两点不能满意。

  明雷龙、破套寇、有功绩、膺世胄。

  明雷龙,世袭秦州卫官,升都督佥事,在宁夏屡次击破套寇万历时升为右都督,举荣禄大夫,子孙均袭官职。

  周务学、举孝廉、统忠武、逾十年、

  尹安肃、与泾原、阿山道、大节全、

  十六字、国史传、今读之、犹凛然。

  周务学,字本斋,号琴湖,本县东关人,清光绪戊子举人,素好武学,艰苦耐劳,清末主办陆军学校,后统忠武军十余年,纪律极好。民国初年,奉命查勘甘川青疆界纠纷,士民感戴,至今崇敬如神,四五年间,历任安肃、泾原道尹。八年,新疆督军杨增新调委阿山道尹,九年,俄白党数万人围攻,因兵少不敌,竞以身殉。临终句云“勿毁我室、勿伤我民、尽守士责、取义成仁”。一生可迹,宣载国史。

  胡文斗、作军长、惜被害、志未畅。

  胡文斗,字仲槎,本县大城人,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教练、参谋、师长等职,旋升军长,为人所嫉被刺。

  汝营长、竞殉国、荣桑梓、光民族。

  汝兴之,本县北关人,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以品学优良,留校服务,在教导总队充任排连长等职,后升团附,首都陷落后,郭队移长沙,调充二团三营营长,专司训练新兵事宜。豫东告急,奉命编为四十六师一三九旅二七一团,率队赴豫,不幸于二十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兰封车站殉国。

  四、显宦

  晋阎鼎、立太子、总百揆、作詹事。

  阎鼎,晋天水人,石勒攻陷洛阳,秦王邺逃走鼎和数人奉王到长安,立为皇太子,拜鼎为太子詹事,总管满朝官员。

  魏李冲、官尚书、从高祖、营洛都。

  李冲,为西凉王李嵩的曾孙,在魏作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官,祀仪律令官等,多经他刑定。他又有巧思,北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各大建筑,都由他设计。从高祖南征,到洛阳,定了迁都的计划,又令他营建新都。升为尚书仆射,封清渊县侯,卒谥文穆。父兄及侄等都作过显官。

  赵知礼、仕于陈、军国事、垂问频。

  赵知礼,天水人,初为陈高祖的记室参军,下笔作文很快,都能称旨,即位后,迁散骑常侍,又进爵为伯,有军国大事,即差人去问他,卒谥忠。

  迄唐代、权文公、掌贡举、得士丰、

  能赋诗、称匠家、所为文、编童蒙。

  权德兴,字载之,唐天水略阳人,作过太常博士,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官,卒谥文。曾作过三次考官。取得的人作过公卿的很多,他又善作诗文,为大家宗法,所做的文赋百篇,编为童蒙集中卷。

  五代时、王德辇、文辞好、爵位显、

  梦沙石、皆籀篆、西江集、都百卷。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天水人,文名很大,历蜀唐晋汉诸朝,作过秦州节度,翰林学士,谏议大夫,户兵二部尚书、太子少保等官,通晓音律,喜爱作诗,曾梦以西江水洗涤肠胃,见江中沙石皆是篆 文字,由此文思大进,集一生所作的诗为百卷,号西江集。

  金傅公、有德政、赈灾荒、活民命。

  傅慎微,金秦州沙溪人,陕西大旱,饿死的有十分之七八,慎微作京兆, 延、环庆的三县经济使,募集食粮二十多万担,立养济院,全活的人很多,后又做陕西的诸路转远使,开渠灌田,招募人民屯种,人民很得他的利益,后来迁升太常卿,及镇开军节度使,礼部尚书等官。他的学问很广博,著了兴亡金镜录一百卷。

  明张翼、官御史、敢直言、因致仕。

  张翼,明秦州人,永乐时官御史,巡按江西,适遇灾荒,他请朝延发下银子数十万,人民全活的很多,又在江岸灌田,因改成良田一万余亩,后回到朝里,弹劾坏官,为人所嫉,因辞官回家,墓在城北寿山下。

  夏景和、亦不由、忤刘瑾、诏系狱

  夏景和,秦州人,成化时,官监察御史,也能直言,后升山西按察司副史,刘瑾忌刻他,下诏系他狱中,事明白了,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官府,墓在东乡柴家坪。

  张抑之、知吉安、有声威、力锄奸

  张锐,字抑之,秦州人,成化进士,主刑部主事,升为郎中,出作吉安的知府,屡得罪要人,后调汉阳,又能力锄奸人,升山东参政。

  胡父子、皆清官、兼两代、祀乡贤、

  迄后昆、能继先、德业多、世泽延

  胡来缙,秦州人,以举人作大兴县令三年,循理守法,不少循情,有权势的人反称誉他,迁升户部郎中,又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子忻,万历已丑进士。曾任山西临汾县知县,官民亲眷父子,迁升工科给事中。当时三殿正兴大工,他发露宦官和奸商的弊病,因此省下费用一半,又能弹劾坏官,救护好官,对各种工程,都能说的中情,所以声名很大,升太常少卿,署正卿。卒后,父子都记乡贤祠,后有胡 升,喜好施舍。胡端,学问深渊,都有名望。宅第今在大城内,归后代保守眷,街上有父子乡贤的牌坊。

  李给事、性刚正、守清贫、拒遗赠

  李松,秦州人,嘉靖壬戌进士,曾作湖广按察司副使,及 京织纺司、兵科给事中等官。后还家中,有巡按某路过秦州,去拜访他,见他贫困,赠金不受,放在几上而去,他大怒,上书弹劾巡按,巡按困此得罪。墓在城南石马坪。

  至清时、杨布政、除火耗、民财省。

  杨名显,清秦州人,曾作广东布政使。旧例,州县往上鲜银,司库每两加火耗一钱,杨公完全除掉,每年给人民省钱数十万,墓在城北天靖山。

  赵知府、掌政柄、利以兴、弊以净。

  赵酉,秦州人,曾作淮安及苏州知府,教导人民纺织,清除积弊,很有政离。墓在城南郊数里。

  张庆麟、多行义、祀乡贤、惟公继

  张庆麟,秦州西关人,道光庚申进士,曾捐资修理城垣,制备枪炮,防御寇兵。又善判断官司,不受陋规。秦州乡贤祠,自胡氏父子以来,继入祀的惟公一人。墓地城北仁寿皇城下。

  吴西川、作编修、才名高、罕匹俦。

  吴西川,秦州北乡人,同治辛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很有才名,可惜壮年即亡,墓在北乡挂台下。

  刘永亨、仕亦优、曾讲学、在甘州。

  刘永亨,秦州西关人,光绪丁丑进士,亦作过翰林院编修,内迁侍郎,曾讲学于甘州。

  任其昌、官户部、门人多、撰述富、

  子承允、能效父、工文章、名早树。

  任其昌,秦州伏羲城人,同治已丑进士,作过户部主事,后以母老回家,先后在天水书院、陇南书院主讲三十年,门人很多,并且著了很多的书籍,墓在天靖山上。子名承允,光绪甲午进士,曾作内阁中书,以能做文章,在京城很出名,先后在宁羌的振文、秦州的陇南书院主讲,亦多年。贾世兴、循声著、升总办、晋知府、

  所居多、花南阜、立义仓、赈贫苦。

  贾世兴,字名五,秦州东乡花南阜人,同治癸西举人,曾任环县训导,政绩很好,调升潮桥盐运总办,后又升任知府,辞官回家,在本村捐资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历年春放秋收,虽遇灾荒,村民无饥饿的。

  苏父子、同教授、门人多、蒙造就。

  苏统武,字少卿,光绪丙子进士。官吏部主事,归里后,主讲天水书院,弟子数百人,陶知州时,承办 提工程,很著劳绩,次子荩,字献青,光绪丁酉举人,曾任安定县教谕,诗名很大,著有 梓亭杂钞。

  张世英、应特志、宰关中、勤民事、

  归里后、尤多赐、兴学校、办自治、

  查银粮、立规制、掌税政、未如志、

  复辞官、专撰识、门人众、有乡谥。

  张世英,字育生,号佩义,本县西关人,光绪庚辰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出为地方官,在陕西历任十余州县,政绩很著,宣统门,辞官归里,呈准为局创办秦州自治作全省的模范,又在城乡兴办夜分学校数十处,普及民人教育,大著功效,并捐银一万两,设立亦渭小学校,成就的人很多,他曾查清银粮积弊,人民称便,现在县里有经征处,委士绅襄助办理,还是因他留下的规制,民国初年,被任为甘肃国税厅长,因主张清弊的方法,与时不合,复辞去,归来专事著作,著有归山文牍,明学案书钞,渭 偶存等十余种,卒后,乡谥毅。

  五、文字

  汉赵壹、称才士、赋疾邪、以刺世。

  赵壹,东汉汉阳人,才学很高,因为傲倨,得罪了县里人,几乎置他于死地,经友人营救才得脱身,他因作了穷乌赋,疾邪赋,发挥怨恨,后来名动京师,作官的以一见为荣,给他官作他都不作,卒于家中。

  薛宣声、不屈服、被大姓、陷于狱。

  薛夏,字宣声,天水人,博学多才,本县有姜阎任赵四大姓,豪强霸道,薛夏虽是单家,却不屈服,四姓陷害他,收系颍川狱中,被人救出,魏文帝使他作秘书丞,很看重他。

  晋符郎、多远操、仕江南、名最高。

  符郎,字元,符坚的从兄子,很有才学,幼时即怀远操,看不起时下的荣利,符坚败后,作了晋朝的员外散骑侍郎,杨州。谢安等设酒请他,满座的人都自以为不及,后被人害死,著有符子数十篇。

  姚兴时、有姜龛、教诸生、多讲谭。

  姜龛,天水人,深明经学,后秦姚兴时,在长安讲学,生徒远处到的很多,姚兴也不时和他谈论道艺。

  迄元魏、赵思群、能赋诗、有誉闻。

  赵逸,字思群,天水人,仕魏为中书侍郎,在白虎殿与百官赋诗,他制了诗序,很有声名。

  唐尹子、擢高第、以道 、通经文。

  尹思贞,天水人,以通晓春秋,考得很好,受学于国子博士王道 ,称他为门人里边最好的,后来为国子大成,讲辨三教,听的人都觉新鲜,迁四门助教,子名惜,也很有学问,尤其通晓老子。

  宁张 、出将门,癖圆囿、集文人。

  张 ,宋名将张俊的曾孙,喜欢作诗,名望很大,在杭州南湖得曹氏旧园,种了梅花三百多株,常集文士呤咏其间,把他的宅第,舍给佛庙,就是钱塘慧云寺。著有南湖集。

  清蒲璋、能默记、教关中、交三李。

  蒲璋,清秦州人,小时有目疾,使人旁边念书,他可以听的记住。顺治时作陕西富平县教谕,当时富平李因笃、周至李容、眉县李柏,往来讲学,号关中三李,蒲璋和他们常在一起,学问大有进步。

  张欲朴、冠陇右、秦太史、为文友。

  张丽,字欲朴,秦州人,嘉庆辛酉年选拔,入太学读书,喜交接四方名士,和皋兰秦太史维获为文友,太史推他是陇右第一人。

  王尚概、喜朴学、研经书、多述作。

  王尚概,号羲川,道光时秦州人,喜好经学,鄙作科举时文,对古经深有研究,著作甚多。

  倪映衡、杨守愚、二先生、教里闾

  倪映衡,杨守愚,道光咸丰间秦州人,都在本地教授数十年,学者称为二先生,都能诗文,为一时的宗匠。

  关应年、武登瀛、均善教、重乡评。

  关应年,住秦州伏羲城,武登瀛,住天水镇,都以善教著称,南乡的文教,自武大开。

  雷攀桂、学有源、喜作诗、工五言。

  雷攀桂,世传医学,会作诗,五言古诗更好,著书数种。

  潘尊贤、及舒钧、为循吏、兼能文。

  潘尊贤、舒钧,都是道光时秦州人,作县令,都有好声名,并且都善作诗文。潘书法亦著名。

  蒲修政、字芦州、立学校、芳名留。

  蒲修政,字芦州,本县西关人,光绪已亥举人,善书能文,曾任岷县教谕,将历年新俸所入,交教育会在本县创办小学一所,即名芦州小学。

  刘光祖、名进士、作山长、不出仕。

  刘光祖,字元韦,本县大城人,光绪戊戌进士,历充兰山,求古两书院山长,终身不仕,很有情操。

  葛舒光、张蔼堂、淡荣利、教泽长。

  葛汝葆,字舒光,张合,字蔼堂,均为 进士出身,在乡里设教,终身不仕,善书能文。

  李天煦、七岁时、游郊外、能赋诗。

  李天煦,字诉文,号赤峪山人,本县南乡多嘉庄人,七岁作郊外散步诗,有“署退千家爽,凉生万木秋”之句。任教职多年,民国十八年卒,年四十六。著有赤峪山人集。

  六、技艺

  东汉时、杨子阿、善相马、传伏波。

  杨子阿,东汉成纪人,通相马法,伏波将军马援拜他为师,授相马骨法。

  晋姜岌、精历术、日宿度、验月蚀。

  姜岌,晋天水人,精通天文术数,普作三纪甲子元历,以月蚀验日宿度所在,诸历术的都遵守着。

  五时代、赵延义、作星官、明灾异。

  赵延义,五时代秦州人,祖传术数之学,曾在蜀唐周等朝作星官。

  及清初、有雷氏、精医道、传数世。

  雷大才,雷攀桂的曾祖,精于医学,其子逢源,精于医内科,兼好道家的学术,手写医书道经数十卷,藏于家中,晚年又遇道者蓝集,受太乙遁甲之学。医道为他家的祖传世业。

  董鸣六、诗书画、兼而能、均重价。

  董壎,字鸣六,乾隆间秦州庠生,工书善画,书法尤其著名,现今一片书画都值重价,著有南园诗集。大城隍庙内有他写的匾。

  尤莲亭、亦善书、法米赵、有规模。

  尤爱,字莲亭,善书,兼米南宫、赵松雪的笔法,今寺观中还间有他的手迹。

  李芝仙、赵学勤、均善画、著声闻。

  李芝仙、赵学勤(字雪堂)均乾隆间秦州人,以善画得名。

  陈翊运、通休咎、遇灾厄、必解救。

  陈翊运,道光间秦州人,精通数术,知人的吉凶,遇有灾厄,他必代为解救,后在兰州卖卦,卒年九十七。

  七、列宪

  古名人、官此地、年已远、旦勿计、

  及清初、宋荔裳、有遗爱、比甘棠。

  宋琬,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清顺治年间,作巩秦阶道,驻秦州,地震以后,重修城垣,很有德政,州人为他立祠,在南湖水月寺东边。

  道咸同、称二董、秦文风、所关重。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前后有二董公,与秦州文风关系很重,董平章,字琴虞,福建闽县人,道光进士,作知州五年,很提倡读书。卸任以后,仍在州教授数年,他的弟子出身举人进士的很多。董文焕,号研樵,山西洪洞人,咸丰进士,作巩秦阶道,创设陇南书院,聘任其昌主讲,文风再兴。

  光绪间、陶公模、作知州,德泽濡。

  陶模、字子方,浙江秀水人,光绪间,作秦州知州五年,曾捐资修建水堤,开凿中滩渠道,有功于地方。光绪三年大旱,赈灾办得极好,人民没一个饿死的。

  丁慎五、弭回乱、和民族、堪佩赞。

  丁体常,字慎五,贵州人,作巩秦阶道,光绪二十一年,河湟回民蠢动,丁公调和回汉,事得以平。

  八、侨寓

  汉马援、游陇汉、 又杜林、从父宦。

  东汉马援,扶风茂林人,作过天水郡的督邮,因纵放囚人,逃往北地,后来遇赦,又旅游陇汉间。杜林,也是扶风茂陵人,他父亲作凉州刺史,他跟着作个小官,后来他两人都成了名人。

  申屠刚、与班彪、避莽乱、客隗嚣。

  中屠刚,扶风茂陵人,班彪,扶风安陵人,避王莽乱,游天水,作隗嚣的门客。

  嚣军师、为方望、所料事、多不妄。

  方望,平陵人,作隗嚣的军师,后来嚣要归附王莽,望不赞成,即辞谢而去,莽果然失败,嚣几乎被害,都和他所料的差不多

  晋才女、苏若兰、旋图诗、重文坛。

  苏惠,字若兰,西秦州刺史窦滔的妻,滔得罪被徒流沙,她因思念丈夫,织绵作廻回文旋图诗作个赠品。这首诗很著名。织锦台,传在今西关城二郎巷的地址。

  唐杜甫、居东柯、所作诗、篇什多。

  唐杜甫,客居秦州的东柯谷,往来于长道及铁堂峡间,作的诗很多,最著名的有秦州杂诗二十首。

  当代天水名人——天水的八位将军

  一.开国少将徐国珍

  徐国珍是甘肃省天水县马跑泉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

  1929年被军阀冯玉祥的部队抓了壮丁,所在部队后被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

  1931年第26路军开到江西宁都,徐国珍在74旅3营营部当传令兵。该营一名副连长王铭五,是徐国珍的同乡,是中共地下党员,给徐国珍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并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徐国珍参加了宁都起义,历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指导员、39团营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徐国珍回忆说:在长征中,我那个营,从江西兴国打到贵州遵义,七百多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二三百人了。

  1936年,徐国珍任红29军256团团长。红29军曾和国民党汤恩伯部的樊钟秀师打了一仗,敌人是一个师,红29军实际上只有一千多人,在这次战斗中,徐国珍负了重伤。

  抗日战争时期,徐国珍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2团营长、副团长、警备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徐国珍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甘肃军区副司令员。

  1961年,徐国珍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他是甘肃省军区第一任司令员,1965年离开甘肃省军区,专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去世,享年81岁。

  二.爱国将领邓宝珊

  邓宝珊(1894.11.10 ~1968.11.27), 爱国将领。名瑜,字宝珊。甘肃秦州(今天水)人。1909年(清宣统元年)赴新疆新军当兵。次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参加伊犁起义,被官府追捕,潜回故里。1914年到陕西,结识胡景翼、孙岳等革命党人,在华山聚义反袁(世凯)。1916年投身护国运动,在陕南镇守使陈树藩所部胡景翼团任连长。1918年响应孙中山护法,参与发动三原起义,在陕西靖国军第4路任右翼前敌总指挥。1921年任陕西陆军暂编第1师团长。1924年代表胡景翼,与冯玉祥、孙岳联络发动北京政变,后任国民军第2军第7师师长。1925年12月任直隶军务帮办,领衔发表李大钊起草的反北洋政府通电。1926年直奉联军进攻国民军,所部战败,退回陕西。9月,任国民军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旋参与策划指挥解西安之围。12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在西安设总司令部,与共产党人刘伯坚、刘志丹等亲密合作,聘请邓希贤(小平)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同共产党人保持友谊,曾资助发动顺泸起义失败后途经西安的刘伯承。6月,不满冯玉祥与蒋介石通电合作,离职避居上海。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接任第8方面军总司令,讨蒋失败后蛰居上海。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次年冬,改任新编第1军军长。1936年1月被授为陆军中将。1937年任第21军团军团长,旋改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到延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晤谈,赞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陕甘宁边区、八路军协防抗日。1945年6月,任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1月,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1月,全权代表傅作义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协议,9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傅作义促成绥远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

  (军事大百科2003年6月25日8:29)

  三.革命先烈胡文斗将军

  在奔突冲涌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英才辈出,光彩照人。然而有这样一些英才,他的真实面目、功过是非,在短时期内常常不为世人理解,甚至还被世人误解、丑化、扭曲……。他,名为国民党的上将军长,实为中共早期忠诚的党员。他就是在人世间仅仅活了30个春秋的胡文斗。

  要做中国的将军

  胡文斗,字仲槎,也作重差,1898年出生于天水市北道区马跑泉胡家庄。他自幼勤奋好学,有远大抱负。1915年,从东泉小学毕业,17岁时考入北京清和陆军预备军官学校。由于才华出众,成绩优异,1920年毕业后又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深造。1922年毕业时,胡文斗成绩名列第一。日本天皇深爱其才,亲自召见,并奖赐章服一套、宝刀一把、金杯四个。天皇还欲留他在日本发展,但胡文斗心系祖国,婉言谢绝,立志要做中国的将军。1922年,胡文斗从东瀛返回中国,时任甘肃督军的陆洪涛立即致电相邀,请他回故里共事创业。胡文斗遂至兰州,任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兼机关枪教练。1924年,陆洪涛成立陆军第一师,胡文斗被委任为二旅三团副团长。他决心练出一支陇上劲旅,为家乡父老和国家争光效力。但当时的甘肃也和其他各地一样,官场险恶,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风亦烈。他的赤诚、他的努力、他的才能遭到了同僚的嫉妒排斥,他决定辞职东游。在河南洛阳,适逢天水同乡邓宝珊任国民军旅长,会面交谈,甚为投机,胡文斗被留任中校参谋主任。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邓宝珊将军任国民军第二师第一旅旅长时,甘肃省早期的共产党员葛霁云(天水人)与同乡同窗拜访邓将军,相互恳谈,甚为契合,开始结为挚友。同年,胡文斗也结识了葛霁云,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1925年,邓宝珊将军升任国民军第二军第七师师长,驻军河南陕州。党组织派葛霁云同志去邓部工作,公开职务是秘书长,暗中任务是联合革命志士,培养新生力量,发展党的组织。由于胡文斗积极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对革命事业热忱、忠实、努力,此年春,经葛霁云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邓宝珊将军接受共产党人建议,在河南陕州开办“军官传习所”时,由胡文斗任所长。“军官传习所”撒播了革命种子,一些士兵和下级军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后,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北伐军中打头阵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6年初,胡文斗受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将军之邀,依依惜别了邓宝珊将军,南下广州,被委任为军事教导队总队长,积极组织军事训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同年7月,国民军出师北伐,胡文斗任第六军第十九师上校参谋长,随军挺进江西。号称“五省联师”的军阀孙传芳部在江西负隅顽抗,南昌城布防严密。在北伐军数次连攻南昌受挫的关键时刻,胡文斗果断运筹,从本部精选了36名勇士,由他亲自率领,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强攻,终于制服了敌人疯狂的阻击,配合了友军攻克南昌。之后兼任了五十七团团长。1927年,在攻打南京战役中,胡文斗一直坚持在前沿阵地和士兵们在同一战壕作战,并直接指挥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攻占了雨花台。为大军顺利攻城打开通路,他又巧用一棺材火药集中爆破,炸开了聚宝门(今中华门)附近坚厚的城墙,打败了孙传芳部,攻克了南京。因此,胡文斗被越级晋升为第六军第十九师中将师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六军军长程潜对蒋的作为深恶痛绝。在此形势下,胡文斗坚决支持程潜反蒋。8月,胡文斗奉命率师东进讨蒋,任江右军前方司令。10月,又奉命率师西进,征讨唐生智。唐生智失败后,六军遂设军部于长沙,胡文斗兼任长沙警备司令。

  遇害前后

  在“剿共”战斗中,胡文斗的六军常常是朝空处放枪明攻暗助。如此次数一多,被蒋介石潜伏在六军的特务察觉,便告密于蒋。蒋介石气急败坏,十分恼火,但又迫于当时形势,不好对胡文斗公开下手,于是又密命他潜伏在六军的心腹、担任六军警卫团团长的蔡雄采用了卑鄙的暗杀手段。一天晚饭后不久,胡文斗正躺在床上休息,蔡雄让他的两个亲信来请胡文斗商量事情。”胡文斗愠怒道:“蔡雄有啥权力叫我到他那里商量事情?他不能到我这里来吗?”未予理睬。过了一会儿,那两个亲信又来笑脸“相请”,胡文斗的门卫没有阻拦,他们便径直进入胡文斗卧室,立即举枪射击,胡中弹后欲拔枪还击,此时又从窗外射进来数发子弹,紧接着又有一伙人冲了进来,胡文斗当即死亡,年仅30岁。

  1928年7月,胡文度、胡良璞、孔繁福等人随胡文斗将军妻室,押灵柩远归故里。灵柩运到天水,故里父老莫不为失去胡将军这样一个好儿子而悲恸,莫不对蒋介石表示极大愤慨。

  青史久沉沦 英名终光耀

  胡文斗生前的公开身份是国民革命军军官,虽然家人已知他的作为,也怀疑是共产党员,但又久久苦于没有确凿证据。1985年,其子胡良王孚在阅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杨嘉瑞同志写的《一生追求进步的邓宝珊将军》一文时,发现文中有“中共地下党员胡仲槎”的一些记述。杨嘉瑞将军当时住在西安翠花路兰州军区离职干部休养所。胡文斗将军的家人在医院面见杨将军,杨听明原委后,当即在病床上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又经杨将军签字,干休所盖章,确证了胡文斗是共产党员的事实。这份材料送到天水市北道区政协后,引起了天水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即组成胡文斗将军调查组。调查组的同志再次赴西安专访了杨嘉瑞将军,取得了如下的证明:“胡重差同志是由葛霁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军官传习所’任所长期间主要活动是宣传革命和发展党的组织。”

  回顾漫漫从军路,每一次前进都留下了踏实的脚印和值得回味的记忆,但最令将军记忆深刻并深感欣慰的是1995年他任国防大学副教育长和国防研究系主任时与同志们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具体批示下所做的两项工作:一是创建了全军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使我军的军事现代化教学和战役指挥训练迈了一大步;二是从2001年起,为了提高我军高级干部的战略思维、判断、决策能力、世界眼光以及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军委考核选拔的军队高级干部中的精英们进行的三期培训。这是一项对部队的长远建设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前,经他们的培训的三期学员,大部分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流砥柱。

  我没有想过要当将军

  “其实,我少年时代的志向并不是军人,我喜爱的也不是教学工作,我更没有想到过自己要成为一名将军。”将军出语令记者感到吃惊。

  “人往前走时不一定有计划,一步一步往前走最重要,但不管干什么都要干好,当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领导的帮助主老同志的带。把个人的努力和领导和帮助结合起来,抓住机遇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就是报国。人生勿需设计,只需踏实工作。”胡将军笑言,这也许就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切身体会。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看过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对老军人石光荣一家的军人情结记忆深刻,那么自小从军营中长大的胡爱祖将军的孩子想必都是军人?在采访中,记者却得知将军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子承父业走上从军之路。

  吃一碗家乡的浆水面,喝一碗家乡的清甜水,时效一日匆匆过,故乡的山光水色洇温着将军四十年的离乡情。感受着将军谦逊中严谨的将军风范,记者在想,将军的成长之路必然会激励、影响家乡的有志男儿,在平凡中求不凡,踏实工作,报效祖国。

  六.现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臣刚将军

  张臣刚少将(1948.6.—), 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1965年7月入伍,196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技术员、副连长、参谋、副处长、处长、军事工作研究室副师职主任,《军事工作》杂志社社长,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代理师长、甘肃省军区参谋长。2005年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甘肃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等职。200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张臣刚将军从小喜爱书法,在繁忙的军事战备工作之余也常常涉猎墨海。1998年在兰州军区司令部组织的书法展中获得一等奖。2004年被吸收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05年担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2006年 被选聘为中国长安书画院副院长。其书法作品在军内外一些报刊发表,并在西北地区许多城市展出,还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将军座右铭》、《孙子兵法百将书》、《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诗书画影作品集》、《纪念开国上将乌兰夫诞辰100周年书画集》;在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获银奖,并被收入《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集》;在“共建绿色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全国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并被编入大型书画作品集《共建绿色家园》。有的书法作品还被用于刻碑、制作牌匾及被省美术馆收藏。

  七.现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石新贵将军

  石新贵少将(1947.6.—), 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一九六五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六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兰州军区测绘大队学员、技术员、政治处干事、干部股股长,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干部处处长。1985年10月任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1990年9月任兰州军区直属工作部政治委员。1993年3月在国防大学学习。1994年5月任兰州军区第1技术局政委,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一九八八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一九九八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石新贵将军从小喜爱书法,在繁忙的军事政治工作之余常常挥毫研艺,擅长书法艺术,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参加了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将军书法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11周年将军书毛泽东诗词对联作品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将军书法展,并入选《共和国将军书画展》、《百名将军座佑铭书法集》、《龙兴天下书法集》。有十余幅作品先后参加了在兰州、西安、银川和西宁等省市举办的”柳营试锋”将军书法展,部分作品被有关单位收藏和入碑刻石。

  八.原甘肃省军区付政委杨耀春将军

  杨耀春少将 ,任甘肃省军区付政委,少将军衔。1944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历任战士、排长、科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委,甘肃省军区副政委、甘肃省诗书画联谊会名誉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原省人大常委、省诗书画联谊会名誉会长等职。

  将军戎马一生,经历不凡,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之余,惜时如金,倾心于书法艺术的修炼,日积月累,滴水石穿,倾其40多年的心血,终于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在省内外多次举办和参加书法展览,受到书法界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说:“我们都是军人,军人学写字。我们算不上什么书法家,只是书法爱好者而已。之所以搞这样一个活动,我认为这首先是一次文化传播活动。我是秦安人,在我们秦安临近的庄浪县,你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墙上悬挂的中堂,即便是再穷的人家。所以通过这一活动,使我们走向基层,走向社会,走向群众,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民间的书法艺术家学习,以此来提高我们自己。二是广交朋友,增进军政军民关系。小平同志讲,要两个文明一齐抓,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种形式,结交朋友,实际上增进了军政军民关系,使老百姓更了解军人,更了解军队,扩大了军队的影响力,这也是我们为加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陶冶情操,丰富我们的退休生活。我们都是军人,过去我们练兵习武,很好地工作,现在我们退下来了,我们要更好地生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她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还可以强身健体,丰富我们的退休生活。
 

  天水的六位作家

  一.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

  雷达,原名雷达学,男,1943年生,甘肃天水三阳川人,中共党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中国摄影》、《文艺报》社任编辑,后任《中国作家》副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第四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兼任母校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评论。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报》《文学报》《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小说选刊》《文汇报》等专业性报刊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约三百万字。出版论文集七部,散文集二部,并获得多项奖励

  主要著作有:

  1.论文集《小说艺术探胜》、《文学的青春》、《蜕变与新潮》、《传统的创化》、《民族灵魂的重铸》、《文学活着》;

  2.散文集《缩略时代》;散文《清贫颂》、《甘海热血谱青史》、《圣果》、《乘沙漠车记》、《洮河纪事》、《河西行》、《王府大街64号》;

  3.评论《给爱情以应有的位置》、《刻在心上的弹孔——谈谈第十个弹孔》、《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色》;

  4.访问记《春光唱彻方无憾》、《春天的信息——女作家近况一瞥》;

  5.报道《短篇小说的新气象、新突破》;

  6.传记文学《泥土和石油的歌者——记诗人李季》;

  7.电影文学剧本《赵武灵王》等。

  其中《文学活着》获第三届当代文学科研奖;《灵性激活历史》、《北国的活力》、《徐怀中风格》分别获《上海文学》、《钟山》、《作家》文学奖;《蔓丝藕实》获中华文学选刊奖。

  二.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何 来

  何 来,男, 1939年12月生,甘肃天水人,笔名周触。现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及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委员等职。

  196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甘肃定西一中教师,中共定西地委文化科长兼定西文联秘书长、《定西文艺》副主编、《黄土地》文学杂志副主编、《飞天》文学月刊副主编,编审。198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长期从事文教宣传、文学创作及文学编辑工作。

  何 来自小热爱诗歌和文学,早在1954年读中学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大学时代以发表《烽火台抒情》、《我的大学》等作品而得名,从此走上文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断山口》、《爱的磔刑》、《卜者》、《热雨》、《侏儒酒吧》以及《何来诗选》等著名作品;并主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艰难的跨越》、《大陆桥丛书》和《甘肃五十年文学作品选萃诗歌卷》等编著。其中散文《渭水源头》、组诗《写在莲花山的歌海里》、诗集《断山口》分别获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诗歌《伟人墓》获1989年《诗刊》珍酒杯奖。

  何来的许多作品被《中国新文艺大系》、全国《1949—1979诗选》、《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20世纪诗选》、《中外诗歌选萃》、《中国新诗名篇赏析词典》等重要选本收录;他的创作受到诗坛和读者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长诗《爱的磔刑》被誉为“当代西绪福斯的灵魂剖白”,“历史与生命的悲剧”,并获得了诗坛同行称赞,称赞为在当代大型组诗创作中“罕有与之相匹”的极高评价。

  三.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

  霍松林,男,1921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琥珀乡霍家川,“门迎清渭枣径斜”的一个小山村。霍松林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高望重,蜚声四海。

  霍先生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起随其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神童”之誉名闻天水。上中学时他就曾发表大量杂文、新旧体诗宣传抗战并引起轰动。被国学大师于右任称其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

  1944年,当这位自谦为“穷乡僻壤放羊娃”的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后迁至南京)攻读中国文学专业后,获得了胡小石、朱东润、罗根泽、汪辟疆、陈匪石等学者名流的赞赏、指导和教诲,并与汪辟疆、陈匪石两位先生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使他有了很高的造诣。先生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令他如沐春风,使他此后的研究得以发轫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名重一时的大学者汪辟疆(方湖)对他十分器重。汪先生教书,强调知、能并重,研究与创作相辅相成,在古诗文方面已有很好基础的霍松林自然被慧眼拔擢。有这样的名师进一步栽培,为霍先生日后形成独特的学术品格夯实了基础。

  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早年就确立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他认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在他洋洋大观的作品中,最早发表的是一首旧体诗《卢沟桥战歌》,时年仅16岁。从1937年至今,霍松林濡笔挥洒,浩然长歌,写尽了人世沧桑。诗言志,赏读霍先生大气包举的诗词创作集《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既可领略其中流露的“中国文人之忠爱情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高风亮节”,又可从中探知半世纪广阔而深邃的“活的历史”。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学者的霍松林刚正不阿、勇于独抒己见的学术品格。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针对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有争议问题发表了一批论文,其中的《试论形象思维》是国内探讨形象思维的第一篇长文,一发表即引起强烈反响。1966年初夏,他因这篇文章无端遭受祸害,并株连家眷,下放劳改达10年之久。新时期拨乱反正,霍松林和他关于形象思维的有关论述因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公诸报端而得以解放。

  不仅如此,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霍先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坚持不懈。他的著作《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唐宋诗文鉴赏举隅》、《文艺散论》、《白居易诗译析》、《西厢述评》和他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等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霍先生自1953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8门课程,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奠基人,霍先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了。其门下弟子已有26人获博士学位,18人获硕士学位,这些后起之秀大多已独立出版专著,在文坛和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各方看好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1982年4月,霍松林在陕西师大主持全国唐诗研讨会,专家云集、盛况空前,并于同年被选为中国唐诗学会副会长。

  中华诗词学会于1987年在京成立,霍松林又被众望所归地选为副会长,并于日前担任名誉会长。

  中国作协曾于1995年给他颁发了“以笔为枪”特殊贡献奖牌。

  陕 西 师 大 隆 重 举 行

  庆贺霍松林先生从教六十周暨八十寿诞

  学 术 研 讨 会

  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霍松林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8日在陕西师大隆重举行。这次大会由陕西师大主办,陕西师大文学院筹办。参加大会的有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陕西省委常委、栗战书、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陕西省文联主席李若冰、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王洪宾、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群力、陕西省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联、省作协、天水市人民政府、市文联,西安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作协、市文联、市卫生局、河南省偃师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及霍先生亲友和遍及全国的弟子100余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会议大厅内外展列的诗书画界名流为霍先生创作的近百幅书画作品,洋溢着对这位学界泰斗的真诚祝嘏。
  霍先生1921年诞生于甘肃天水县霍家川,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51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霍先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硕果累累,誉满天下。陕西师大党委和行政十分重视这次庆祝活动,一年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出版了《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文集中收集了钱仲联、程千帆、姚奠中、吴功正、吴调公、王钟陵、钟振振等著名学者及霍先生诸弟子的诗、文、词、联数百篇,八十多万字。海内外书画名家为祝贺霍先生寿辰而创制的四百余幅书画,结集为《庆祝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书画集》,由霍先生的子女筹资出版,九十三岁高寿的钱仲联先生亲笔题签。

  与会人士高度评价了霍先生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在半个多世纪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对新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他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评述了霍先生的学术品格和思想情操。第一,求实创新的开拓意识。霍先生在筚路篮缕创业艰维的五十年代,以务实求新的态度,撰写了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艺理论教材《文艺学概论》,这是解放后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新型文学理论专著,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基础。第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他先后讲授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古代文论、中国古典文学等多门课程。他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态度,每门课都撰写系统、全面而见解独特的讲稿。因而他所讲授的各门课,效果突出,备受好评。不仅如此,他所讲授的每一门课,都能写出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第三,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顽强品格。在当年的极“左”思潮和“文革”中,霍先生因坚持“形象思维”等正确的艺术观念而受尽磨难,然而他没有屈服。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他又发表了《重谈形象思维》等一系列文章,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澄清了当时学界在形象思维方面的诸多模糊甚至简单片面的认识。第四,德才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观。他所说的“知”,既要求“博”,又要求“精”,“博”是“精”的前提;所强调的“能”,包括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学以致用等方面。实践证明,霍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近20年来,霍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有18名获硕士学位,30多名获博士学位,遍布北大、清华、首都师大、武汉大学等全国许多高校,绝大多数都是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有不少人已是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第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大师风范。霍先生是“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楷模,他有着高尚的人品、广阔的学术视野、卓越的诗词书法创作艺术。在“学以致用”的“用”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八十年代初,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此后他长期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主编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十卷,筹办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次,促进了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担任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期间,他先后召开过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国内杜甫研究的深入。霍先生以“振兴诗教”为己任,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领导,为当代诗词队伍的壮大和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倡诗词革新,用新声新韵创作了《金婚谢妻》和《八十述怀》二十七首七律,被诗词界公认是“新声新韵的奠基之作,在中华诗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霍松林先生是本世纪杰出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的学术文化。这次祝嘏活动将通过学习和弘扬老一辈学者的做人为学之道,激励新一代学人勇攀科学高峰,创造无愧于前辈的事业。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庆贺霍先生八十华诞会务组)
 傅绍良 博士 执笔
    四.著名的女作家庞瑞琳
   庞瑞琳,女,生于1941年12月。甘肃省天水市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任天水市文联创研室副主任,《花雨》杂志副主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自七二年以来,发表中、短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文学作品七十余篇(部),一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编入省级以上各类文集八部,出版报告文学一部(与人合作)。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11次。被《甘肃文学四十年》一书列入甘肃六位女作家之一。

  近年出版50多万字长篇小说《苦太阳》(与贾凡合作)、《幽灵飘荡洮河》和《庞瑞琳小说选》等。《幽灵飘荡洮河》、《苦太阳》分别荣获敦煌文艺三等奖和黄河文学奖。她的作品崇尚清淡婉约的艺术风格和清纯典雅的审美情趣。
     现退休在家,专事文学创作。她是天水市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小说、散文、戏剧等都写得深沉、细腻、优美、引人入胜,深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苦太阳》是其代表作,写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大群“右派分子”的人生苦难,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三等奖。现在,她正在进行着关于“引洮工程”的长篇创作,每天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她执著的创作精神真令人感动不已。但愿能早日看到她的这部大作。她出过几本书了。如读者想买她的书,请打电话(0938)8217969,与她本人联系。庞老师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说不定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一位61岁的女性,身体瘦削纤弱,性格安详文静,她身上怎么会蕴藏如此巨大的创作激情,以至于不可遏止地喷发出精神热流呢?庞瑞琳最早问世的作品是剧作,其中一些还被搬上了舞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郑重、杨文林等良师的慧眼发现与大力支持下,庞瑞琳开始发表小说。《清明时节》、《约法三章》、《秋叶》、《李子熟了》……一部部充满女性清纯与聪灵气息的作品如轻风细雨拂面而来,让人在捧读之余真切地品尝到了作者心灵深处流淌的、若浓若淡如歌如泣的甘苦欢欣。而眼下这部57万字的《苦太阳》让人觉得庞瑞琳风格大变,她目光犀利,冷静而毫不发软地透析到一片厚厚沉沉的黑暗,那是我们民族共同的伤口。应当说这本书的写法并不取巧,但是那种大量原生态的描写与作者的真诚和执著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人感动、震惊并纷纷评论,庞瑞琳说这正是她所期待,她要让读者震动并和他们一起用良知和理性去审视历史深处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作为写书人,庞瑞琳更爱读书,从少女时代读莎士比亚,直到花甲之年读刘再复、朱光潜,读大量的美学与哲学著作,庞瑞琳一直在给自己充电、补课。所以因生活所迫没有读完大学的她,有着丰厚广博的知识,出色地担任过天水市《花雨》杂志的副主编。如今已退休的女作家依然那样沉静温和,只是当笔端涌流闪光的才思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她笔锋的凌厉与明快。《庞瑞琳小说选》和《苦太阳》相继出版,是一贯真诚执著的庞瑞琳奉献给读者的文学精品,但年过花甲的她并没有就此歇笔,她依然微笑着真诚执著地准备着下一步的写作。“谁言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看来两鬓苍苍的庞瑞琳还将迈上新的台阶,不断给人以新的惊喜。

  五.著名青年作家、文学新星何彦杰

  何彦杰,笔名秦岭,37岁,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天津市文学院签约作家,天津市和平区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何彦杰16岁开始文学创作,学生时代即有多篇散文作品在国内一些报刊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获奖。1989年加入天水市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我市为数不多的学生会员之一。1989年大专毕业后,他在甘肃乡村当了两年多的中学教师。正是这段乡村教师的苦乐悲欢经历,为他日后创作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乡村教师”系列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素材。

  1991年,由于何彦杰“笔杆子”的声名在外,他先从甘肃教育系统调入当地乡政府,之后从基层秘书干起,直到1996年被破格调入天津。

  何彦杰在《钟山》《长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报刊发表中篇小说《绣花鞋垫》、《乡村教师》、《红蜻蜓》、《鲜血殷红》、《较量》等10多部,短篇小说《守望》《正月》等及散文、报告文学、专业论文、文学作品共150多万字。其中《乡村教师》《不娶你娶谁》《狗坟》等入选《2001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2003年全国中篇小说佳作集》、《当代乡村小说选》、《2003年中国排行小说集》等。

  何彦杰反映西北山区农村中学教师生活的中篇小说《绣花鞋垫》在《北京文学》2003年第11期发表后,《中篇小说月报》第11期也破例同时隆重推出。该作被评为天津市青年创作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在京津地区和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今晚报》、《每日新闻》等10多家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被选入《2003年中国当代小说排行榜》,被专家和学者评价为“教师题材中的罕见之作”、“有独特的人性魅力和对生活的发现”,目前已有多家影视公司联系拍摄电视事宜。并在天津市第12届文化杯小说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许多省市晚报也进行了连载,一些国内外网站也对这部小说发表了评论。

  另一部中篇小说《狗坟》被选入中国章回小说二十年回顾展;2004年6月《天津日报》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护林官其人》,并专门辟专栏对其创作情况做了介绍。

  何彦杰的短篇近作《坡上的莓子红了没》(载《红岩》2005年第4期)却一反常态,把笔触延伸到了歌谣一样的普通村民的人性世界,这显然是作者新的尝试和探索,读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何彦杰在甘肃天水地区生活多年,应该说,他的创新和探索,与西部那片神奇的土地是分不开的。作家如果没有探索意识,就很难有创新,从他的另外几个中篇《红蜻蜓》(《天津文学》2002年第6期)、《英雄弹球子别传》(《天津文学》2003年第7期)以及最近以官场为题材的中篇新作《难言之隐》(《钟山》2005年第4期)不难看出,他的创作之路,必将会越来越宽。

  何彦杰说:“我最大的感受,是既有震撼,又有欣慰;既有压力,又有自信。说它是震撼,是颁奖大会不亚于平地惊雷,使我们排除了对天津文坛的种种误解,看到了曙光,感受到了作为文学青年的自豪和骄傲。欣慰的是,天津作家已走出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市委、市政府对文学青年的重视,将成为我们今后创作的巨大动力。这文学激励机制的形成,将为我们搏击文学的天空插上了翅膀。”

  何彦杰曾在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学新星,但是这颗新星完全是利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来让文字熠熠生辉的。

  中国 2003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排行榜在北京揭晓时,记者了解到,在此次评选中,全国上榜的中篇小说作品仅有五部,而我市青年作家何彦杰则以其中篇力作《绣花鞋垫》与著名作家严歌苓、方方等人的作品同时上榜。《绣花鞋垫》作为本市惟一入选的作品,被专家和学者誉为“教师题材中的罕见之作”、“有独特的人性魅力和对生活的发现”。

  昨天,记者采访了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具有文学和社会双重意义特征的优秀作品”———《绣花鞋垫》的何彦杰。采访记录摘要如下:

  记者:你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吗?

  何彦杰:我发表东西是从初三时给《故事会》写故事开始的,后来在《中学生》杂志上发作文,再后来就写小说,一直坚持勤练笔。不过有时候工作确实挺忙的。到 2001年重新开始小说创作,期间曾中断了七年,只是写了一些随笔什么的。

  记者:你写的大多是乡村教师,反映了他们物质生活的尴尬和精神生活的悲哀,《绣花鞋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何彦杰:因为我在甘肃乡村当过中学老师,深有体会。这段经历一直在我心中翻腾,让我不吐不快。

  《绣花鞋垫》写的是乡村教师待遇低,找不到媳妇,只好在女学生中发展。这已经成了他们格式化的爱情之路。城里来的支教人员看不惯这一切,但是又无力改变。为了鼓励一个女学生考中专,他也被迫以恋人的角度去完成教师应尽的职责……

  记者:与《凤凰琴》等其他反映乡村教师的作品相比,你的作品特点在哪里?

  何彦杰:《凤凰琴》比较正,我的作品更真实,更人性化。我的切入点都是别人没有触及过的,主题很新颖,立意很新鲜,以平实的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多元。

  按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我写的这种师生恋是非常态的,也是不道德的。但是,在我笔下,这些老师都是敬业的,这些学生都是可爱的。因为我确实这样觉得。只是因为他们身处贫困的乡村,现实导致了这种落后现象的发生,这很难用一般意义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好坏。

  记者:你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当地是常态吗?还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

  何彦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且对很多女学生来说,能嫁给老师要比嫁给文盲好得多。在我当时工作过的地方,有四分之一的男老师是在自己的女学生中解决婚姻问题的。乡村的孩子读书晚,再加上复读,女学生差不多也十八九岁或者更大一些,而刚毕业来教书的老师也就二十来岁。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很容易就日久生情的。

  记者:你的创作有自传体的痕迹吗?

  何彦杰:有些事自己也曾碰到过,比如女学生投来的闪闪烁烁的爱慕目光,但是我知道自己的使命,不会陷进温柔乡去。

  记者:你曾经的学生和教师同事,他们看了你的作品会是什么感觉?

  何彦杰:很多人看了小说以后给我写信,感慨良多。他们都希望能摆脱这种无奈的现实,但是目前又没有能力改变命运。

  这也是我写这些小说的目的,我的小说不是为鞭挞,我的笔下没有坏人,我的文字是一种亲切的呼唤,我希望他们的日子能够好起来,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在阳光下舒展,希望他们的婚姻可以不再无奈。

  记者:《绣花鞋垫》要改编成影视剧了?

  何彦杰:很多影视剧制作公司都对《绣花鞋垫》很感兴趣,他们觉得情节很新鲜,很吸引人。不过,在洽谈过程中,我感觉他们对这种题材很生疏,所以为了避免小说被改编得走了样,我决定自己写剧本。改编成影视剧,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有利于改变他们的这种生存状况。

  新报记者宇浩

  六.著名散文家董丁诚

  董丁诚,笔名千里青,1937年生,甘肃天水人。我国著名散文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老师。曾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陕西省委第八届委员。现为陕西文学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电视台戏曲顾问,陕西戏曲研究院艺术顾问,

  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从辅导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副书记,一直到担任校党委书记。一边担负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一边从事教学和文艺研究与创作,他研究和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研究》、《文艺学》等。

  董丁诚教授有多种学术与文艺著作。最著名的有《紫藤园夜话》、《续紫藤园夜话》、《艺苑漫谈》和《故园情思》等;与人合作编著的有《古代文学史词语辞典》、《古书情节辞典》等;他曾任《西安晚报》西北大学专栏作家,曾长期用“千里青”笔名为《西北大学报》“紫藤园夜话”写有关于“西大的人和事”的专栏。

  10年前,董丁诚教授开始在西大校刊开设了《紫藤园夜话》专栏,5年后,将近40万字的《紫藤园夜话》问世,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有省内外多家媒体撰文评介。其中有篇《刘端棻与霍力功》,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影响甚广。时过5年,恰值西大百年华诞,董丁诚教授再度将专栏里的百余篇新作辑为夜话(续集),于近日出版发行,这是继《紫藤园夜话》后又一本散文随笔集。内容依照前例,主要以散文随笔的笔法记述了西大正史遗落的、或难以入册的史实和人事,分为“人物”、“纪事”和“言论”三大部分,风格则更加平和亲切。评论者认为,以一个校园的人和事为专门题材,以教授学养、作家情致写作出80万言的散文随笔集是前所未有的。《紫藤园夜话》中浓郁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情愫和生动的形人绘事风格,感染力强,别具一格。

  ?他的学生邢若的回忆:如果你想了解关于西北大学校史校友的情况,那么,我就会给你一个建议,找我们的千里青老师即董丁诚教授,他对于西大掌故的熟悉会大大出乎于你的意料。这里面也是有缘故的,董老师从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以后,就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西安西南城墙旁边的西大校园,从学生、辅导员、系副主任、校党委副书记一直到校党委书记,他的后半生跟西大的岁月密切相关,他在西大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岁月,使他名副其实的当上了“西大的活字典”。董老师是教文艺学的,我们自然没有听过他的讲课,但是他在《西北大学报》上用他的笔把西大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西大的源头活水说到鲁迅在西大的讲学,然后又从抗日烽烟的联大,说到解放初的侯外庐校长,说到文革的暗淡岁月,说到八十年代的勃勃生机,说到九十年代的勤奋图强,说到二十一世纪的美好前程,所以关于西大的一切在董老师那里都能得到历久弥新的解说,所以采访西大的记者,无不把董老师作为他们的向导,因为西大的一切已经渗透于心,烂熟于心,像家珍可数一般。但他并不是志得意满的,也不是那种不可一世的,而是温文儒雅的,而是把他的讲述作为一次充满感情的美好回忆的旅程。所以,《西安晚报》曾专门邀请董老师写专栏,写这所西北名校的人和事。我第一次见到董老师,其实已经大四快毕业的时候了,那是西北大学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 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来学校做报告的时候。当时,董老师已经退休了,但他依然是这次文学活动的宾主,领着陈忠实走到闻名遐尔的西大大礼堂的讲台。他认为陈忠实在文学创作上“反映生活有深度、刻画人物很独到”,确实是“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当时,一个同班同学指给我说,那就是董老师。后来,在同学的邀请下,我们两个所谓的文学青年来到了董老师的寓所,在毕业之前,看望一下董老师,想在他那里听听西大的故事。显然,董老师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觉得惊讶,应该是欢迎的,我们就有关西大的事情闲聊了整整的三个多钟头。在临别时,董老师把他的两本著作惠赠于我们。我们之间谈话十分的投机,有忘年交般的其乐融融,虽然我们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前后差了整整42年,但是显然我们对中文系、对西北大学都是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我们都有个心愿,愿我们的系,我们的母校,一步步地收获成功,走向最终的大展宏图!

 

  天水的十位书画家

  一.荣获世界书画大赛特优奖证书的天水诗书画研究院院长董晴野

  董晴野,男,甘肃天水人,1928 年出生于天水市北道区甘泉镇。擅长诗词、书法、绘画、雕塑、考古、以及古琴。1949年国立杭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天水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汉唐诗书画研究院董事长,文史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及传略刊入《世界美术作品选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当代中国书法家辞典》、《当代中国诗词精选》、《中华诗粹》、《中华诗词五百家》、《中国当代语词家辞典》等多种书刊。

  自幼饱读诗书,攻读诗书经史、才思敏捷,过目不忘,故在艺术创作上,深得文学涵养之益。当时的中国教育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董晴野除了学习白话文,更多地接受了古文、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四年的私塾学习让他具备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并从此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追求艺术的艰难人生路。 

  抗日战争期间,董晴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折。残酷的战争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彻底摒弃了闲情逸致和风花雪月,以忧伤沉郁的情态,投入到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洪流中。那份一直潜藏在他性格深处的“侠情”迸发出来,表现为傲岸不屈、豪迈磊落的侠气,不仅流露在文字和书画中,而且让他在 1944 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以实际行动演绎出人生的至高追求。可以说,是生活教会了董晴野怎样面对人生,选择正确的艺术和人生方向。

  抗战胜利后,他考入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师从林风眠先生学油画,师从黄宾虹、潘天寿先生学国画和书法,师从周轻鼎先生学雕塑课业,经过专业学习和名师指点,董晴野形成了系统的艺术创作架构,具备了相当的艺术素养和自我创造能力,在油画及国画的创作上注重以诗入画、以画涵诗,随意下笔、不加修饰,熏陶出一副艺术家的气质。

  1948年创作的《西湖之春》,林风眠赞之曰“淡雅亲和,诗意极浓”。国画在运笔行气之间,涵浑迷离,色彩丰富。山水气势雄奇,大气落落,花卉疏落有致、冷艳清绝,作品刊入《世界美术作品选集》、 《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种美术选集。

  1953 年是董晴野人生中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他参加了中央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勘察团,受团长吴作人委托,与王朝闻、冯国瑞、罗工柳等著名艺术家一起历尽艰险,克服困难,以无比的耐心和细心,绘制洞窟分布图,编成至今仍在沿用的洞窟编号,著有《麦积山佛教艺术的美学基础》。通过此次勘察,麦积山洞窟编号由原来的 120 多个增加到现在的 192 个。这是我国目前对麦积山石窟资源最科学、最全面的开发和整理,使世界闻名的文物艺术宝库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董晴野而言,这次勘察不仅拓展了他艺术创作的领域,开阔了吸收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视野,而且使他的艺术人生走向了更加宽广而深远的境界。

  1957 年,董晴野被错划成右派,进行劳动改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肉体的磨难尚能忍受,精神的压制和束缚则让他几乎丧失了人生的希望。那段痛苦的经历连同随后二十年的多舛人生,给董晴野的生命和艺术留下了浓重的沉郁色彩,也让他在面对生活时有了更加乐观和豁达的心态。

  在苦难的煎熬和磨砺中,董晴野学会了平静地面对一切,学会了珍惜短暂而宝贵的人生。所以,当再次拥有安定却清苦的生活时,他更沉醉于精神的自由和富足。他的艺术创作也因此有了更加深厚的生活积淀,增添了更多来自人生的,难能可贵的豁达大度和自由舒展,其艺术人生也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董晴野早年从“二王”入手练习书法,但经历了世事沧桑,体会了人生流转之后,性格和情感上的巨大转变,使其书法创作从对古人的借鉴中脱胎换骨,自行结体,以独特的运笔风格展现出豪迈俊逸、自由潇洒、神宁气静、风流儒雅的境界。董晴野的书法作品思动灵飞,情趣盎然,大处着笔,气质居先,以诗人曼妙奇特的情思,直抒胸臆,落笔入纸,无矫揉造作之俗骨,有大趣天成之神气,气宇高迈,纯出自然。

  董晴野的绘画以整体神韵为主,力求注入情趣变化,以诗入画,以画涵诗,随意下笔,不加修饰。他的画作具有淡雅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涵浑迷离,色彩丰富。山水气势雄奇,大气落落;花卉疏落有致,冷艳清绝。每一幅作品都是雅致高洁,意蕴深远,充分展示出董晴野先生在人生理想和艺术创作上的崇高追求和不懈努力。

  董晴野的诗作重音律而蕴意趣,重情真而不尚词华,因其遭遇坎坷而多沉郁高迈之致,气格旷达深远,凛然有豪侠之气。董晴野正是在豁达大度、自由舒展的艺术情韵中,把书法、绘画、诗词、琴艺和雕塑融合为一,互相映衬,互相推衍,才创造出如此独特的艺术人生。

  时光的流逝是无言的,但人生走过的印迹却清晰无比。在艰难的承受和不息的历练之后,在过尽千帆却终回宁静和从容之后,董晴野的艺术人生也由此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和更为深长的意味……董先生素养高深,技艺全面,实为当今巨匠,他不仅精书法,善绘画,喜雕塑,还抚得一手好古琴,令许多技能单一的艺术家叹为观止。董先生虽身居西北偏僻之地,但却怡然自得,终年游于砚田而自得其趣。

  1981年他修复了麦积山东崖16.7米的巨身摩崖造像三尊,大型历史人物苏若兰、尉迟恭墙雕造像两尊,麦积山临摹造像6件,省市博物馆均有收藏。

  1989年国际诗词大赛中荣获特级佳作奖,著有《语言学在诗词中的特殊运用》。他认为没有文学诗词修养的书画家,多沦为艺匠而已。他的雕塑作品,曾于 1991年在日本展出,并刊入日本版《中国麦积山石窟》一书。

  1991年受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邀请演奏了古琴名曲,深得师生赞羡,视为神秘音乐。

  1997年在纽约世界第一届书画大赛中荣获特优奖证书。书法以“豪迈俊逸,自由漾洒,神凝气静,风流儒雅”为神韵,盖以诗书品格为底蕴,又精习声律,擅操古琴,故能在行气风彩之间,多韵律感,书法家对他的作品评论说:“……作品思动灵飞,情趣盎然,大处着笔,气质居先,以诗人汗漫奇特的情思,直抒胸臆,落笔入纸,龙腾虎跃,无娇揉造作之俗骨,有大趣天成之神气。映带回环,活脱灵动,飞白传神,仿佛隐藏着无尽意趣,迅急处如惊蛇出洞、猛虎下山,有不可遏止之势,顿然收笔,则嘎然而止,斩钉截铁、有雷霆万钧之力,行气章法,若行云流水、纯出自然。大气落落、绝无安排做作之感……”

  在黄河碑林刻有他的诗碑,兰州九州台刻有文碑,孔子碑林有《论语》节录碑。诗词作品重音律而蕴意趣,重情真而不尚词华。因其遭遇坎坷,诗多沉郁高迈之致,气格旷达深远,凛然有侠气。

  黄宾虹给其诗集评语有“……其宏阔浩渺,情思起伏之概,有如悲风过海,回荡洪波之势”;霍松林给他写的诗集序中有:“抗倭投笔,愤世慕侠” 之誉,其幼年学诗,得童子练格、练气之功,故霍序中又有“……童年得句,声震东柯,壮岁作 画,誉满西湖,其才思之富过于余……”的评语,并誉其品曰“真诗”,诗多伤时感事之作,而不屑于风花雪月之类,有集收700余首,作品刊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中华诗粹》、《中华诗词五百家》等多种部集。

  近年来,董先生虽年事已高,但却童心未泯,遍游名山大川,往来于南山北水之间,写字作画,其作品更加炉火纯青,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二.著名书画家周兆颐

  周兆颐,男,1942年11月生,天水市人。中国美协、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甘肃画院专业书画家,高级美术师,甘肃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汉唐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汉唐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自幼酷爱书画,早年从工笔写生入手,遍学宋、元、明、清及近代大家名迹,研习传统书画数十年,具扎实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擅山水、花鸟、走兽虫鱼等,工写兼长。又精于书法、篆刻,真行草并重。30岁后画笔多趋写意奔放,多从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师、黄宾虹诸大家精研高逸的格调。书法自晋唐小楷至二王行草,撷晋人神韵,并取王了望、傅青主、王铎、八大等晚明大家之丰神,熔铸一炉。以行草见长,兼作篆书,尤擅榜书。作品气势雄逸高迈,亦如其画风。

  7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了全国美展和书法展,连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银杯奖、金杯奖,建国30周年省国画创作一等奖、书法一等奖,首届敦煌文艺奖等等。曾在日本奈良、大坂两次举办个展。国画数十幅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中国美术选集》、《中国书法选集》、《国际书展选集》等刊物、专集和省内外多种报刊。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书作常被做碑刻、匾联等形式勒悬于名山佳胜处。传略入编《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等多部权威辞书典籍。

  近年常深思以篆籀行草笔法渗入画法;以音乐的乐感——快慢、轻重、疾徐、疏密、跌宕与跳跃的动律透入书画的运笔、韵味;又以文学诗词之英华来涵咏其书、画音乐演秦的境界。在相互启迪中感悟并求其相互贯通的道理,以达“众妙合一”的高境界神意理趣,进一步体会和追求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精神情境。

  我对周兆颐的印象

  1949年秋,我在天水市建一小学上二年级。有一天下午上美术课,老师讲完课,让大家在本子上画画时,他出去了。过了一回儿,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同学,个子不高,脸圆圆的,表情很憨厚。老师给我们介绍说,他叫周兆颐,是一年级的同学,他的画画得好,特别是毛主席像,他画得又好又快,现在他给大家画一张,同学们看一看。然后,周兆颐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很熟练的画了一幅毛主席的头像,只用了大约一分钟时间,画得很像。我和同学们都非常惊奇,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2年夏天,我参加了团市委举办的夏令营的美术组,周兆颐也参加美术组。当时,按照辅导员的布置,大家都画了一幅战斗英雄黄继光的画像。辅导员从我们大家的几十幅作品中选了一幅画得最好的,就是周兆颐的作品,送给了给我们作报告的志愿军叔叔。他画的黄继光,英武刚毅,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前后,我经常看见周兆颐迈着沉稳的脚步,到东关古风巷的天水雕漆厂去上班。此后,我离开了家乡,到外地读书和工作,再也没有见到他。我想,天水雕漆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生产工艺美术品的地方,他在那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几十年,他的绘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最近在网上看到,他荣任甘肃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汉唐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工艺美术大师等职位和荣誉,我为他感到高兴,我也为家乡出了这位杰出的美术大师而感到高兴。

  三.著名漫画家曹昌光

  曹昌光,男,1941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漫画家。曹昌光自幼热爱美术和文学,在天水一中读书时,品学兼优,曾任校报《前进报》和《钢铁战士》的主编,刻得一手漂亮的钢板字,插画也画得很美,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给我们这些老同学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显示出在文艺界发展的潜力。天水市一中毕业后,考入甘肃师范大学政教系升造。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水一中和天水师专任教,并担任过天水市委秘书长等职。现任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秘书长。1980年参加甘肃省美术家协会,1980—1984年在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88—2000年有7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美展,并获“中国美协艺委会三等奖”和“子恺杯”中国漫画大展优秀奖等。200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有多幅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出版的著作有:《漫画丝绸之路》(中、美、日三种文本、七卷)、《漫画丝绸之路.天水卷》(二卷)、《敦煌壁画故事》、《羲皇故里天水游》等。参与世纪太平鼓巨型铜雕设计,担任《中华医学史画》总设计,创作《天水古文化系列壁画》等。自幼热爱美术,擅长漫画,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在国内著名的作品有: 《石窟走廊》、《伏羲女蜗》、《女装的幽默》、《巷战》、《检查落实》、《甲申猴趣》、《可持续发展》、《最后的装饰》、《人才市场》、《生肖天河》、《薄膜白旗迎死神》、《神不守合》、《最后那个飞天的红绶带呢?》等。

  衷心祝愿他有更好的新作品问世。

  四.我国著名的民族风情画家李葆竹教授

  李葆竹, 男,1941年生,甘肃天水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民族风情画家,甘肃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画院、兰州书画院特聘画家。

  李葆竹教授出生于甘肃天水市放牛沟的一个小山村。黄土高原独特的景物,加上受他母亲民间剪纸艺术的熏陶,从小就心灵手巧,喜欢在地上、家门口东涂西抹,与村童们在草纸上作画,在田头捏泥人,日渐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葆竹的父亲虽为农民,但工书善诗,为村里的知识人。孩提时的李葆竹即随父亲临帖吟哦。他今天驰骋画坛,卓然成家,既来源于天水的文化遗风,又得益于家庭的陶染,更是他痴迷艺术,对自身潜质不懈开掘的结果。

  1958年天水一中毕业后,考入了兰州艺术学院美术预科部学习,先后在汪岳云、韩天眷、党伯明、张阶平、陡剑岷、陈克健等名师的指导下,萤窗雪案,朝涂暮抹,六年苦修,从基本功到创作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此期间,年仅18岁便出版了他的第一件作品《庆丰收》(年画)。1964年,李葆竹于西北师大国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基层,经过14年的辗转磨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生活,体味人生,画了大量的生活速写,在艺能和修养两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1978年从基层调到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

  1981年,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不顾已届中年,毅然奔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修班进修深造。浙美浓厚的学术氛围与高水平的师资,使李葆竹艺术修养得到长足的进步。

  回到西北后,浙美导师们关于“不要忽视和放松对形体结构的熟悉和准确的追求”之叮嘱,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他经常深入生活,速写本子随身带,做形象的收集和造型的锻炼。他深知,绘事无捷径。为了画好民族风情画,他去过甘南、临夏,到过青海、四川,深入新疆数县,援教西藏半年。 每次的民族地区之行,李葆竹多则百余天,少则20多天,一圈走下来,身体壮实的李葆竹常常变得又黑又瘦。正是这种艰苦生活的砺练,使李葆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连续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美展,部分作品还应邀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近20年来,他踏遍西北高原,多次赴甘南、青海、新疆及西藏,寻访西部奇异的雪山、幽谷、大寺院、大河源、牧场与帐房,了解西部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在搜积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中国画佳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摘葡萄的季节》、《月光曲》、《高原风》、《盛典》、《高原人》、《金秋》、《甘南藏女》、《卓玛》、《凝视》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注入了一种纯朴的乡土情感,洋溢着健康、向上、光明祥和的气息。在艺术形式表现上将乡土气与文人气相结合,将南方与北方的艺术趣味融合,使其作品能达到雅俗共赏、刚中寓柔的效果。在国内许多大展中屡屡获奖。其中,《摘葡萄的季节》参加1984年全国第6届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86年花鸟画《葫芦》参加首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89年《月光曲》参加第7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一等奖;1992年花鸟画《葡萄麻雀》参加第7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1994年《高原风》参加第8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美术创作二等奖;1994年《戴月归》参加台北“华夏艺术国际展”,并获银奖。在获得各种荣誉的同时,他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好评和肯定。其中,全国著名画家吴山明教授称他的人物画“秀雅而滋润,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江南画风与西北画风结合的特点,自赴浙江深造后,画风更趋明快而奔放、自由,但仍可以从笔墨中看出原先西北之粗犷浑朴之趣味。”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文芳评李葆竹的画《高原人》时说:“这幅画以严谨的结构、沉着的笔触,塑造了一个铮铮铁汉,风寒雨雪都不怕,傲然挺立在高原上,斜视的目光,紧抿着嘴唇,一派冷峻的面孔,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活力,披衣的肩膀,倾斜的头部,到景中的石块,形成的明显大对角线的构图,更加深刻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美术理论家党伯明称他的画“运笔用墨能以书法入画,具有酣畅豪爽的厚朴意味,赋彩则追求浓淡相宜,显出潇洒祥和的雅俗共赏之气质。因而既显示出法度严谨,又能自由挥洒,给观众一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审美意韵。”

  在李葆竹的作品中,将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与笔墨形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部分,笔者认为还是体现在写生习作部分。这与他长期从事高校教学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有坚实的造型功底和传统笔墨功底。他的《贵清山老农》、《玛曲青年》、《凝视》、《情怀当年》、《青瓦寺农民》、《甘南藏女》、《高原人》、《卡德老汉》、《苏昭华》、《罗老汉》、《阿里少女》等等,人物形象传神,很具个性魅力。笔墨生动自如,具书法用笔的老练和趣味感。这些习作也可看成是人物肖像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如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称李葆竹的人物画“其艺术成就已使他成为当今西北高原令人注目的画家了”。在《贵清山老农》一画中,透过人物炯炯有神的目光,微张的嘴唇、蓬乱的胡须和深陷的鼻唇沟,刻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孔,笔墨生动泼辣,造型概括有力,加上配置简洁的农舍环境,一个具有时代阶段性的西北淳朴农民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在《阿里少女》一画中,透过明眸清纯而略带羞涩的面容,塑造了一个在世界屋脊高原上穿着盛装的少女,在憧憬美好未来时的表情。在这些人物肖像画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画家继承了我国古代顾恺之人物画“传神”论的主张,谢赫“气韵生动”为画评的首要标准,赵孟兆页“书画同源”的笔墨美学的蕴涵,因而人物各显魅力,深刻、动人。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画,以其成熟的思维,新颖的构图,娴熟的技巧,精到的笔墨,被人们称道和推崇,成为民族风情画中最具实力和潜能的画家之一。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画,内容广泛,按其大类来分,可分为人物画和花鸟山水画。李葆竹擅长写意人物,传统晕染技巧十分娴熟,而且水墨造诣较高,技法把握精到,加上其深厚的素描功底,使他有足够的才华在人物画中径情直遂,凤鸣朝阳。李葆竹认为好画不是生活之摹写,乃是人情物理碰撞之火花。画者须给人以美,非给人以法,更非博人以笑。如创作于1984年《摘葡萄的季节》,是李葆竹赴新疆跋涉数县的心得和灵感。画面上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一维族妇女正在照看睡在吊篮中的几个小孩,孩子可爱的睡姿、妇女甜蜜的微笑,使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处处显示出自然和生命的力量。该作品被选入全国第六届美展,并在人民日报发表,还荣获甘肃省美术创作一等奖。

  李葆竹的民族风情花鸟画也很有特色。他既能画写意,又能画没骨,泼墨泼彩更不在话下,笔力腕力功力学力,才气骨气神气逸气,尽在画中。李葆竹的花鸟画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结体秀美,笔间墨润,清新灵动,代表作有《葡萄小鸟》、《年年有余》、《葫芦》等;另一类则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充满诗情,代表作有《夏》、《秋趣》、《山秋》等。

  李葆竹还擅长巨幅人物画的营构。对这类作品的构图,李葆竹如对奕,每一步棋都极为慎重,经常是自设险棋。他的构图有章法、有节奏、有灵动、有活气,互有联系,有一种整体的生命气象。他创作的《高原风》、《盛典》等则是这类作品的点睛之作。

  如果只谈李葆竹民族风情画中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而不谈山水画,是不全面的。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李葆竹也是一位多能并擅的画家。他既能画寻丈巨匹,也能作斗方小品。他的山水画绝无浮嚣之气,相反,有一种邃密浓厚,酣畅淋漓,气象宏阔,情景交融之态。读他的《岁月遗痕》,如同读一个民族地区的沧桑岁月;读他的《群壑幽谷》,仿佛看到座座力的山峰;读他的《黄河明珠——刘家峡水库》,宛若与黄河三峡进行对话……

  李葆竹不喜欢那种矫揉造作和玩弄技巧的路数,也极力避免形成熟套流入程式,不论画好画坏,至少要争取信实达意和生动自然。由于深受国画画论和诗论的薰陶,李葆竹的速写已形成一种质朴无华、平淡天然的风格。

  他的生平传略收人了《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等辞书。出版有《李葆竹画集》、《李葆竹速写》。

        (本文源自网络,向整理者致敬)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