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甘肃省集成电路产量达到431.1亿块,增长18.53%,把老牌电子大省广东挤到了第三。
几年前,很多人提到芯片生产,想到的多是江浙沪、珠三角——那里有顶尖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和密集的企业。
但谁能想到,地处西北的甘肃,会在2025年上半年,逆袭成全国第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稳居榜首的江苏省,上半年集成电路产量达到750.8亿块,同比增长18.58%,占全国总产量超过三成。全省已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台积电南京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高通、英飞凌等龙头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还诞生出通富微电、长电科技、华润微、盛合晶微、晶瞻半导体等本土企业。
今年上半年,广东位居第三位,产量同比增长8.19%至416亿块。全省初步构建起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带动佛山、东莞等地协同发展的“3+N”产业格局,粤芯、增芯、芯粤能、鸿翼芯、全志科技、天域半导体等一批重点企业“拔节”而起,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积累明显优势。
甘肃省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资料图)
甘肃逆袭,凭什么?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甘肃上升至第二位,产量达到431.1亿块,同比上涨18.53%。
更让人意外的是,甘肃天水一个地级市的芯片产量,就占了全省的96%,单挑深圳拿下了全国城市第一。
首先是有龙头企业带动。这个“故事新编”还要追溯到1969年,当时的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在这里建了两家厂:永红器材厂(749厂)和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都在西北的大山里,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生产电路板,给火箭和卫星“装心脏”。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军工小厂长成了巨头。永红厂改制为华天科技,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已是全球第六、全国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2022年,华天封装了419亿块芯片,占甘肃全省产量的77.6%。华天虽然已把工厂开到西安、昆山、南京,但根还在甘肃。
另一家是天光半导体,专攻“卡脖子”技术,神舟飞船、北斗卫星、东风导弹都用它的芯片。它建成国内第一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解决了数十项技术封锁。
再从先天条件来看,气候成了“秘密武器”。甘肃省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强光照、大温差、低湿度环境,完美契合半导体生产对温湿度的严苛要求。
第三是丰富的资源要素和电力支撑。甘肃的石英砂(半导体最起始原料)已探明储量约4900万吨,远景储量约1亿吨。绿电资源充沛,叠加富煤低价优势,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多重优势让甘肃成为我国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拥有甘肃省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两大科研机构,以及华天科技、天光半导体、华洋电子等本土企业。
(消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