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悠悠染粽香,童声朗朗映端阳
——天水明德书院古琴雅集活动
刘亚丽
六月的风裹着粽香,古琴的弦拨动着童心。当六一的童真旋律邂逅端午的千年琴韵,我们以‘琴’为媒,相聚在天水明德书院,共同开启这场文化传承的雅集活动盛宴。
在这乙巳端午这个温暖祥和的美好佳节,天水明德书院内,古琴爱好者、文化界同仁和小小古琴学员们,在这洋溢着粽香、墨香和花香的琴室内,不知不觉间,便被这琴瑟和鸣,洞箫悠扬,琴歌声声,蕴藉着童趣与传统韵味的节日氛围所震撼,所沉醉!
首先,天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水明德书院院长杨天霖先生和王双萍女士在这声情并茂、古韵悠悠的朗朗诵读《离骚》中拉开了今天古琴雅集活动的序幕。
裴梦涵,古琴独奏《沧海一声笑》,让我们在古香古色的琴声中感悟到,要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挑战。
吕玉涵,古琴独奏《秋风辞》,秋风清 ,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的《秋风词》让我们仿若感悟到了跨越历史时空隧道,感知到李白的这首散发着古典独特韵味的创作背景和心绪所思。
杨丰瑞、王麒云、张沐辰古琴吟诵《静夜思》,这种将古琴演奏与吟诵唱词相结合的古老优良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郭黎平、郑淑芳琴箫合奏《寒山僧踪》,其高古幽远的古诗式佛曲,让我们感知到在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中,其意境融合自然禅趣,超脱哲思与心灵净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追求。即“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艺术呈现。
董红丽、毛景如和毛景琪为我们带来的琴歌弹唱《黄莺吟》,三位声情并茂的琴歌弹唱,将黄莺鸟在花丛中春日飞舞的欢欣场景演绎的异彩纷呈。七弦之间,童真与古韵交融,琴声诉说着超越年龄的悟性与才情。其中,毛景如和毛景琪是来自甘谷的小姐弟,且毛景琪也是我们书院古琴班年龄最小的学员。
刘娜,古琴独奏《阳关三叠》,其空灵旷远的曲调,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中,将曲调中情意绵绵,真切动人,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和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发挥的精彩绝伦。
王麒云,葫芦丝独奏《向云端》,其轻快婉约、积极向上的旋律,通过葫芦丝独奏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郭黎平,洞箫独奏《塬上行》。其浑厚空灵,苍茫悠远的旋律,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了黄土高原少陵塬上,辽阔寂寥的自然景观与创作者内心对故土深沉的情感共鸣。
杨天霖,琴歌弹唱《关山月》,其浑厚豪迈、饱含深情的琴歌弹唱,让我们眼前突然呈现出一幅关山明月、戍客思归的边塞长卷,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诗人李白笔下气象雄浑、远离家乡的戍边情怀。
毛景如,古琴独奏《酒狂》,其雄浑激荡的旋律,将曹魏末期,在司马氏的恐怖统治下,朝廷官员阮籍“托兴与酒”及醉酒的神态和内心烦闷不安的情绪演绎的淋漓尽致。
天水明德书院古琴主讲、中国古琴琴会会员郑淑芳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琴歌弹唱《虞美人》,其苍凉旷远,意境伤悲的曲调,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绝笔及这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古琴独奏的形式,将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对比,以及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演绎到了极致。
郭黎平、师宝女洞箫合奏《无忧曲》,其音色清澈而富有穿透力,宛如天籁之音的洞箫合奏,通过清新明丽的旋律,让我们赏析到了一种悠然自得、无虑于行的生活哲学。且让我们体悟到了远离尘嚣,涤荡心灵,世外桃源般的恬淡世界。
主持人、作家 刘亚丽。
杨天霖院长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了十六幅精美的扇面书画作品,赠送给参加演出的各位老师和小琴友们!
一年一端阳,一岁一安康。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的软糯,更是千年的文化传承;儿童节放飞的不只是纯真梦想,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让我们通过琴音的沉静与回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一起来探寻古琴的魅力,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份静谧的力量。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百花园中那颗最耀眼的童星!
(摄影:贾仁平)